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部昭《司令的休假》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8 07:56
1962年,阿部昭发表了处女作《孩子房间》。他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第15届《文学界》新作家奖,并从此登上日本文坛,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此后,他的代表作《司令的休假》促成了“内向的一代”这一新的文学流派的形成,阿部昭也被视为“内向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小田切秀雄曾对“内向的一代”做过否定的评价,认为他们“缺乏社会性意识”、“无意识形态”。而实际上,他们是以与之前不同的方式考察社会和战后的“问题”,考察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日常性,并用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可以说是一种困难的尝试。 阿部昭的作品大多以日常生活为背景,描写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他不以批评的视角来捕捉战后的世界,而是从本身所得到的战败体验和实感出发进行创作。可以说阿部昭利用私小说的手法将那个时代的社会影像反映在其作品中。在本文中,笔者结合阿部昭的生涯与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围绕着代表作《司令的休假》,对作品中的人物设定和主人公的双重性以及主人公的死,即小说艺术特色和其中展现的主题进行分析。 《司令的休假》作为阿部昭的代表作,是表现退役军人家庭生活集大成的作品,也是其最富盛名的作品。阿部昭以战后的家庭为舞台,巧妙地穿插了对过去的回忆,在读者面前徐徐地展开了被剥夺一切荣耀的一家的生活画卷。《司令的休假》不论是小说的人物方面,还是小说构成的空间上,都只限定在家人和家庭生活这个狭小的范围里。对于这种日常性,虽然有很多诸如“缺少对社会的关心”的批判。但这种日常性的描写,也可以说是从社会的一角窥探整个社会吧。 通过对《司令的休假》构成的考察,笔者了解到这部作品描述了极其日常的生活,不仅出场的人物很少,而且故事的情节也不复杂,并不是一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小说。但是,所描绘的日常平淡无奇的情节却洋溢着打动人心的魅力,印刻在脑海中的场景浮现在眼前久久不能散去。这样的特色,与“内向的一代”其他作品大致相同,不再一一论述。但是,《司令的休假》在描述当下生活的同时,也因生活的际遇而追忆着往昔。对于过去的描写穿插在全文的各个篇章,并占据了小说构成的近半,这一点是与其他的“内向的世代”的作品有所不同。此种写作手法,最能突显战前战后社会地位产生巨大差异的下级军官的命运和生活。虽然《司令的休假》描写的是日常的生活,但却借此反映了社会问题,将被人忽视的某类人群的命运转变以及步入死亡的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司令的休假》中刻画了“父亲”这一形象。作为元海军的指挥官的父亲,战后因开除公职变成碌碌无为吃白食的老人。战争中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司令”,不但被剥夺了作为人的感情,如同管理部下一般冷酷地对待家人,同时变成了失去人性、无视部下死活的“恶魔”。而另一方面,“父亲”也是战争的被害者,战败的同时为军国主义者弃之不管。身无长物的“父亲”更被看做是“野狗”、“寄生虫”,成为无所作为吃白食的老人。他饱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甚至被家人鄙弃惟有等待死亡。 《司令的休假》将战后的家庭生活和对荣耀往昔的追忆交织在一起,通过作为军人的儿子“我”所感受的“羞耻”的描写,揭示了“父亲”所代表的下级军官不仅仅是战争的罪人也是饱尝战争痛苦的受害者这一主题。同时,笔者也认为所描写的退役军人是广泛存在的,并不仅限于“父亲”一人。 诚然,这部作品描写的是最为普通的家庭和最为平凡的日常生活。但是,以“父亲”为代表的人群——退役的下级军官的命运是有象征性的。阿部昭通过“父亲”的死,不仅揭示了任何人都不会逃离死亡的命运,也在作品中传达了人在死亡面前的无可奈何。同时作品中“父亲”的离世,也是那个时代军人的终结。但即使时代结束了,那样的军人也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殆尽,他们却不应该被忘记。我想阿部昭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I313.074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はじめに
一、阿部昭と「内向の世代」
1、阿部昭の生い立ちと文学的活R
本文编号:2828538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I313.074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はじめに
一、阿部昭と「内向の世代」
1、阿部昭の生い立ちと文学的活R
本文编号:2828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28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