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两译本对比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2 05:15
本文关键词:《茶馆》两译本对比分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戏剧作品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在各国之间翻译、流传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然而,一直以来,学术界给予戏剧翻译的关注却非常有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戏剧具有双重性:一部戏剧作品既可以被看作是文学作品,同时戏剧的本质又决定了它是舞台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戏剧演出的根本。戏剧只有通过演出,它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反过来,如果一个戏剧文本无法在舞台上演出,它就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形式,戏剧文本的首要目标是为了演出,其次才是为了阅读。 戏剧文本的“二元性”决定了其翻译的特殊性。戏剧翻译应该有自己的标准和特点。“《茶馆》是老舍先生在语言艺术上成就最高的巨作,早就脍炙人口,在戏剧界是有名的‘一句台词勾画一个人物’的好戏。”(英若诚,1999:6)它的特点非常明显:浓郁的北京方言、个性化、简洁、幽默的人物语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特点使得《茶馆》在国内外戏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可以说该剧的魅力就是来自于老舍对人物及其方言的刻画和剧中所体现出来的“京味”文化。而《茶馆》的这些特点给译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通过分析戏剧文学的特点和戏剧翻译的目的和特点,提出戏剧翻译应在遵循普通文学翻译标准的前提下,应以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及以英若诚、余光中等为代表的戏剧翻译家提出的“适于演出”理论为戏剧翻译的标准。文章通过对比分析英若诚和霍华的两个英译本,看两译者是如何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实现或没有实现《茶馆》语言特色以及文化因素对等的,,并评价哪个译本更具有可演性。 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简介;第二部分介绍了戏剧文学的特性以及戏剧翻译的目的、特点以及戏剧翻译的标准和常用策略;第三部分介绍了老舍的《茶馆》及其特点,并介绍了《茶馆》两英译本及英若诚的翻译理论;第四部分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和“可演性”为标准,对两英译本在体现《茶馆》语言、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结论。在这部分,作者对论文做了总结,并在对两译本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一个理想的戏剧译者最好是兼演员或导演——像英若诚一样;或是一名戏剧爱好者——像霍华一样;或是肯和演员、导演密切合作的译者。
【关键词】:《茶馆》 戏剧文本 戏剧翻译 功能对等 可演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bstract in English6-8
- Abstract in Chinese8-9
- Introduction9-11
- Chapter Ⅰ Drama Translation11-23
- 1.1 The particularity of dramatic literature11-14
- 1.1.1 Drama11-12
- 1.1.2 Particularities of dramatic literature12-14
- 1.2 The purpose of drama translation14-15
- 1.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ama translation15-17
- 1.3.1 Different receptors16
- 1.3.2 Audio-visual feature of drama translation16
- 1.3.3 No footnote16
- 1.3.4 Popularity of drama language16-17
- 1.4 The criteria of drama translation17-21
- 1.4.1 The general criteria of translation17-18
- 1.4.2 The criteria of drama translation18-21
- 1.4.2.1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18-19
- 1.4.2.2 Performability19-21
- 1.5 The strategies of drama translation21-23
- 1.5.1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21-22
- 1.5.2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22-23
- Chapter Ⅱ Lao She's Teahouse and Its Translation23-34
-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Lao She23
- 2.2 Teahouse and its literary position23-25
- 2.3 The features of the language of Teahouse25-30
- 2.3.1 The use of Beijing dialect25-26
- 2.3.2 The individuation of language26-28
- 2.3.3 The use of terse and humorous language28-29
- 2.3.4 The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29-30
- 2.4 The translation of Teahouse30-34
- 2.4.1 John Howard-Gibbon's version30
- 2.4.2 Ying Ruocheng's version30-34
- Chapter Ⅲ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Versions of Teahouse34-62
- 3.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Beijing Dialect34-43
- 3.1.1 Translation of honorific expressions35-39
- 3.1.2 Translation of greeting words39-41
- 3.1.3 Translation of "er"(儿) sound of Beijing dialects41-43
- 3.2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lloquialism43-51
- 3.2.1 Translation of vivid dictions44-46
- 3.2.2 Translation of colloquialism with individuation46-48
- 3.2.3 Translation of colloquialism with old sayings and idioms48-51
- 3.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brevity of the language51-54
- 3.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expressions54-62
- 3.4.1 Translation of words originated from religions55-57
- 3.4.2 Translation of words originated from food57-59
- 3.4.3 Translation of words with particular historical background59-62
- Conclusion62-64
- Bibliography64-66
- Acknowledgements66-67
- Publications67-68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婷;经典的背后——再论《茶馆》[J];文艺争鸣;2003年04期
2 邢湘臣;老舍与《茶馆》[J];农业考古;2003年02期
3 孙兰湘;乾坤正气在中华——试论《茶馆》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06期
4 章罗生;老舍现象与《茶馆》模式──纪念老舍诞辰100周年[J];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01期
5 朴泓霖;《茶馆》的不足[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00期
6 张昌武;白璧去瑕 锦上添花——谈《茶馆》结尾的艺术处理[J];咸宁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7 孙大力;《茶馆》片段简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8 何思玉 ,母华敏;政治判词与文化底蕴——从老舍的《茶馆》谈起[J];四川戏剧;2001年06期
9 徐林正;蓝天野故事:世纪风雨有蓝天[J];大众电影;2005年03期
10 陈军,王金胜;论《茶馆》的现代性[J];艺术百家;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捷;;悲剧性:悲剧教学中的一个审美原则——以尤金·奥尼尔的悲剧为个案[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常宾;;韩善续 性情老人笑对失忆[A];百家谈养生[C];2009年
3 吴家t
本文编号:300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00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