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坦普尔和笛福眼中的中国形象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1-07-05 18:14
  本文把英国十七、十八世纪之交的两位重要文学家:坦普尔和笛福眼中的中国形象放在一起,进行了重新的解读,通过分析这个时期中英两国政治、经济的力量对比,以及作家本身的文化取向,揭示两个作家笔下呈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的成因,指出伴随着西方国家的实力的增长,欧洲中心主义也随之膨胀,西方国家对中国也从开始从赞美和崇拜转向批评和诋毁。 本文首先指出形象学在中外文学、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并简要介绍两位作家的生平、经历,以及前人对他们作品中的中国题材的研究状况。接着描述这两位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的差异,他们对于中国城市、建筑、商业、文化以及宗教都持有不同的观点。 本文最后着重分析中英两国的现实的力量对比转换对两位作家塑造的不同中国形象的影响,以及作家本人的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和文化理想对他们文学作品中所创作异国形象的作用。 本文重在指明对于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的存在,不如说是他们创造的一个神话,是一个异于西方的“他者”。他们对于中国的言说,不可避免受作家的文化背景、观察视角、意识形态的限制,因此,中国形象并不等同于中国的现实,这是异域文化接受的普遍现象,也是中外文化交...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Synopsi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A generalization of "Image"
    1.2 Temple and Defoe
    1.3 Of Heroic Virtue and Further Aa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1.4 A brief survey of previous research
Chapter Two The different Chinese images presented by Temple and Defoe
    2.1 The exceedingly conflicting views in terms of material China
    2.2 The contradictory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government and Chinese people
    2.3 The difference in Temple and Defoe's opinions on Chinese Religion
Chapter Thre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mulation of Chinese images
    3.1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factors upon Temple and Defoe's perceptions of China
    3.2 The effect of religious and ethnic factors toward Temple and Defoe's concepts of China
    3.3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factors on Temple and Defoe's opinions of China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Acknowledgement
个人简历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形象学的文化转向[J]. 李勇.  人文杂志. 2005(06)
[2]笛福小说作品中的“荒岛文学”特色[J]. 郭艳英.  长春大学学报. 2005(05)
[3]试论笛福小说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J]. 高玮.  长春大学学报. 2005(03)
[4]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关于形象学学科领域与研究范型的对话[J]. 周宁,宋炳辉.  中国比较文学. 2005(02)
[5]笛福中国观新解[J]. 陈乐福.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4(02)
[6]异国形象创造与文化认同[J]. 杜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7]丹尼尔·笛福作品中的殖民主义意识[J]. 何赫然.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4(01)
[8]论《鲁滨逊漂流记》中表现的笛福宗教观[J]. 杜曼·叶尔江.  甘肃高师学报. 2003(06)
[9]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与文化教学[J]. 彭慧.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10]实证主义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缘起——卡雷和基亚的历史功绩[J]. 杨晓林.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03)



本文编号:3266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266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f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