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苏童《米》的英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18:05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视角下苏童《米》的英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中国重要的当代作家,苏童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先锋派新写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妻妾成群》、《红粉》、《米》、《河岸》、《我的帝王生涯》和《碧奴》等。这些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等等,在世界范围内也都有较好的反响。《米》作为苏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经发表就受到各方关注,同时它也标志着苏童作品风格由先锋转向新写实。 汉学家葛浩文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英译,至今已经英译了苏童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米》(1995)、《我的帝王生涯》(2005)、《碧奴》(2008)和《河岸》(2010)。葛浩文所翻译的《米》在西方世界也受到广泛关注,这对于中国文学作品走向海外有着积极的意义。迄今为止,对于苏童作品的英译研究在国内还未真正起步,因此本论文选取了苏童的代表作之一《米》的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独创性。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理论,从读者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发现作者、作品和读者的多元关系。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接受美学理论被广泛应用到翻译领域,为翻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论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研究葛浩文的英译,主要从“期待视野”、“召唤结构”、以及“隐含读者”三个方面来分析归纳葛浩文在翻译《米》时的策略,以此来启发未来中国文学作品的译者,让他们更好地把中国文学推向英语世界。期待视野的研究主要涉及到译者和读者两个方面,然后从译本中发现这两个层面的期待视野是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并且归纳出译者在处理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作品中的空白和不定性构成了作品的召唤结构,葛浩文在翻译中对召唤结构的处理也是论文的研究问题之一。最后,接受美学翻译观强调对作品隐含读者的遵循,论文从遵循原作中的隐含读者角度来分析葛浩文在翻译时对人物意象和自然意象的处理。 本研究有以下发现总结。从期待视野的宏观角度来看,葛浩文的个人偏好以及优异的中文水平决定了他的译本选择和翻译质量,而目的语读者对普世价值观和异域文化的追求则使得《米》能够被他们广泛接受。而从微观角度,葛浩文对于定向期待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对创新期待则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这对未来中国文学的译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译者必须提高自身的中文素养,在翻译时始终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做到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在翻译中的准确体现。从召唤结构上看,葛浩文遵循接受美学的理论,在译作读者可以理解的前提下,采用了原语表达或用对应目的语表达来最大限度地保留召唤结构,反之则放弃召唤结构以确保信息的顺利传递。译者也可以借鉴同样的翻译策略,做到对原文召唤结构最大程度的保留。原著《米》中的人物意象和自然意象都在译作中有鲜明突出的体现,表明葛浩文在翻译时对隐含读者的遵循,进一步说明意象的翻译只有遵循原文本中的预设结构才能有效地揭示原作主题,因而译者在翻译中要从宏观上把握思想主题,抓住意象,遵循原本的预设结构来准确传递原作主题。
【关键词】:苏童《米》的英译 葛浩文 接受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3-4
- ABSTRACT4-7
- 摘要7-9
- CONTENTS9-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4
- 1.1 Su Tong and Mi10-11
- 1.2 Howard Goldblatt and Rice11-14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4-19
- 2.1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u Tong and Howard Goldblatt14-15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15-19
- Chapter 3 Reception Aesthetics a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19-26
- 3.1 Horizon of Expectation19-21
- 3.2 Appealing Structure21-23
- 3.3 Implied Reader23-24
- 3.4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24-26
- Chapter 4 Horizon of Expectation in Rice26-39
- 4.1 Howard Goldblatt's Selection of Mi26-29
- 4.1.1 Howard Goldblatt's Personal Preference27-28
- 4.1.2 Howard Goldblatt's Competence28-29
- 4.2 Target Readers' Expectation of Rice29-31
- 4.2.1 Target Readers' Expectation of Common Human Values29-30
- 4.2.2 Target Readers' Expectation of Local Features30-31
- 4.3 Strategies in Dealing with Target Readers'horizons of Expectation31-39
- 4.3.1 Domestication in Dealing with Directional Expectation32-35
- 4.3.2 Foreignization in Dealing with Innovative Expectation35-39
- Chapter 5 Strategies in Dealing with Appealing Structure in Rice39-47
- 5.1 Retaining Appealing Structure for Aesthetic Beauties39-43
- 5.1.1 Retaining Source Language Expressions40-42
- 5.1.2 Replacing Source Language Expressions with CorrespondingTarget language Expressions42-43
- 5.2 Omitting Appealing Structure for Readers' Understandings43-47
- Chapter 6 Howard Goldblatt's Conformity with Implied Reader of Images inTranslation47-54
- 6.1 Classifications of Images in Mi47-49
- 6.2 Howard Goldblatt's Conformity with Implied Reader of Characters Images in Translation49-51
- 6.3 Howard Goldblatt's Conformity with Implied Reader of Natural Images in Translation51-54
- Chapter 7 Conclusion54-57
- References57-6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1-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秀莹;;葛浩文译学见解初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马友平;试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J];渝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钟本康;两极交流的叙述形式——苏童《米》的“中间小说”特性[J];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03期
4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6期
5 王德威;南方的堕落与诱惑[J];读书;1998年04期
6 杨春;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的翻译理解[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7 陈怀凯;;另一只眼睛看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启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8期
8 曹英华;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刘峥;;论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从接受理论谈起[J];外语研究;1991年03期
10 何琳;;翻译家葛浩文与《中国文学》[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视角下苏童《米》的英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1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11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