“海外华文文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对《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的学术评述
[Abstract]:I am very pleased to read the course of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edited by Rao Zi and Yang Kuanghan [1]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ourse). This is a textbook with academic content, which has 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similar academic work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it conforms to the needs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as a strong sense of discipline consciousness;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course is a symbol of the maturity of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1966, German sinologist Ma Hanmao presided over "the Great Harmon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Lessensburg, Germany.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1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国恩;;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J];南方文坛;2009年01期
2 饶們子;确立学科意识,搞好教材建设——在“世界华文文学教学研讨会”上的讲演[J];华文文学;2004年02期
3 饶們子;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J];文学评论;2003年01期
4 饶們子,费勇;论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意义[J];文学评论;1996年01期
5 王德威;;华语语系文学:边界想像与越界建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勇;;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的几个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高鸿;比较文学对华文文学研究的启示与作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期
3 高鸿;比较文学对华文文学研究的启示与作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期
4 古远清;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拓展──走向21世纪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J];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5 刘登翰,刘小新;对象·理论·学术平台——关于华文文学研究“学术升级”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6 颜敏;;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的“传媒”问题——以中国内地为考察中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朱崇科;;“新移民文学”:“新”的悖谬?[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02期
8 陈娇华;通往敞开和宽容的研究之途[J];华文文学;2003年02期
9 刘斌;;构建与缺失:华语语系文学——评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J];华文文学;2007年04期
10 胡贤林;;范式转换还是学科重构?——关于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学的思考[J];华文文学;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启平;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书写—当代大陆/马华女性小说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颜敏;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D];暨南大学;2008年
3 倪立秋;新移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高慧;追寻现代性:李欧梵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姚晓南;学术史视野中的台港澳f梁M饣奈难а芯縖D];暨南大学;2009年
6 蒙星宇;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年研究(1988-2008)[D];暨南大学;2010年
7 师彦灵;美国当代华裔女性文学创伤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俊丽;被忽略的女性意识[D];暨南大学;2011年
3 侯荣堂;《华文文学》对美欧澳华文文学的传播[D];汕头大学;2011年
4 李玉辉;论王润华诗歌的美学追求[D];汕头大学;2011年
5 谢聪;三十年来大陆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评述[D];苏州大学;2011年
6 杨柳;《华文文学》与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的传播[D];暨南大学;2007年
7 刘斌;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学辨析[D];暨南大学;2008年
8 孙子嫣;异域守望者的恋歌[D];河北大学;2008年
9 韩帮文;论华语电影的命名逻辑[D];暨南大学;2010年
10 曾珊;边界与回归[D];暨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月箫;;古远清《海外来风》读后[J];图书馆杂志;2005年04期
2 徐家祯!澳大利亚 ;关于华文创作在非华文世界的现状、地位和前景[J];华文文学;1998年03期
3 陈国恩;;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J];南方文坛;2009年01期
4 饶們子;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於贤德;边缘的崛起——论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内涵[J];华文文学;2000年02期
6 庄伟杰;海外华文文学能与中国文学共舞吗?——兼谈“大中华文学”格局的建构组合[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陈贤茂;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J];华文文学;1996年02期
8 铭文;;第三届台湾及海外华文文学讨论会综述[J];文学评论;1987年02期
9 赖伯疆;海外华文文学的多向发展和融汇倾向[J];学术研究;1994年03期
10 刘红林;《台湾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辞典》简介[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震亚;;千山外,水长流——北美华文小说的回顾与前瞻[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2 郑楚;;晋江籍菲华作家及其贡献[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俊;;北美华文文学中的两大作家群比较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4 谢冕;;中国文学研究五十年[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6)[C];1999年
5 张民;;活力2004——八达岭长城不断充实长城文化内涵[A];万里长城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武勇;“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王晓君;贾植芳与海外华文文学沙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陈竞;海外华文文学收获新实绩[N];文学报;2010年
4 南方日报记者 郭珊;“文化复兴”不等于否定现在 也不是重复历史[N];南方日报;2010年
5 华闻;“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N];文艺报;2010年
6 喻大翔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海外华文文学里的中国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白舒荣;“终于把祖宗的文化烙在身上了”[N];文艺报;2011年
8 朱力南;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在榕举行[N];福建日报;2007年
9 徐春浩;华文作家有信心创建美好的精神家园[N];文艺报;2007年
10 石一宁;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在香港成立[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姚晓南;学术史视野中的台港澳f梁M饣奈难а芯縖D];暨南大学;2009年
2 张栋辉;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3 赵颖;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胡月霞;漂泊与离散[D];浙江大学;2005年
5 杨启平;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书写—当代大陆/马华女性小说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周颖菁;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D];武汉大学;2010年
7 刘立娟;东南亚华文文学流脉的跨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聪;三十年来大陆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评述[D];苏州大学;2011年
2 李冉;伤痕记忆与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D];山东大学;2012年
3 张蓉;论虹影长篇小说创作的阶段性特征[D];四川大学;2007年
4 蒋文娟;有容乃大 和而不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5 陈伟伟;回归故土和历史的写作[D];温州大学;2012年
6 曾珊;边界与回归[D];暨南大学;2010年
7 赵靓;从1950年代香港青年报刊看香港文学本土化进程[D];山东大学;2013年
8 张会君;张翎小说新移民形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张园园;论新移民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世界[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曹亚茹;异国文化语境下的“边缘人”境遇书写[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922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92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