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独白与精神隔绝:麦卡勒斯小说中孤独的文本表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对话、独白与精神隔绝:麦卡勒斯小说中孤独的文本表征分析
【摘要】: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1917—1967)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南方女作家之一,其作品多以美国南方小镇为背景,展现社会边缘人的生存状态。社会边缘人孤独的精神困境是麦卡勒斯小说作品的一贯主题。在《心是孤独的猎手》、《婚礼的成员》、《伤心咖啡馆之歌》等三部小说代表中,人物孤独的精神困境主要体现在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中。纵观麦卡勒斯作品研究,意识形态批判通常不涉及叙述的技巧方面,而早期的形式研究往往忽略作品所表达的社会内涵和政治寓意。本文借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将形式特点与社会内涵相结合,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对话及声音,由此得出结论:人物话语中传达的相互冲突的声音体现了个体个性与社会传统文化价值的对峙,是造成其孤独与精神隔绝的根源。 本论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引言,主要对麦卡勒斯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介绍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第二章聚焦于《心是孤独的猎手》,分析人物独白的对话性与对话的独白性。比夫独白中的对话性所展现的自我身份意识蕴含着其与传统性别规范的对立,而杰克、考普兰德对话的独白性则体现出辛格的物化,并揭示出小说中工人及黑人的意识形态内化是造成人际隔阂与疏离的根源。第三章探析《婚礼的成员》中女主人公弗兰淇与黑人厨娘贝瑞尼斯之间的对话:贝瑞尼斯的话语中包含了南方文化中的传统性别意识,抑制了弗兰淇的个体自由发展;弗兰淇的语言与其身份意识构建联系紧密,她为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作的抗争折射出父权制社会中女性话语表达所受到的压迫。第四章着重分析《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叙述者的双重声音,即口语化声音与文学化声音的结合。口语化声音出自叙述者作为小镇一员的角色,多带有其主观感情色彩,是小镇集体声音的体现;而其文学化声音则出自于叙述者作为民谣歌手这一角色,多呈客观性,超然于该故事,体现出叙述者对业已内化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质疑。 最后一章为结论。独白型社会声音承载着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扼制了人物的个性自由发展,而蕴藏在人物话语中的多重社会声音则是对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独白型声音提出的挑战。在独白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压迫个人自由发展的负面结果引发了人们对业已内化的社会规则与传统文化价值的质疑。
【关键词】:卡森·麦卡勒斯 孤独 对话 独白 声音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bstract4-6
- 摘要6-10
- Introduction10-21
- Chapter 1 Textual Representation of Loneliness in The Heart Is aLonely Hunter21-39
- 1.1 Failure of Communication and Spiritual Isolation21-24
- 1.2 Dialogicality in Monologues24-28
- 1.3 Monologicality in Dialogues28-39
- Chapter 2 Textual Representation of Loneliness in The Member ofthe Wedding39-54
- 2.1 Failure of Communication among the Kitchen Trio39-41
- 2.2 Impediment in Dialogues between Frankie and Berenice41-48
- 2.3 Predicament of Frankie's Self Arrticulation48-54
- Chapter 3 Textual Representation of Loneliness in The Ballad ofthe Sad Cafe54-63
- 3.1 Dia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rrator's Double Voices55-57
- 3.2 The Oral Voice of the Narrator57-60
- 3.3 The Literary Voice of the Narrator60-63
- Conclusion63-66
- References66-70
- Acknowledgments7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岩;;浅析《金色眼睛的映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2 邵雅欣;;麦卡勒斯的小说艺术风格之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3 张家慧;;浅析卡森·麦卡勒斯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J];长城;2010年04期
4 朱方方;;《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孤独”的矛盾双重性[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荆兴梅;;“不可说”的悖论——维特根斯坦理论框架下《伤心咖啡馆之歌》的解读[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6 田颖;;南方神话的幻灭——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7 田颖;;《没有指针的钟》:他者欲望的书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2期
8 吴琳;;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爱密利亚形象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双性同体[J];飞天;2009年12期
9 田颖;;“南方神话”的解构和“真实南方”的建构——解读《金色眼睛的映像》[J];外国文学;2010年04期
10 周学楠;王佳英;;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人物形象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平坦;“南方女性神话”的现代解构[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国英;卡森·麦卡勒斯主要作品中的孤独主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春霞;苏童与麦卡勒斯小说的南方情结及呈现方式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高洁;论卡森·麦卡勒斯小说音画空间中的孤独主题[D];暨南大学;2011年
4 曲晓晨;论麦卡勒斯小说中的双性同体观[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军红;《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复调特征解读[D];兰州大学;2011年
6 崔丽冉;卡森·麦卡勒斯创作中“酒”的艺术建构功能[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杨杨;《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存在主义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晓梅;走不出的困境[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新文;[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孙宏;解读麦卡勒斯小说的哥特艺术[D];东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30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830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