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冲突中的人物心理——霍桑在《红字》中的人物刻画技巧

发布时间:2020-04-21 00:08
【摘要】:本文旨在对纳撒尼尔·霍桑的杰作《红字》从人物的心理角度进行细致的研究。尽管小说《红字》常常被理解为关于罪及罪人的故事,但是本文所关注的却是霍桑独特的人物刻画技巧一冲突中的人物心理描写。文章由四个章节和结论部分组成。 第一章是序言,对霍桑的写作风格进行评价。 第二章介绍了小说《红字》的写作背景。因为在不了解历史和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一定是不全面的。《红字》所讲述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清教徒严酷统治下的殖民地波士顿。霍桑在这篇小说中对清教习俗和教义的真实可信的描写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 第三章通过实例研究了《红字》中所使用的六种文学手段。 第四章细致地分析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在与社会、他人,或者内心冲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一些小说家通过创造大量人物,设计许多次要情节和背景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而霍桑则通过刻画人物心理来强化简单的故事情节,从而吸引读者。因此,这篇小说区别于十九世纪的其他爱情小说,被称为“心理罗曼司”。 通过这几章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小说《红字》的悲剧主要不是来自于清教社会强加于个人的错误的社会理想观念,而是由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欲望受挫造成的。在这篇小说中,,霍桑用一种悲剧的眼光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所有行为的动机,从而在揭示其弱点的同时,体现自己的同情和谅解。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应德;完美的珍珠:霍桑内心忏悔的化身[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5期

2 高杏生;为什么霍桑扶摇直上而朗费罗一落千丈[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3 董兰;霍桑《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的象征手法[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4 曹亚军;霍桑及其《红字》之二:“海关”及通奸罪的政治解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 李世强;从《红字》看霍桑小说的创作主题与文学艺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翁长浩;;从《人生的行列》漫评霍桑的伦理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7 任晓晋,程宝燕;林中的噩梦 成长的历程——《小伙子古德蒙·布朗》新解[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4期

8 陈了;漆黑的土地 鲜红的A字——从《红字》看霍桑的道德思想[J];咸宁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9 唐春华;霍桑《红字》中的圣经文学元素[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夏晓珍;心理学视野中的齐灵窝斯——霍桑《红字》新解读[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阙诗涛;;《红字》前言创作的真实目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跃进;;《彩票》浅析[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四期)[C];1997年

3 杨湘齐;;《红字》:冲突的悲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吴希;;迪默斯德尔的悲剧和基督教堂的衰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伟珍;;《红字》——人性与社会性之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于兰;;中西文化浸润下的英译本《围城》——从小说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分析英译本[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黄丽贞;;关汉卿《单刀会》杂剧的剧本结构与修辞艺术[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8 魏文华;;漫坛两老巴山情 ——记漫画家汪子美和马丁[A];论漫画——中国漫画交流文集[C];2003年

9 崔竞生;;论海丝特的自我实现及其超越[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默然;;孜孜以求 不断创新[A];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思思 通讯员 张庆 曹志凯;“小霍桑”的探案心经[N];天津政法报;2010年

2 李保军;完美的讽刺[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王明晓;从“霍桑试验”“鲶鱼效应”谈医院人力资源管理[N];中国煤炭报;2004年

4 戴本刚;《红字》:一个遥远而忧伤的乡梦[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苌苌;哈利·波特:不是长不大的童话小孩[N];经济观察报;2005年

6 ;不食人间烟火的传奇[N];文学报;2003年

7 记者 赵s

本文编号:2635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35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8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