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写作者”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1-02-28 17:14
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虽以“后现代文学大师”著称,他的小说创作却始终聚焦于三大传统主题:死亡、爱情、艺术。艺术创造主题在纳博科夫的作品中,不仅仅是一个与艺术有关的主题,而且还是一个最重要、最终极的具统领性的主题。“艺术家”的存在首先是构成“艺术主题”的先决条件。纳博科夫大多数小说都涉及从事写作活动的艺术家。这些“走向写作之路或正在从事写作”的“写作者”的存在,成为“纳博科夫式世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并在作家一生的创作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的第一部分指出了纳博科夫小说中大量写作者的存在,并根据叙述学与人物形象的特点等综合标准,将“写作者”划分为“成长中的写作者”、“疯人艺术家”、“残酷的塞万提斯”及“理想作家”四种类型,分别对其进行了考察,集中探讨了纳博科夫是如何通过对不同类型“写作者”的运用,形成、丰富和深化了他终生关注的“艺术创造主题”的。纳博科夫小说的主题与叙事方式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写作者”的存在使艺术主题在叙事艺术上的体现复杂化、多层次化了。纳博科夫笔下的写作者在文本中不仅作为“形象”而存在,也承担着繁杂多样的叙事功能。作为一种叙事策略,不同类型的写作者在纳博科夫...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写作者”的存在及其分类分析
1. 成长中的“写作者”
2. “疯人艺术家”
3. 残酷的“塞万提斯”
二、“写作者”的存在所造成的叙事效果
1. 叙述的不可靠性
2. 叙述层次的多重化
3. 螺旋结构
三、“写作者”在纳博科夫小说中的意义
1. 作为自救方式的写作
2. 写作能力的获得
3. 不道德的写作者与纳博科夫的道德
结语
参考书目与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纳博科夫与白银时代俄国文化精神[J]. 张冰. 外国文学研究. 2005(03)
[2]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J]. 刘佳林.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3]论《普宁》的内在有机结构[J]. 王青松. 外国文学评论. 2004(02)
[4]纳博科夫研究及翻译述评[J]. 刘佳林. 外国文学评论. 2004(02)
[5]独特的文化身份与“独特的彩色纹理”——双语作家纳博科夫文学世界的跨文化特征[J]. 周启超. 外国文学评论. 2003(04)
[6]善良的上帝在细节中——试论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J]. 杨振宇. 外国文学研究. 2002(02)
[7]论纳博科夫和戏拟[J]. 柏彬. 当代外国文学. 2002(01)
[8]纳博科夫与堂吉诃德[J]. 刘佳林. 外国文学评论. 2001(04)
[9]论纳博科夫的小说主题[J]. 刘佳林.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01)
[10]浅论纳博科夫[J]. 梅绍武. 世界文学. 1987 (05)
硕士论文
[1]《微暗的火》中的写作者[D]. 邹波.四川大学 2005
[2]形而上欲望的幻象[D]. 赵山奎.南京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056180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写作者”的存在及其分类分析
1. 成长中的“写作者”
2. “疯人艺术家”
3. 残酷的“塞万提斯”
二、“写作者”的存在所造成的叙事效果
1. 叙述的不可靠性
2. 叙述层次的多重化
3. 螺旋结构
三、“写作者”在纳博科夫小说中的意义
1. 作为自救方式的写作
2. 写作能力的获得
3. 不道德的写作者与纳博科夫的道德
结语
参考书目与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纳博科夫与白银时代俄国文化精神[J]. 张冰. 外国文学研究. 2005(03)
[2]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J]. 刘佳林.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3]论《普宁》的内在有机结构[J]. 王青松. 外国文学评论. 2004(02)
[4]纳博科夫研究及翻译述评[J]. 刘佳林. 外国文学评论. 2004(02)
[5]独特的文化身份与“独特的彩色纹理”——双语作家纳博科夫文学世界的跨文化特征[J]. 周启超. 外国文学评论. 2003(04)
[6]善良的上帝在细节中——试论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J]. 杨振宇. 外国文学研究. 2002(02)
[7]论纳博科夫和戏拟[J]. 柏彬. 当代外国文学. 2002(01)
[8]纳博科夫与堂吉诃德[J]. 刘佳林. 外国文学评论. 2001(04)
[9]论纳博科夫的小说主题[J]. 刘佳林.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01)
[10]浅论纳博科夫[J]. 梅绍武. 世界文学. 1987 (05)
硕士论文
[1]《微暗的火》中的写作者[D]. 邹波.四川大学 2005
[2]形而上欲望的幻象[D]. 赵山奎.南京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056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056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