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李清照词英译本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8 16:05

  本文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李清照词英译本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李清照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闪亮之星,中西方对李清照词的英译起步都较早,但对李清照词英译的系统研究却有待深入。本文从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对李清照词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三个译本是雷克斯罗斯和钟玲合译的《李清照诗词》,收录在《中国女诗人》中的欧阳桢的译作以及收录在《文学与翻译》中的许渊冲的译作。 文中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第一,三位译者是如何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的以及他们各自的适应与选择活动有何异同。三位译者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性转换从语音、词汇、句法和文本四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文化维的转换主要从词牌名、文化负载词和典故的翻译三方面展开分析。交际维的转换则是考察原文用口语化语言和丰富意象表达作者情感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实现。第二,客观分析三位译者的译品是否做到了较高程度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即译本是否是多维转换度较高的翻译佳作以及哪个译本多维转换度最高。第三,本文尝试建构该理论下中国古词翻译的评析模式。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首先将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个较新的理论应用于李清照词的翻译研究,这是一个新的尝试,拓宽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研究范围。其次,该研究丰富了李词英译不同版本的对比研究。再次,对比分析三位译者如何进行三维转换,得出结论:三位译者都成功的完成了三维转换,达到了较高的多维转换度,综合而言,许渊冲的版本多维转换度最高。最后,建构评析古词翻译的模式完善了该理论并且有助于翻译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李清照词英译 翻译适应选择论 多维转换度 中国古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BSTRACT2-3
  • 摘要3-6
  • List of Figures6-7
  • List of Tables7-8
  • List of Abbreviations8-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3
  • 1.1 Research Background9-10
  • 1.2 Research Question10
  • 1.3 Research Methodology10
  • 1.4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0-11
  • 1.5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1-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21
  • 2.1 English Version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udies at Home13-16
  • 2.1.1 English Versions at Home13-15
  • 2.1.2 English Translation Studies at Home15-16
  • 2.2 English Version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udies Abroad16-19
  • 2.2.1 English Versions Abroad17-18
  • 2.2.2 English Translation Studies Abroad18-19
  • 2.3 Three Influential English Versions19-21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21-28
  • 3.1 An Overview of the ATAS21-22
  • 3.2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e ATAS22-23
  • 3.3 Translation Process in the ATAS23-24
  • 3.4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Method in the ATAS24-25
  • 3.5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Translation in the ATAS25-28
  • Chapter Four Data Collection28-31
  • 4.1 Two Periods of Li's Ci-Poems from the Diachronic Angle28-29
  • 4.2 Different Themes of Li's Ci-Poems from the Synchronic Angle29
  • 4.3 Data Collected from bot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Angles29-31
  • Chapter Five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Three English Version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he ATAS31-74
  • 5.1 Translator'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in the Linguistic Dimension31-44
  • 5.1.1 Phonological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31-36
  • 5.1.2 Lexical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36-42
  • 5.1.3 Syntactic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42-43
  • 5.1.4 Textual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43-44
  • 5.2 Translator'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in the Cultural Dimension44-63
  • 5.2.1 Tune Titles44-48
  • 5.2.2 Culture-Loaded Words48-57
  • 5.2.3 Allusions57-63
  • 5.3 Translator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in the Communicative Dimension63-68
  • 5.3.1 Use of Colloquial Language to Express Deep Feeling64-66
  • 5.3.2 Use of Rich Images to Convey Abstract Emotion66-68
  • 5.4 Evaluations of the DMDT of the Three English Versions68-72
  • 5.5 The Model of Evaluating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i-Poems72-74
  • Chapter Six Conclusion74-77
  • 6.1 Findings and Significance74-75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75-77
  • References77-82
  • Acknowledgements82-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高路,高远;“黄花”=“yellow flowers”?——从一例中诗英译看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潘文国;;中籍外译,此其时也——关于中译外问题的宏观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蔡新乐;;《翻译适应选择论》简评[J];中国科技翻译;2006年01期

4 廖慧华;戈玲玲;;从目的论角度对比分析《李清照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宋志平;;《翻译适应选择论》:一部简约创新之作[J];外语研究;2007年05期

6 李亚舒;黄忠廉;;别开生面的理论建构——读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J];外语教学;2005年06期

7 孙丰田;;《声声慢》译文赏析[J];语文学刊;2007年15期

8 刘云虹,许钧;一部具有探索精神的译学新著——《翻译适应选择论》评析[J];中国翻译;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瑞红;接受美学视域里李清照词英译的审美再现[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烨;阐释学角度下的李清照词英译[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英;易安词风格英译对比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孟兰;图式理论视阈下李清照词英译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赵亮亮;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杨健;李清照词英译研究[D];广西大学;2001年

7 李燕;易安词英译之意境再现[D];四川大学;2005年

8 李青;李清照词风的英译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璐;李清照词英译中意象再造的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10 吴嘉茜;李清照词英译策略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李清照词英译本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14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514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6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