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视角下解读《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
发布时间:2021-06-28 08:56
戏剧《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杰出戏剧家阿瑟·米勒于1949年创作的著名作品。该剧以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为背景,讲述了推销员威利·洛曼追求成功最终却以自我毁灭为结局的悲剧故事。本文将基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以心理防御机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戏剧主人公威利·洛曼所采取的压抑、否认、固着、移置和抵消五种心理防御机制,从而揭示其不健全的人格、心理以及处世态度是造成人物悲剧的主观原因。希望本文的分析能为读者更加全面地解读该作品提供新的视角,同时能够在如何调整心理状态、保持人格平衡和正确看待成功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启示。
【文章来源】:戏剧文学. 2018,(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心理防御机制
三、威利·洛曼采取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表现
1. 压抑 (Repression)
2. 否认 (Denial)
3. 固着 (Fixation)
4. 移置 (Displacement)
5. 抵消 (Undoing)
四、结论
本文编号:3254016
【文章来源】:戏剧文学. 2018,(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心理防御机制
三、威利·洛曼采取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表现
1. 压抑 (Repression)
2. 否认 (Denial)
3. 固着 (Fixation)
4. 移置 (Displacement)
5. 抵消 (Undoing)
四、结论
本文编号:3254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254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