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莫里森笔下黑人母亲形象论析

发布时间:2017-08-16 00:04

  本文关键词:莫里森笔下黑人母亲形象论析


  更多相关文章: 莫里森 双重意识 黑人母亲


【摘要】:黑人母亲是托尼·莫里森小说中主要刻画的人物形象。其作品中的黑人母亲在"双重意识"影响下,因个人的不同价值观导致了不同的命运,以至对子女乃至黑人同胞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莫里森借两种不同类型的黑人母亲,试图唤醒这些早已迷失的"黑色羔羊",并以冷峻的笔法指出黑人文化的现有危机,同时又以睿智的思想、独到的眼光为黑人母亲指出了一条化解危机、重拾自我的途径,即追求黑白文化的和谐,这不仅是对黑人母亲的救赎,同时也是对黑人文化传承的救赎。可以说莫里森塑造的黑人母亲形象,为整个黑人社会提供了重塑自我价值、找寻政治认可的途径。
【作者单位】: 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
【关键词】莫里森 双重意识 黑人母亲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20世纪美国非裔作家中最璀璨的一颗巨星——托尼·莫里森用其创作给黑人世界打上魔幻现实主义的烙印。她的作品虽展示黑人本土文化,但对美国白人主流文化同样也是认同。黑人母亲的塑造是莫里森思想闪光点的体现。黑人母亲作为其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民族传统的守护者,她们的职责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徐在中;;从《鲁宾逊漂流记》看西方殖民过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何中芹;;悲剧之美——析《秀拉》中的悲剧人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6 罗少清;;吉卜林的殖民主义情结——解读《基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7 周娜;;《最蓝的眼睛》与《女勇士》中母亲形象之对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8 杜兴梅;;殖民地女性找寻自我的悲歌——《藻海无边》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9 吴伟;李冬梅;;浅谈《非洲的笑声》的文体实验与叙述创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刘晓晗;;福尔摩斯眼中的殖民伦敦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佳雨;;从被毁的梦到梦的毁灭者——《最蓝的眼睛》中乔利的性扭曲探析[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胡丽英;;试谈托妮·莫里森小说的“父亲”缺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葛士恒;;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资本争夺战——对“中国符号”热的再探讨[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马丹丹;;流亡者的“想象共同体”——改革开放30年流亡电影的中产阶层意识[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8 李今;;晚清语境中的鲁滨孙汉译——《大陆报》本《鲁滨孙飘流记》的革命化改写[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9 杨岚;;普世价值观建构与多元文化的相互制衡[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施拟阳;李明明;;跨文化语境下中美影视传播中双向交流的冲突与融合[A];首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7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9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树苹;成长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体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政吉;东方主义在《女勇士》中的解构:性别、种族和文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6 金玲;《大地》三部曲的跨文化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任春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文化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江华;艰难的联结—E·M·福斯特小说潜含的现代性主题[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朱芮萱;盲从·反叛·回归[D];江南大学;2010年

10 颜培;跨文化书写[D];江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媛;;奴隶制藩篱中黑人母亲主体性的缺失——评《宠儿》中的黑人母亲“塞丝”[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吴金莲;;《宠儿》中的黑人母亲形象[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高含菊;;托尼·莫里森小说里的母亲形象[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4 蔡奂;;寻找母亲的花园——《日常用品》中黑人母亲形象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庞好农;;理查德·赖特笔下黑人母亲的“父化”[J];作家;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萨诸塞大学经济学教授 Nancy Folbre 编译 严珂;“环境正义”不容忽视[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2 夏子 编译;美国小说对“美国梦”的解读与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麟;基于当代(后现代)黑人女性主义视角再论黑人母亲身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霞;迷失 抗争 引导[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杨海燕;莫里森关于黑人女性创伤恢复的文探索—《宠儿》中受害黑人母亲形象的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黄雅真;艾丽丝·沃克的《梅里迪安》的妇女主义解读[D];厦门大学;2007年

4 李杨;《宠儿》与《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母亲形象的比较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5 孙媛;莫里森笔下黑人母亲的“罪恶”与“伟大”[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郭扬;从《最蓝的眼睛》和《宠儿》看托尼·莫里森的女性观[D];安徽大学;2013年

7 孙岩;弗洛伊德式分析《宠儿》中的塞丝[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金玉钗;《宠儿》的畸形母性研究[D];温州大学;2010年

9 谭淑林;《秀拉》中黑人女性的身份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张月芳;《秀拉》中黑人女性心理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80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80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c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