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的知识交流与民族情结:重论鲁迅《藤野先生》与赖和《高木友枝先生》中的日本教师
本文关键词:东亚的知识交流与民族情结:重论鲁迅《藤野先生》与赖和《高木友枝先生》中的日本教师
【摘要】:本文不仅脉络化处理鲁迅与赖和的文学作品,也同时想将脉络扩大到20世纪初期的东亚文学场域。在东亚脉络下,弱小民族者往往必须藉由"受教"于日本来理解受压迫的原因,并蓄积反抗力量。鲁迅与赖和便曾描述了他们受到日本教师影响的记忆,并以散文形式为这种跨国的知识交流做了纪录。20世纪初期,在日本教育体系下求学的鲁迅与赖和,不约而同提出了以"人格"、"人文"为性格特质的日本教师形象,让我们据以思考,在东亚跨文化、跨地域的知识交流中,身处帝国扩张时代,知识分子之间仍有可以相濡以沫的精神,以及他们各自的精神困局与民族情结。
【作者单位】: 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关键词】: 鲁迅 赖和 人格 殖民主义 东亚文学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一、前言:弱小民族与东亚文化流动台湾作家吴新荣在二战后初期发表的短文《赖和在台湾是革命传统》(1948)中,曾经将赖和(1894-1943)、鲁迅(1881-1936)、高尔基(1868-1936)予以并列,指出作家与“在地脉络”间的关连性,藉以强调过于轻忽台湾文学传统的不当:赖和在台湾,正如鲁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潘世圣;;事实·虚构·叙述——《藤野先生》阅读与日本的文化观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董炳月;“仙台神话”的背面[J];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0期
3 王晓初;;“思乡的蛊惑”:《朝花夕拾》及其他——论鲁迅的“第二次绝望”与思想的发展[J];学术月刊;2008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爱华;;思乡·归乡·离乡——浅论鲁迅《野草》中的故乡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2 邓倩倩;胡燕君;;理想中的农村画卷——浅谈鲁迅《社戏》中的乡土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3 黄乔生;;“鲁迅与仙台”研究述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霍欣娟;;新课标下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分析与思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5 牛文绩;华艳军;;让儿童诗意地栖居于百草园——在生存美学与人类学视阈下关注儿童的成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6 李兴高;;试论鲁迅留日时期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探索[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11期
7 周明鹃;;论中国现代作家怀念童年的主观动因[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赵国权;李方圆;;汉代帝王对“孝文化”的尊崇与引领[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6期
9 李宗刚;;在战争语境规范下发生的五四文学[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高传峰;;荷戟不彷徨的勇士——论张承志散文中的“鲁迅情结”[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谈凤霞;“人”与“自我”的诗性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云珍;徘徊于现实和理想之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宁;儿童的确立[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吴婷婷;解放与束缚[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车小伟;论张爱玲对“鲁迅五四文学传统”的回应[D];兰州大学;2011年
5 曲丽影;“别求新声于异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卞许彬;当代流行歌曲的修辞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王维;论爱伦·坡小说的神秘感[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丹丹;民国时期儿童刊物装帧设计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9 牛娜;《新青年》中的“科学”与文学革命之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泠;胡瑗和苏湖教法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钱理群;文本阅读:从《朝花夕拾》到《野草》[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2 董炳月;“仙台神话”的背面[J];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0期
3 代田智明;;基于鲁迅思考之上的“复仇”与“末日”[J];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10期
4 张业松;;暗夜的苦痛和想象——鲁迅文学的一个侧面[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1期
5 杨义;;古越精神与现代理性的审美错综——鲁迅《铸剑》新解[J];绍兴师专学报;199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鲁迅与契诃夫创作比较论[J];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03期
2 冯育柱;鲁迅追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光辉业绩——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03期
3 袁荻涌;鲁迅与弗洛依德[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1期
4 摩罗;安德烈耶夫和鲁迅对文字的质疑[J];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02期
5 冯增义;鲁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J];中国比较文学;1994年01期
6 袁荻涌;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7 李春林;鲁迅与英国文学比较研究的奠基石──评高旭东的《鲁迅与英国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4期
8 耿传明;两种伟大与两种激情——“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2期
9 邓传俊;;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10 臧恩钰;拓宽和加深鲁迅研究的新贡献——李春林新著《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倩;;颠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儿童/成人的二元对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3 刘世红;;追求女性解放的两朵奇葩——简·爱与爱德娜·蓬迪里埃之比较[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4 曹娴;;勒克莱齐奥《沙漠》一书中的嵌套结构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胡艳玲;;论《紫色》中被殖民者的矛盾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蔡圣勤;;文化殖民后语境中的叙事身份和道德伦理两面性——库切小说《耻》细读之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春林;;角色同一与角色分裂——鲁迅与卢那察尔斯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众议;;《堂吉诃德》在中国[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魏钰南;;赎罪与和解:库切小说《耻》的后殖民主题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钧;果戈理·鲁迅·俄国文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查屏球;邻人眼光见细微[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李世琦;作品和人格一样伟大[N];深圳商报;2004年
4 张梦阳;“竹内鲁迅”与“中国鲁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吴晓东;我的2010年度阅读[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本报书评人 赵瑜;竹久梦二,三十五[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桑永海;从索尔仁尼琴说到鲁迅[N];文学报;2010年
8 记者 周南焱邋路艳霞;法国作家克莱齐奥摘文学诺奖[N];北京日报;2008年
9 吴晓樵;胡适与海涅名诗《松》[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李凌俊;在知识与人格之间忧伤[N];文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芳实;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D];复旦大学;2003年
2 张静;雪莱在中国(1905-1937)[D];复旦大学;2012年
3 庞伟奇;直面虚无的灵魂救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宋庆宝;拜伦在中国[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哈赛宁;现代中国文学在埃及[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丁世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现代中国(1919-1949)[D];山东大学;2006年
7 蒋花;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吴亚娟;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D];吉林大学;2008年
9 刘荡荡;制造英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10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光泽;中·韩新文学史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2 张弘;孤独的行路人——卡夫卡和鲁迅的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步朝霞;爱伦·坡:文本与人格的统一体[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4 吴晓玲;卡夫卡悖论式人格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金巍;鲁迅与韩国作家玄镇健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8年
6 朱嫣;鲁迅与夏目漱石[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金巍;鲁迅与玄镇健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8年
8 孙放远;鲁迅与夏目漱石小说讽刺艺术的比较[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昊;鲁迅と有岛武郎[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红雪;论鲁迅与卡夫卡作品中的“小人物”[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27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727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