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艾略特“传统”诗学观探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12:37
【摘要】:现代英语写作在不知不觉中把“传统”贬到了考古学的词汇堆里,“传统”一词近乎等同于无独创性或死气沉沉。如果一个现代作家的作品被人们归属到以往传统的风格流派中,那么则表明这个作家创造力的贫瘠以及个人能力的平庸。于是,为了证明自我才能,现代的人们都急切地要与传统划清界线,挣脱传统的束缚。事实上,人们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传统在历代的传承过程中,早已根深蒂固地生长在人们的心里,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精神组成部分。一切所谓破除传统的独创,都是后来人们站在新的高度、用新的眼光对原有传统作出的新阐释和新选择,而新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必定受到原有传统的影响以及暗中制约。以“传统”观为核心内涵的艾略特诗学所进行的就是这样一种归附传统、发掘传统的思考及探索,他以《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作为其诗学的宣言书,开始了曲折而艰辛的回归传统之旅。 艾略特诗学的起点是文学的评价问题,他从讨论文学批评应该用什么参照物来评价作家作品入手,从而将文学“传统”提升到文学批评研究的核心地位。艾略特坚持文学体系的独立自主,主张任何文学评价活动都必须回到文学体系内部,用文学自身的“传统”作为评价准则。在关于“传统”的界定中,艾略特抛弃了通常仅把传统看作属于过去历史的僵硬封闭体系的认定,他在肯定传统“过去性”的同时还把“现存性”的概念引入到传统体系中,补充传统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从而使传统成为一种过去性和现存性结合的历史意识,成为一个涵盖过去、活在现在、走向未来的动态开放结构。在这么一个开放性的传统体系中,“过去”作为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展现了先辈卓越的智慧才干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是以往历史文明的见证,并持续影响着后来时代的发展。而“现在”作为后来补充的鲜活因子,使体系时刻处于“完整——调整——完整”的反复循环中,生生不息,走向未来。艾略特以此理论层面的“传统”观作为评价准则,采用细读文本的方法,具体分析了一直被人们排斥在文学主流之外的玄学派作品。艾略特的重新解读帮助玄学派在英国文学史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在文学创作领域,艾略特同样强调传统的存在,主张归附传统的“非个人化”创作。他认为作家的创造力来自文学体系自身源远流长的传统,创作活动实则就是创作主体有意识地逃避自我个性回归传统的“非个人化”创作过程。一方面,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5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续)[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2 张丰君;;论《聊斋志异》的情节艺术[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3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7 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李书琴;钱宏;;试论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典籍翻译策略之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婧;;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重新思考《反美阴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杨超;;论李金发诗歌的哥特式风格[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任岩;;甘肃安多藏族民居装饰图纹的构成形式[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4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5 王军;;中国古代农耕图像初探[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6 张志国;;窗中·风景——叶维廉诗歌的存在之思[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珂;;新诗要适度重视音乐形式高度重视排列形式——新诗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举隅[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珏;;郭沫若早期剧作与爱尔兰近代剧之比较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9 于春生;;市民新闻与公民媒介素养[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柏兰;;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限度[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二玲;图画故事书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周丽雯;说海透珠——论吴兴华的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65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65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b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