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甜菜女王》的复调特征
本文关键词:论小说《甜菜女王》的复调特征
【摘要】:路易丝·厄德里奇,是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第二次浪潮的代表人物,是一创作颇丰的当代著名印第安作家。她在小说、诗歌和儿童书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甜菜女王》(1986)是厄德里奇的第二部小说,与其余的三部小说《爱药》(1984)、《痕迹》(1988)和《宾戈宫》(1994)被称为“北达科他四部曲”,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厄德里奇作品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叙事手法,民族认同,文化研究,谱系研究,政治倾向,性别与女性形象等等。学者们常将《甜菜女王》与厄德里奇的其他小说尤其是《爱药》作平行性研究,但目前还没有文章或论文对《甜菜女王》进行系统的分析。 阅读《甜菜女王》后,笔者发现与传统的独白型小说完全不同,小说采用多角度分别阐述了同样的故事,以不同的观点来减少或控制的全知叙事的声音。厄德里奇致力于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在复调小说中,不存在权威的作者来操纵情节的发展和展开。相反,多个声音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来讲述故事。《甜菜女王》的叙事特点与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叙事特征之间的对应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鉴于此,本文将分析《甜菜女王》中的复调特征。 围绕复调小说的特征——多声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论文分析了这些特征在小说《甜菜女王》中的表现。首先,在复调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声音(思想)都是自足的,都有合理性。叙述者的隐退(新型作者地位)回避了主观声音、价值立场、道德判断;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于是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场面。其次,众声喧哗的热烈场面以小说人物的对话性作为前提条件。多种独立的、平等的、各有价值的声音以对话关系共存,多个人物故事线索齐头并进又彼此交织,小说在结构上体现出对话性的特征。生活的本质是对话,小说中的人物作为生活的主体,其彼此及自身的对话特性必然存在,只有对话才能带来思想活力和生机。最后,多声和对话特性促成了复调小说的未完成性。无处不在的对话性使得主人公始终处于内在未完成,也使得小说结构呈现出开放文本的特点。这种写作策略有助于构建土著美国人的民族精神,表现他们身份建构方面的困境,并突出体现了印第安文学口头叙事传统。借助小说的复调叙事,厄德里奇试图表明,在美国主流社会文化背景下,土著印第安人为营造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出了艰辛的努力,渴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关键词】:路易丝·厄德里奇 《甜菜女王》 复调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22
- 1.1 Louise Erdrich and The Beet Queen11-14
- 1.2 Literature Review14-16
- 1.3 Bakhtin and Polyphony Theory16-20
- 1.4 Thesis Statement and Structure20-22
- Chapter 2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Self-consciousnesses22-35
- 2.1 New Authorial Stance in The Beet Queen23-27
- 2.2 Characters'Self-consciousness Independent of the Author27-35
- Chapter 3 Polyphonic Dialogues in The Beet Queen35-55
- 3.1 Great Dialogue36-46
- 3.1.1 Great Dialogue in the Novel's Structure37-39
- 3.1.2 Great Dialogues Between Characters39-46
- 3.2 The Micro-dialogues in Individual Characters46-55
- Chapter 4 Unfinalizability in The Beet Queen55-63
- 4.1 Open-ending55-59
- 4.2 Characters' Uncertain Destinies59-63
- Chapter 5 Conclusion63-65
- Bibliography65-67
-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Study for M. A. Degree6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琦;;清代文言小说女性形象“陌生化”审美效果[J];蒲松龄研究;2007年03期
2 杨芳;;为“黑色权力”抗争的艺术——评美国黑人自传体文学作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张雪峰;;《普宁》之三重人格结构[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刘颖;;女性与自然的本源同构: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原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张苹;;贴近女性 关注社会——浅析德国女作家尤莉亚·弗兰克的创作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6 顾晓莉;;两棵相对“枝疏叶稀”的大树——简谈於梨华早期两部长篇小说中的三个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7 吕曼曼;王胜利;;人性的独白——《蝇王》与《黑暗的心》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8 韦朝晖;;《钢琴教师》的女性主义批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9 王继敏;;论新诗语言的创造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10 艾娟;;《老无所依》的另一种解读——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析影片《老无所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申华;;积极构建下的消极颠覆——女性主义视角看刘易斯的《大街》[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雪云;;文化堕距与女性角色冲突[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蒋春生;;浪漫梦想的殉葬者——读《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4 江丹;;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艾米莉·迪金森与李清照的写意人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钟国胜;;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视角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钟国胜;;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视角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7 李建东;;镜像中的理论狂欢——现代文论话语的引进与误读[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8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9 周小娟;探寻“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主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晗;论《海隅逐客》英雄形象的解构[D];广西大学;2014年
2 杨霞;构建理想空间[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李叶;方方小说文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72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772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