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莫里森《家》看“呼唤与回应”模式的导入与演绎

发布时间:2017-09-18 14:46

  本文关键词:从莫里森《家》看“呼唤与回应”模式的导入与演绎


  更多相关文章: 托尼·莫里森 呼唤与回应


【摘要】:莫里森在《家》中把小说的叙事声音分成主人公的叙述声音和作者的叙述声音,让主人公走出作品,对失真情节进行批评和修正;同时利用蝶形环状叙事结构建构起4个相互依存的叙事空间。莫里森所采用的叙述声音、叙事结构以及悬念和伏笔的叙事策略继承和发展了黑人传统文化中的"呼唤与回应"模式,有助于促进当代黑人小说审美接受模型的转换及其审美效应的嬗变。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呼唤与回应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非裔美国文学史(1619—2010)”(12FWW002)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0.引言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美国唯一一位健在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了表彰她在美国文化事业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2年5月29日在白宫东厅亲自给莫里森颁发了“总统自由勋章”。莫里森的剧本《狄丝蒂蒙娜》(Desde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管新福;;《汤姆·琼斯》的元小说特征[J];当代文坛;2012年02期

2 黄晓红;伏笔、突转和照应在悬念中的运用及其效果[J];理论与创作;2005年02期

3 申丹;对叙事视角分类的再认识[J];国外文学;1994年02期

4 江宁康;元小说:作者和文本的对话[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车晓勤;《大英博物馆在倒塌》的叙事艺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蔺娟;;评《小世界》中戏虐的语言风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4 王东;;《洛丽塔》的后现代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5 冀颖洁;;从明传奇《钵中莲》的多重视角设置来看明末百姓心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6 杨莹莹;;后现代主义悲剧观中戏拟的《小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7 余晶;;《小世界》对传统文本的解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8 刘有成;;解读《五号屠场》,透视后现代文学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9 晏丽;;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魅力——以卡尔维诺的作品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李明英;;“作家”身份危机:论卡尔维诺的元小说《寒冬夜行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屈海燕;;马原与毛姆的叙事艺术比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2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6 周小娟;探寻“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主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许心宏;文学地图上的城市与乡村[D];浙江大学;2010年

8 周徐;论新时期以来军旅小说的英雄嬗变[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爱侠;右派形象与作家心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2 张潇予;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David Copperfield四个中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佳娣;戴维·洛奇在中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志刚;对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野人”约翰的拉康式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单云婷;多丽丝·莱辛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6 李红;试论查尔斯·狄更斯小说情节中的巧合[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涂曼;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叙事解析[D];南昌大学;2010年

8 吴凝眉;危机与拯救:戴维·洛奇的小说主题[D];南昌大学;2010年

9 金珊;生存游戏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晓燕;“偷窥”事件:余华《兄弟》的修辞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赋宁;菲尔丁和英国小说[J];国外文学;1989年03期

2 王阳;“作者出面”和元小说[J];国外文学;2002年04期

3 童燕萍;谈元小说[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3期

4 滕威;《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振翎;民族文化的生存与两性关系的协调——托尼·莫里森和她的《所罗门之歌》[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阳伟;;回归与超越——莫里森笔下黑色灵魂的飞驰[J];小说评论;2008年S2期

3 陈丹;韩松;;种族语境下的莫里森作品解读——试析《宠儿》中莫里森对黑人民族解放道路的探寻[J];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4 李四清,高恩光;从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人物性格看黑人文学的主题[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5 朱剑云;;托妮·莫里森《宠儿》的诗性意识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胡丽英;;浅谈莫里森小说中的色彩运用[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田丽;;对“大故事”的质疑与解读——简析莫里森《最蓝的眼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8 张军;;构建黑人出路的新高度——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宠儿》[J];名作欣赏;2007年18期

9 刘常轩;;从回归传统到民族融合——论莫里森小说的主题嬗变[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王宁;;论《秀拉》的生命美学[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翁珲珲;;莫里森笔下弱小黑人女性的叛逆声音[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2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丁杨;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N];经济观察报;2008年

2 马婷;“沉默之子”的言说[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寒风;蓝色眼眸的诱惑[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晨芳;托妮·莫里森:写出黑人妇女的出路[N];中国妇女报;2003年

5 陶洁;围绕《风已飘去》的一场官司[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何朝辉;美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金融信息科技专家 陈晓民;“普利策”的眼光:人性与历史[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8 梁永安;王尔德凭什么这样红?[N];解放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亚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莫里森小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胡妮;托妮·莫里森小说的空间叙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朱小琳;回归与超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修树新;托妮·莫里森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宏薇;托妮·莫里森宗教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邢利娜;黑人社群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丽丽;走出创伤的阴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8 李芳;美国当代女性小说家的母性书写[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隋红升;身份的危机与建构[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许晶;对他者之爱[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琳;女性与自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郭晖;论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异化[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章萱;莫里森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其早期小说创作[D];南京大学;2012年

4 张凡;莫里森小说的美国非裔身份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5 陈希璐;重写成长[D];西南大学;2010年

6 于雷;论莫里森小说中的父母暴力[D];南京大学;2003年

7 黄薇;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对希腊美狄亚神话的颠覆与重塑[D];湖北大学;2011年

8 李祥;空间政治与身份认同: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南方家园[D];湖北大学;2011年

9 矫晓娇;失衡与重建[D];江南大学;2013年

10 熊安黎;从意象图式理论的视角看《怜悯》的艺术特征[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876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876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1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