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意识形态操纵下《牛虻》译本中信息的失落与还原

发布时间:2020-12-26 11:17
  20世纪70年代后,翻译研究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即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层面和审美层面,而达到了文化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反思。从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理论界的崛起并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一大批学者开始从各自不同的文化研究角度切入翻译问题,传统的侧重语言形式对等的规定性研究逐渐转向涉及社会历史、文化、政治、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描述性研究,使翻译研究这门新兴学科获得了理论深度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领域。以勒菲弗尔为代表的翻译研究学派主张把翻译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注重研究译作,强调历史意识和文化观点,并且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勒菲弗尔指出翻译研究如果仅仅局限于翻译技巧的研究是不会有成果的,文学翻译的研究本质上是社会的、历史的研究,只有这样翻译研究才会出成果。他一再强调翻译是改写文本的一种形式,是对文本的一种摆布,是为权力服务的。翻译受到意识形态的操纵,而意识形态可以是译者本人认同的,也可以是赞助人强加给他的。当原作的文化与译者和赞助人的社会文化意识不相符或不相容时,译者或赞助人便会根据他要服务的译语社会的意识形态对原作进行改写...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
    第二节 国外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关系研究现状
    第三节 国内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关系研究现状
第二章 《牛虻》原作与五十年代译本的比较
    第一节 原作传递的文化信息及主人公形象
    第二节 五十年代社会背景及主流意识形态
    第三节 意识形态操纵下译本中文化信息的失落
    第四节 文化信息的变化引起的原作形象的变化
    第五节 主人公形象的变形
第三章 《牛虻》原作与九十年代译本的比较
    第一节 九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与主流意识形态
    第二节 新的意识形态下译本中文化信息的还原
    第三节 新译本对原作形象的还原
    第四节 新译本对主人公形象的还原
    第五节 意识形态在文学翻译操纵过程中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抑郁气质和基督文化对牛虻的双重影响[J]. 袁晓松.  集宁师专学报. 2005(03)
[2]不只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也谈《牛虻》的经典之路[J]. 卢玉玲.  中国比较文学. 2005(03)
[3]翻译:一种文化政治行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译介《牛虻》之现象透析[J]. 倪秀华.  中国比较文学. 2005(01)
[4]政治文化与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之三种模式[J]. 邵璐.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5]《牛虻》反教会思想管见[J]. 音坤.  滁州师专学报. 2003(02)
[6]探索新世纪的翻译研究模式——评介《跨文化侵越翻译研究模式Ⅱ:历史和意识形态问题》[J]. 李红满,滕梅.  上海科技翻译. 2002(04)
[7]走近牛虻——试探《牛虻》主人公情感世界[J]. 周淑茹.  鄂州大学学报. 2002(02)
[8]论原作之隐形[J]. 杨柳.  中国翻译. 2001(02)
[9]天堂与地狱间的挣扎——《牛虻》与《荆棘鸟》中教士形象比较[J]. 严艳.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 2000(03)



本文编号:2939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939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0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