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恋》中边缘人物的后殖民解读
发布时间:2017-09-24 03:40
本文关键词:《眷恋》中边缘人物的后殖民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保罗·司各特 《眷恋》 边缘人 后殖民 模仿 欧亚混血人
【摘要】:保罗·司各特是一位20世纪非常重要的涉印题材英国小说家。他一生出版了13部长篇小说,其中大部分都涉及到印度。《眷恋》发表于1977年,并于当年获得了英国文学界最重要的奖项“布克奖”。在这部小说中,司各特反思了后殖民时期复杂的英印关系并深刻探讨了印度社会中的三类边缘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生存困境。本文从后殖民主义中有关“边缘”,“模仿”和“第三空间”等观点,对这三类典型的被印度新社会所边缘的人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被现代社会所边缘的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更积极面对生存困境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 在引言部分,作者介绍了司各特的生平事迹,《眷恋》的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对该小说的研究现状。 正文部分共分为三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探讨印度独立后滞留在印度、被边缘化英国夫妇的困难处境。妻子在自己家庭和等级分化严重的英国人的社交圈中被双重边缘化。丈夫因对英国生活的美好幻想和眷恋与地位日益下降的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而被悬置。作者继而分析了这对英国夫妇所处的矛盾状态:他们虽然心理上有避免不了的白人种族优越感,傲慢和偏见,但是现实情况下却处处需要和依赖印度朋友。 第二章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小说中本土印度人模仿前英国殖民者的特征。首先,论文论述了虽然印度取得了国家独立但是本土印度人但是避免不了模仿前英国殖民者的原因:外因可以归结为英国对印度思想殖民的残留,内因则是印度人被长期的殖民统治后产生的自卑情结。其次,本文作者主要运用法侬的模仿思想,,探讨小说中某些印度人尽管在很多方面上仰慕英国主人但却鄙视自己同胞的现象。最后,作者主要运用霍米巴巴的模仿思想,讨论一些印度本土人试图利用模仿的方式,来颠覆英国传统的性别权利,并报复滞留在印度的英国夫妇。 第三章聚焦欧亚混血人的身份困境问题。首先,作者以苏西为例,分析小说中的欧亚混血人的文化和社会的边缘性及固有的种族混杂性和无根性而具有不可避免的身份困惑特征。其次,论文探讨了苏西是如何尽力运用她的混血人身份优势重构英印交流的平台,一改欧亚混血群体在英印心中的刻板印象,从而赢得双方人们的爱护与尊重。 最后,本论文得出的结论是:这三类典型的边缘人,不应被动地接受边缘身份,而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努力摆脱被边缘化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保罗·司各特 《眷恋》 边缘人 后殖民 模仿 欧亚混血人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Introduction9-19
- Chapter One The Marginalized English Couple19-36
- 1.1 Double-Marginalized English Memsahib—Lucy19-25
- 1.2 The Suspended English Sahib—Tusker25-30
- 1.3 Stereotypical Ambivalence to Indians30-36
- Chapter Two The Indigenous Indians’ Mimicry36-54
- 2.1 Mimicry: an Inevitable Cultural Phenomenon37-42
- 2.2 Blind mimicry42-48
- 2.3 Subversive Mimicry48-54
- Chapter Three Reconstructing Eurasians’ Identity54-68
- 3.1 Eurasians’ Cultural and Social Marginality54-61
- 3.2 Exploring a Way out—Constructing the Third Space61-68
- Conclusion68-71
- Bibliography71-74
- Acknowledgments74-75
- 个人简历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凯;逼真的历史画卷——试评英国当代作家保罗·斯科特的《拉吉四部曲》[J];当代外国文学;1993年02期
本文编号:909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09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