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作家“文革”小说的儿童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05:23
本文关键词:新移民作家“文革”小说的儿童叙事研究
【摘要】:“文革”十年,对于民族国家而言是一场浩劫,亲历浩劫的新移民作家们关于“文革”历史的叙事,不仅在他们的作品中占有较大比重,而且不少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于这段历史的回望与思索,成为了他们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移民作家“文革”叙事的多副面相之中,采用儿童叙事切入主题的小说尤为引人瞩目。这类小说以儿童叙事的方式回溯“文革”前至“文革”时期的童年记忆,创作主题所采用的叙事模式有不少相似性。论文抛开作者的地域所属,仅仅就这一类型的小说进行叙事分析,希望就此触摸到一些文本背后相通的精神内蕴。 论文首先由“文革”的集体记忆出发,在还原一个儿童所经历的真实的“文革”现场的基础之上,从散文、访谈、小说中寻找新移民作家童年记忆的蛛丝马迹。这些记忆表达的主要方式为儿童叙事。儿童叙事不论在伦理维度、叙事手法上都有别于成人叙事和一般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的叙事。紧接着,文章先以纯粹的儿童叙事的手法切入,厘析新移民“文革”小说中儿童叙事所起的作用,儿童目光的过滤使得“文革”叙事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其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是儿童的形象思维淡化了情节而强化了情境,使得文本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二是儿童认知的有限性使得儿童心理与时代形成了错位,“文革”书写因此显示出其残酷性;三是儿童本身的可塑性使得其视角在文本中是流动的,不断自我更新,丰盈充实;四是儿童的边缘地位导致了文本书写对于意识形态的疏远与背离,对于宏大历史而言是一种消解。 在此基础上,论文进而对儿童叙事与成人叙事交替使用的多层次的叙述方式展开分析。小说对于事件进行多角度叙述,成人叙述者与儿童叙述者态度的差异影响着整体故事的讲述——这些因素从多个方位建构文本的阐述可能,形成了叙 事的张力。成人与儿童视线交叠的复调书写构成了文本的对比结构与镜像结构,最终指向是文本的治疗功能。病症并不来自外部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内心深处那些畸形、阴暗、残忍的恶的因素被释放了出来,成为一切悲剧的始作俑者。而从对于《人寰》、《第三种欲望》这两个文本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文本在治疗心疾时所倚仗的是西方文明的救赎。 最后论文着重揭示新移民作家“文革”儿童叙事背后的精神世界。从这些“文革”儿童小说的恋父、寻父型儿童形象出发,可以看到新移民作家对于依傍的寻求。一方面是出于怀旧的心理,一方面是对于自身身份的寻求,新移民作家形成了自己的“童年——原乡”的心理图式。而新移民作家的双重文化身份对于童年、故乡的重新打量,形成了“自我批评、反省式”与“寻求沟通式”的“文革”小说类型,使得文本展现出独特的精神特质与美学品格。
【关键词】:新移民作家 “文革”小说 儿童叙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106.4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一、选题缘起8-9
- 二、概念界定9-10
- 三、文献综述10-11
- 四、论文架构11-12
- 第一章 “文革”记忆的童年显影12-22
- 第一节 新移民作家的“文革”记忆12-16
- 第二节 “文革”记忆的儿童书写16-22
- 第二章 新移民“文革”小说中儿童叙事的概念与特征22-29
- 第一节 儿童叙事的概念22-24
- 第二节 儿童叙事的特征24-29
- 第三章 双重叙事结构下的心疾与治疗29-37
- 第一节 儿童与成人视线的交叠29-32
- 第二节 童年病症的异域治疗32-37
- 第四章 叙事策略后的精神密码37-45
- 第一节 儿童形象与作家心理37-41
- 第二节 自我剖析与人性关注41-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谈凤霞;;历史苦难的边缘性诠释——“文革”背景的童年叙事考察[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2 齐亚敏;;新时期以来儿童叙事的主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3 吴义勤;施战军;黄发有;;代际想像的误区——也谈60年代出生作家及其长篇小说创作[J];上海文学;2006年06期
4 江少川;;走近大洋彼岸的缪斯——严歌苓访谈录[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03期
5 公仲;;论新世纪新移民小说的发展[J];小说评论;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687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87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