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中的技术异化
本文关键词:《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中的技术异化
更多相关文章: 塞缪尔·贝克特 《最后一盘录音带》 录音机 技术异化
【摘要】:在塞缪尔·贝克特的独幕剧《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中,录音机和人的并置成为该剧的焦点,贝克特着眼于录音机的技术弊端和人机互动过程中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他指出:录音机的技术复制造成主体记忆的断裂,录音机的播放阻碍主体的自我认同,消解主体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剧作家借助录音机揭示了技术对人的异化,凸显了生命主体的消解。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该剧无疑对盲目追捧技术创新的现代人起到警醒作用,表达了剧作家对技术时代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
【作者单位】: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
【关键词】: 塞缪尔·贝克特 《最后一盘录音带》 录音机 技术异化
【基金】: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批号:20130878】
【分类号】:I565.073
【正文快照】: 《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Krapp’s Last Tape,1958)(以下简称《录音带》)是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早期创作的独幕剧,也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该作品剧情淡化,主人公克拉普正聆听录音带,独自庆祝自己的六十九岁生日。极简的舞台背景衬托着形只影单的老人,除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舒笑梅;电影语言在贝克特剧作中的运用——从《最后一盘录音带》谈起[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贝克特 ,舒笑梅;最后一盘录音带[J];国外文学;1992年04期
3 沈雁;;贝克特戏剧的男女声二重唱——论《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和《快乐的日子》[J];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03期
4 张和龙;;塞缪尔·贝克特的文艺美学思想[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5 沈雁;;诗意的叙事——论《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和《动物园的故事》中的嵌入式叙事模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陈凡;董传升;贾岩;;技术图景中人的主体性的获得、缺失与重构[J];哲学研究;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伟;;“反复”的美学意蕴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宣庆坤;论加缪的荒谬生存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3 宣庆坤;竭尽此生就是幸福——加缪《局外人》的哲学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韩小龙;程金城;;颠覆与建构——鲁迅与加缪悲剧观比较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李为民;;《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里时间和意识的重要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张小彩;;孜孜不倦的寻找——从《石榴树上结樱桃》看李洱的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7 许欢欢;;活与如何活:生活碰撞中的个性选择——加缪《鼠疫》与余华《活着》的比较阅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8 孙连五;;解构幕后的真相——释读《莽林丛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9 吴正华;;论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底层悲剧书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10 张月;;试论加缪荒诞哲学的文学表现——浅析小说《局外人》[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汇;现代性视野中的1980年代探索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严冰;自由在是,,人道亦在是[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林丹;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北京大学;2005年
5 刘永春;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D];山东大学;2005年
6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妍;环境伦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伦理支点[D];吉林大学;2008年
8 徐新;消费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9 吕永林;个人化及其反动[D];上海大学;2008年
10 李卫华;行政参与主体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茜;黑暗中的希望之光[D];湘潭大学;2010年
2 周振琳;福克纳小说的叙事模式[D];南昌大学;2010年
3 陶也;赖声川相声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欢迎;技术哲学视野下的网络文学[D];东华大学;2011年
5 王磊;虚拟实践中主体性问题探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6 纪文光;论“笑”在荒诞派戏剧中的审美意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婷婷;“不成魔不成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凤;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生命悲剧意识[D];西北大学;2011年
9 苏玉玺;鲁迅作品的终极关怀意蕴[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智源;《红楼梦》的终极关怀意蕴[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伍光良;科学技术何以成为人本主义的杀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06期
2 郭冲辰,陈凡;技术异化的价值观审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01期
3 巨乃岐,邢润川;论技术理性的特征和功能[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宁;;贝克特之后的贝克特[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5 王雅华;刘丽霞;;世界是“我”的表象:解析贝克特《徒劳无益》中的写实主义[J];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01期
6 舒笑梅;试论贝克特戏剧作品中的时空结构[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2期
7 李庆霞;理性的批判与重建[J];学习与探索;2002年05期
8 孙和平,孙赛初;自然的“不可预见性”、现代技术灾难与人类主体性[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03期
9 刘敬鲁;论海德格尔的科学技术之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臻;;从技术异化抵达自由的荆棘之路——浅析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J];语文知识;2010年04期
2 王淑霞;;科学技术对人的负面影响的评析及启示——读《单向度的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王一方;“弗兰肯斯坦”正在复活?[N];健康报;2010年
本文编号:6739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73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