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接受美学与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发布时间:2017-04-18 19:15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与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和异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文学翻译中应以归化为主还是以异化为主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的文学翻译都以归化为主调,此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两种翻译策略的关系。当前,国内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归化异化之争,争论由单纯的语言层面的争论上升到文化、政治的层面。 争论双方分别有着自己的理论基础。奈达是归化的代表,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对他来说,动态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的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韦努蒂是异化的代表,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本文先分别分析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理论,并指出二者在中国翻译领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进而又详细分析争论中暴露出来的定义模糊的现象——归化、异化和意译、直译的混淆;接着抨击了人们对归化所持的偏见,,指出适当的归化也是翻译的有效策略。 在以前的许多翻译理论中,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占绝对统治地位,而没有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甚至也没考虑到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依据读者的接受来选用不同的翻译策略。20世纪60年代,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接受美学的诞生,使人们找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是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变革。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和进入阅读状态时,其意识并不是空白的,而是具有了某种世界观、社会经验、审美要求等,这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其中的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分别决定了归化和异化都有着各自的价值和优势。文本视野和读者期待视野间适中的美学距离同样指出,过度的归化或异化都是与读者的接受能力相悖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iii 正如我们所知的,不同的翻译的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都会决定翻译 策略的选择。本文通过详细分析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三种读者,即译者、潜在读者和现实读者 的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论述了读者在这方面的作用,指出这三者的结合,决定了翻译策略 的取舍。 正是通过接受美学中的读者期待视野,审美距离,视野融合,潜在读者等观点,本文重 新探讨了归化和异化的问题;并且通过分析后,从文化和语言为读者所接受的角度给予了归 化和异化新的定义,并指出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归化和异化不能舍弃其一,应以异化为主, 归化为辅。
【关键词】:翻译 归化 异化 接受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In Chinese and English)5-12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2-15
  • Chapter 2 General Remarks on Reception Aesthetics15-19
  • Chapter 3 Problems to Be Cleared up in the Debate19-37
  • 3.1 Misuse of Theories19-24
  • 3.2 Definition Confusion24-30
  • 3.3 Prejudice against Domestication30-37
  • Chapter 4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nd Domestication & Foreignization37-55
  • 4.1 Horizon of Expectation37-39
  • 4.2 Significance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to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39-44
  • 4.3 Applicable Scope for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erms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s44-55
  • 4.3.1 Directed Expectations — Applicable Scope for Domestication44-49
  • (1) Employing Expressions Conforming to the Thought Patterns of the Target Culture44-47
  • (2) Employing Idiomatic Expressions Conforming to the Target Language47-49
  • 4.3.2 Creative Expectations — Applicable Scope for Foreignization49-55
  • (1) Carrying Peculiar Foreign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ST49-50
  • (2) Delivering Special Formal Features of the Foreign Language50-52
  • (3) Transmitting Unusual Writing Techniques of the ST Author52-55
  • Chapter 5 Reader-centered Orientation and Domestication & Foreignization55-70
  • 5.1 Translator — a Particular Reader56-61
  • 5.2 Potential Readers61-63
  • 5.3 Readers in Real Life (Actual Readers)63-67
  • 5.3.1 Synchronic Character of Actual Readers63-65
  • 5.3.2 Diachronic Character of Actual Readers65-67
  • 5.4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ors, Potential Readers and Actual Readers67-70
  • Chapter 6 Conclusion70-73
  • References73-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洁;;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异质语言文化的移植[J];中州学刊;2007年04期

2 张敏;;从接受美学看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以《红楼梦》中文化专有项的英译为例[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黄远竟;杨敏;;跨文化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S1期

4 何江波;胡丹;;文化传播中的翻译策略之辩——读《从Naiad客串潇湘妃子谈起》有感[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赵玉彬;;从接受美学看儿童文学翻译[J];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马亮;;接受美学语境下的英语翻译方略研究[J];作家;2008年22期

7 高超美;;接受美学视角下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中文化因素的翻译[J];青年文学家;2011年02期

8 王静;罗立佳;;从接受美学及读者角度论翻译策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袁红艳;从接受美学探析英汉音译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12期

10 盛竟凌;;从接受美学看莫泊桑短篇小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毅青;;梁启超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情感论构造[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王琪;李荫榕;;论虚拟实践的异化及其根源[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邱思莲;;汉英词典编纂理念与跨文化翻译——从《汉英词典》到《新时代汉英大词典》[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唐发年;;试论异化与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运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蔡志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谈对外汉语教材建设的构想[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音宣;;简论音乐接受美学的特点[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7 刘立成;;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异化与回归[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沈玉芳;;论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和行为的异化[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敏;;从近年华语影片字幕翻译看异化与归化的统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志强;警惕“异化”的国企情结[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欧永生;注重开发理财业务中的客户体验[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年

3 吴龙贵;谨防“宜居城市”被人为异化[N];中国信息报;2007年

4 刘利军;正视成本优势 带来异化危机 [N];中国工业报;2005年

5 扬州大学 吴锡平;编辑的异化:从“把关人”到“合谋者”[N];社会科学报;2004年

6 本报评论员 袁卫东;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司为什么作恶?[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7 刘琦;格林耐特的宽带赢利差异化猜想[N];通信产业报;2003年

8 张记争;面试指南走向“灵异化”要不得[N];人才市场报;2006年

9 李学芹;给“异化教育”降降温[N];科学导报;2005年

10 天津中学 孟庆泉;接受美学、建构主义与洋思经验[N];天津教育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彭鹏;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异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4 杨礼富;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张晓青;斯·茨威格在中国(1949年-2005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郭巍;知识的问题与《亨利·亚当斯的教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陈乐;把哲学变为社会批判理论[D];吉林大学;2006年

8 唐会霞;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白宪娟;明代《庄子》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吴定勇;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都市报新闻传播策略[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春;接受美学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李文凤;接受美学诗歌三级接受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李新英;接受美学与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艳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对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5 郭春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浮生六记》林译本的产生和接受[D];郑州大学;2010年

6 李艳芳;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习语的翻译[D];郑州大学;2001年

7 杜二敏;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喻娟;音乐欣赏教学的美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俊帆;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D];武汉大学;2005年

10 朱健平;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与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5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15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9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