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墙上的斑点》小说艺术的先锋试验性
【学位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松;;知识分子的自我塑造与反抗——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2 陈瑞莉;;现代主义视角下的《达洛卫夫人》[J];作家;2011年14期
3 段艳丽;;《幕间》:个体与众人之镜像[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郭佳颖;;女性要实现自身价值——解读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女权主义的思想[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1期
5 高红欣;王璇;;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看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J];作家;2011年14期
6 虞则宴;;论《到灯塔去》的叙述策略[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7 孙静;孙宁;;意识的流动与思想的永驻——读《墙上的斑点》[J];学周刊;2011年12期
8 翟信君;程志江;;从伍尔夫《达洛卫夫人》再看意识流文学创作[J];作家;2011年16期
9 陈梅红;刘慧;;解构与建构——伍尔夫《到灯塔去》解构主义解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10 桑潇潇;;译介学视角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键词“Androgyny”的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惠军;;痛苦与美妙并存的精神旅程——伍尔芙小说《墙上的斑点》赏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胡燕双;;《海浪》中的后印象派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柏林;;设计的构思与想象[A];湖北省第十一届楚天创新包装设计评比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慧仁;西方的另一种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昆铁三中高三(7)班 夏南雁;钢琴奏鸣曲[N];云南经济日报;2002年
3 萧萍;传统与创新: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4 魏家川(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那近乎天界的美[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徐志戎;“我可不是个势利眼儿”[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闫立 宋中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女性文学中的双重书写[N];光明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吴娟邋陈健儿;勇于理财为未来添加保障[N];中山日报;2007年
8 付小悦;她写,故她在[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子雨;超现实主义的游戏、杜拉斯的母性观[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外文所 玫柯;英美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3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金红;意识流艺术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D];苏州大学;2006年
5 管淑红;《达洛卫夫人》的系统功能文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论《墙上的斑点》小说艺术的先锋试验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娟;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及其在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体现[D];厦门大学;2008年
3 李嵩岳;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沉默法及其在《到灯塔去》中的运用[D];郑州大学;2004年
4 徐桂艳;对《奥兰多》中“双性共体”思想的女性主义解读[D];山东大学;2005年
5 孙桂林;一个对立而矛盾的世界[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6 熊芳;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水意象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龚琳;从灰姑娘到独立女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魏凌岩;从《到灯塔去》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观[D];内蒙古大学;2007年
9 郭婷;弗吉尼亚·伍尔夫反战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克敏;试论《海浪》的诗化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17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17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