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抒情赋与高丽时期抒情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23:19
本文关键词:东汉末年抒情赋与高丽时期抒情赋比较研究
【摘要】:抒情赋,赋体文学的一种,是以抒情写志为主的辞赋。它改变了汉大赋以歌颂、讽谏为主的内容和铺采d[文、虚夸堆砌的手法以及宏大壮阔的体制。抒情赋一般篇幅短小,较少使用问答体。抒情赋发端于西汉,形成于东汉中后期,在东汉末年出现了赋体文学创作的又一高潮。抒情赋抒情言志的特性,使作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故此,它以自身独特鲜明的艺术特点与作为汉代赋体主流样式的散体大赋、骚体赋一同了奠定了汉赋在文学史上的辉煌地位,特别是东汉末年的抒情赋无论在内容上和艺术形式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中国与朝鲜自古以来文化交流频繁,在文学上的交流更是如此。东汉末年的抒情赋对高丽时期抒情赋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在古代朝鲜赋作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时期抒情赋的质量很高,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李奎报的《梦悲赋》、李穑的《雪梅轩赋》。论文以这两个时期的文本资料为研究载体,用比较研究、知人论世、文献研究等方法对东汉末年抒情赋和高丽时期抒情赋进行比较研究。 论文首先介绍东汉末年抒情赋和高丽时期抒情赋的创作概况,作家作品。继而从东汉末年抒情赋和高丽时期抒情赋的内容上进行比较,东汉末年抒情赋作家和高丽时期抒情赋作家在思想上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有道家思想,在这两种思想的共同影响下,东汉末年抒情赋作家和高丽时期抒情赋作家抒发的都是批判社会黑暗、赞美祖国山河和追求高亮人格等思想情感。不同点是东汉末年抒情赋主要以叙写高雅之物来抒发人生理想,高丽时期抒情赋主要以叙写日常之事来抒发政治理想。 同时论文对东汉末年抒情赋和高丽时期抒情赋在艺术形式上的异同进行了比较。东汉末年抒情赋和高丽时期抒情赋在比兴手法、典故运用、抒情方式和语言风格上具有相似性,不同点则是东汉末年抒情赋多实写手法,高丽时期抒情赋多虚写手法。这是由于高丽时期的文人天性爱好浪漫,多有得到成仙的思想。东汉末年抒情赋的结尾句式多诗化的句式,高丽时期抒情赋则多对话式的形式。这是因为东汉之后,文学样式开始趋于诗化,直到后期唐诗成为主流文学样式。 可见,高丽时期的抒情赋很好的继承了东汉末年乃至于整个汉赋的创作内容和艺术手法,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更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对这两个时期抒情赋的研究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东汉末年 高丽时期 抒情赋 比较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106-0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目录9-11
- 第一章 绪论11-14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
- 1.2 研究的现状11-12
- 1.3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12-14
- 第二章 东汉末年抒情赋与高丽时期抒情赋创作概况14-21
- 2.1 东汉末年抒情赋的创作概况14-18
- 2.1.1 历史背景14-17
- 2.1.2 作家作品17-18
- 2.2 高丽时期抒情赋的创作概况18-21
- 2.2.1 历史背景19-20
- 2.2.2 作家作品20-21
- 第三章 东汉末年抒情赋与高丽时期抒情赋内容上的比较21-40
- 3.1 内容上的相同点21-35
- 3.1.1 批判社会黑暗23-29
- 3.1.2 赞美祖国山河29-30
- 3.1.3 追求高亮人格30-35
- 3.2 内容上的不同点35-40
- 3.2.1 东汉末年抒情赋以叙写高雅之物来抒发人生理想36-37
- 3.2.2 高丽时期抒情赋以叙写日常之事来抒发政治理想37-40
- 第四章 东汉末年抒情赋与高丽时期抒情赋艺术形式上的比较40-51
- 4.1 艺术形式上的相同点40-46
- 4.1.1 比兴手法40
- 4.1.2 典故运用40-43
- 4.1.3 抒情方式43-44
- 4.1.4 语言风格44-46
- 4.2 艺术形式上的不同点46-51
- 4.2.1 东汉末年抒情赋多实写手法46-47
- 4.2.2 高丽时期抒情赋多虚写手法47-48
- 4.2.3 东汉末年抒情赋多诗化句式48
- 4.2.4 高丽时期抒情赋多对话句式48-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56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雄权;;高丽文人笔下的“虎溪三笑”典故——以李仁老、李奎报、李齐贤为中心[J];东疆学刊;2011年01期
2 白承锡;;高丽大儒李穑及其辞赋学之成就[J];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06期
3 杨小敏;赵壹及其《刺世嫉邪赋》[J];西北史地;1994年02期
4 封立;;愤世嫉俗的辞赋大家赵壹[J];甘肃教育;2012年19期
5 顾绍炯;;论汉赋对现实的批判[J];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03期
6 柳承国,贺剑城,李东哲;韩国的儒教思想[J];孔子研究;1992年02期
7 郑明璋,杜欣明;论汉赋的人格美追求[J];临沂师专学报;1999年05期
8 毕大林;试论赵壹的抒情小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李u&平;;论三峰郑道传排佛的儒学[J];韩国研究论丛;2007年02期
10 李u&平;;论牧隐李穑的儒学思想[J];韩国研究论丛;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7879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78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