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份的迷失到和谐人格的建构——评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骨》
本文关键词:从身份的迷失到和谐人格的建构——评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骨》
更多相关文章: 和谐人格 美国华裔 文化身份 华裔美国人 文化全球化 多元文化 华裔美国文学 美国社会 中美文化交流 公民身份
【摘要】:正《骨》是美国华裔小说家伍慧明(Fae Myenne Ng)的处女作。这部小说具有典型中国文化隐喻的作品,所代表的是华裔美国文学对西方主流文化的话语霸权进行的不露声色的隐性渗透,先将其结构,继而重构美国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在美国社会中建立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与文化身份。从心理哲学和后殖民理论的角度出发,评价这部独具特色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解读华裔美国人从身份的迷失到和谐人格的建构过程,对于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及文化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关键词】: 和谐人格 美国华裔 文化身份 华裔美国人 文化全球化 多元文化 华裔美国文学 美国社会 中美文化交流 公民身份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骨》是美国华裔小说家伍慧明(FaeMyenne Ng)的处女作。这部小说具有典型中国文化隐喻的作品,所代表的是华裔美国文学对西方主流文化的话语霸权进行的不露声色的隐性渗透,先将其结构,继而重构美国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在美国社会中建立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与文化身份。从心理哲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铁生;朱锋颖;;人的自我探索与和谐境界的追求——评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J];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全旺;心与物的对抗,灵与肉的冲突——评精神悲剧《欲望号街车》[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夏国锋;;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分层现象与对策——来自安徽农民工的调查[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童燕芳;;窦娥三桩誓愿的弗洛伊德式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4 方昌时;;悲剧的深广与朴素而独特的叙事——重读世纪末奇书《日光流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5 沈洋宇;;堕落中的超越——解读《习惯死亡》中的畸形情爱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孔力媛;;解读生存者悲剧的精神状态——读毕飞宇《青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7 肖晶;;心理学视角下的凯瑟琳·恩肖形象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8 许海明;;在边缘的折磨和生活的绝望中逃离米格尔大街——浅析《米格尔大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9 钟瑛;;《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人格结构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10 陈祖英;;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看红艳——《林白小说二篇》的一种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佳豪;;老人协会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与运行机制研究[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陈晓芳;;浅论《基坑》主人公的生存困境及其悲剧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学迎;;基督教与儒教的禁欲思想比较[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鲍宗豪;;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5 崔竞生;;论海丝特的自我实现及其超越[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梅传强;;论犯罪与刑罚的人性基础[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周茂铭;;换个角度,看律师法律服务市场——用法律经济学的方法观察、思考律师服务市场[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8 刘荧;;诞生于浓雾之梦的女性形象——郝思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冯瑞;中国竞技体操制胜规律探骊[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贾清显;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5 孙祥;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及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6 王芳;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霁月;新中国革命题材电影中的寡母寓言(1949-1978)[D];上海大学;2011年
9 戴小春;高校课程结构优化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唐东堰;生命的迷狂与神秘智慧[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西武;山地别墅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秦峗;“来访者中心”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研;论人物的病态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萌;亨利·詹姆斯的国际主题在《黛西·米勒》中的表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玲玲;大学生自助旅游体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常虹;数码产品设计中情感价值的应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铁生;奥尼尔的社会悲剧观——兼评社会悲剧《长日入夜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革;杨琦;;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以翻译伦理为视角[J];外国语文;2011年03期
2 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J];作家;2011年04期
3 赵晓囡;;从迷茫到认同到超越:三代华裔女作家文化身份的构建[J];大家;2010年02期
4 盛周丽;张宜民;高飞;;守望、妥协还是遗忘?——从白先勇的《安乐乡的一日》探析身份认同[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王菲;;从《家园》看美国华裔的身份变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陈静;;《寻找中国城》:美国华裔的真实文化身份[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7 徐家林;;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自由——兼论人文发展的文化观[J];学术界;2006年06期
8 杨玉明;田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身份的建构[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4期
9 张莉;全球化框架下的中国文化建设[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章燕;;论任璧莲作品中的身份流动观[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茹;;跨越种族的樊篱 谈任碧莲和她的《地道美国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赵明利;;定义“典型美国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邓线平;肖健;;网络技术对民族文化的影响[A];全国首届“网络技术与文化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杨岚;;普世价值观建构与多元文化的相互制衡[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宋裴裴;;跨文化对话中的传统音乐——15届国际学校音乐教育和教师教育研讨会初探[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裴水妹;;木兰关公在美国 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传统历史人物的运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罗琴;;中美音乐课程标准比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吉莉;;新形势下的广西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若干问题之我见[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马雷君;;论多元文化背景中教育法律的价值取向[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陈洪林;;多元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黛云;“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发展[N];学习时报;2001年
2 周正;印江多元文化丰富城乡群众生活[N];铜仁日报;2010年
3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袁守云;不只是学会模仿[N];美术报;2008年
4 于冰;把深圳建成多元文化荟萃的东方都会[N];深圳商报;2010年
5 马力;对儿童的文化身份重新提问[N];文艺报;2004年
6 赵葆华;坚守文化方向与文化身份[N];人民日报;2006年
7 姜秋霞 权晓辉;翻译在多元文化发展中的态度及其作用[N];光明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赵红薇;多元文化装点筑城色彩[N];贵阳日报;2009年
9 钟美荪;培养跨文化思维方式[N];中国企业报;2005年
10 于福坚;神话与现实之间:日本也有多元文化?[N];中国民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霜;华裔美国人的异族婚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李红燕;任璧莲小说中的身份焦虑[D];苏州大学;2011年
3 金学品;呈现与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关合凤;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D];河南大学;2002年
6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李丽华;华裔美国文学的性与性别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学芬;自我与他者:当代美华移民小说中的中美形象[D];河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苑;美国黑人寻求文化身份的艰难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海霞;《女勇士》中文化身份及性别身份的构建[D];外交学院;2006年
3 麦钢;叙事反映身份[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4 张红云;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异化与归化[D];河南大学;2006年
5 丁路娟;文化全球化语境中的异化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6 肖荣;美国大熔炉里的局外人[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巧丽;文化身份的自我探寻与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广庆;父系英雄传统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田宁;黑色灵魂重生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邺;论《女勇士》的对话性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48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48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