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再论《爱玛》中爱玛的自我认识

发布时间:2020-07-22 10:21
【摘要】: 《爱玛》中描写女主人公认识与自我认识的成分是显而易见的,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对这一问题也有触及,但又往往一带而过。研究者们通常根据文本表面的叙事程序来看待《爱玛》中女主人公自我认识的问题,而文本深层女主人公矛盾的内心世界则关注不够。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者们一致认为《爱玛》(包括其他5部作品)中女主人公自我认识的难题最后都在爱情大团圆的结局中得到了解决(或部分得到解决)。本文提出的论点恰恰与这一结论相背离。本文首次将《爱玛》中人物的自我认识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加以讨论,试图从人物心理出发,立足文本,梳理文本中影响爱玛自我认知的各种因素,对这些因素可能起到的影响与作用进行论证,从而证实《爱玛》中爱玛的自我认识永远无法完成这一中心论点,以期挖掘爱玛自我认识背后的深层意蕴。 本论文从三个方面对此中心论点进行论证。一、自我认识的不确定性。周围亲朋对爱玛的追捧和利用导致了爱玛自我认知的偏差;爱玛自身的理性思维无法与她的好奇心及统治欲抗衡,是“思”与“行”的矛盾。二、自我认识的否定性。以拉康的“镜像原理”中“他者”的定义及女权主义对“他者”的分析为立足点,分析爱玛与奈特利先生的对立关系——爱玛的自我认识因为对奈特利这个“他者”持否定心理而呈现出否定态势。三、自我认识的“盲点”。这一部分着重论述阶级身份对爱玛思维的限制。通过对文本中与爱玛具有对应关系的女性角色在爱玛心目中地位的分析,折射出爱玛的道德缺陷,反映了爱玛因阶级身份的限制永远也无法看到自身的缺点,即自我认识的盲点。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的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2 刘戈;简·奥斯丁与女性小说家的“说教传统”[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2765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65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e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