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主题下《被埋葬的孩子》的原型解读
发布时间:2017-09-24 18:18
本文关键词:生死主题下《被埋葬的孩子》的原型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被埋葬的孩子》 死而复生 原型人物 原型意象 原型仪式
【摘要】:萨姆·谢泼德被奉为美国大众文化偶像,不仅在于其可以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各个公众角色——好莱坞明星、电影导演和编剧、不羁的摇滚乐手和温情的浪漫诗人之间,更因其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剧作家熠熠生辉于美国文坛。独树一帜的创作个性和不断创新的艺术手法不仅使谢泼德受到文学评论界专业人士的肯定和好评,更是受到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认可和欢迎。自六十年代以来,谢泼德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创作出了50余部经典的戏剧作品,成为美国文坛继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姆斯和阿瑟·米勒之后又一重要的剧作家。 谢泼德擅长将个人的生活经历融入到作品中,描述家庭中常见的父子、夫妻、兄弟间的矛盾。自苏格拉底以来,文学艺术作品就被看作是模仿的产物,这种思想也同样渗透和体现在文学理论界,原型批评就是这种思想在文学理论领域的延伸。谢泼德不仅将家庭剧作为个人自传的戏剧化反映,更是延续了古希腊神话悲剧题材,将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圣经故事以及西方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原型主题运用到了创作中,表达着严肃的主题。他1979年的普利策获奖作品《被埋葬的孩子》是上演次数最多,最受观众欢迎和评论家关注的一部作品。 本论文在杀死神王-死而复生的主题下,运用原型批评理论阐释《被埋葬的孩子》,,分析剧中出现的原型人物、原型意象和原型仪式。 引言部分介绍了谢泼德的个人生平和其文学地位,以及其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简要介绍神话-原型理论和“死亡-再生”原型主题的的发展渊源,以及谢泼德本人对文学原型的认同和其在作品中运用原型的创作倾向。在《被埋葬的孩子》中,一系列的原型意象营造出一种“杀死神王”和“神王死而复生”的氛围,如雨水(洪水)、后院的玉米、儿子对父亲的僭越和父亲对儿子的提防等,都是剧作家善于在作品中运用原型的有力证明。 第二章在“死亡-再生”的原型主题下分析剧本中出现的原型人物。年近八旬的道奇体弱多病,性格乖张;妻子海丽与牧师调情,只为了能得到他的支持为自己死去的儿子立一块纪念碑;两个儿子要么身体残疾,要么精神错乱;离家六年的孙子回到家中,却不被家人承认。虽然每个人都显得很空虚、荒诞,但他们都是神话中或文学典籍中反复出现的原型人物的移植,他们分别对应了维护权威的神王、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不忠实的妻子以及替罪羊等。 第三章主要在“死亡-再生”的原型主题下分析剧本中出现的死亡意象和重生意象。剧中的大雨是圣经中诺亚方舟故事的移位变形。雨水可以看做是对这个充满腐朽和罪恶的家庭的惩罚。虽然道奇和海丽都拒绝承认后院有玉米,但是蒂尔顿却从那里抱来玉米和其他的食物,这就象征着一种无法否认和阻挡的生命力。剧本的最后,海丽看到雨过天晴,后院长满了茂盛的玉米,喻示着随着旧王死去、新主诞生,整个家族经历了一次生死循环。 第四章在“死亡-再生”的原型主题下探讨剧中出现的原型仪式,即杀死神王-死而复生仪式和成人仪式。远古时代的人们认为,生命新老交替的过程其实是两个原型仪式的连接:杀死神王-死而复生仪式和成人仪式。剧中针对道奇的一系列僭越行为便是对“杀死神王”原型仪式的践行,新老更替既是新主的成人仪式,也是旧王的重生仪式。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虽然肉体只有一次生命,但是在戏剧仪式的感悟和体验中,无论是灵魂还是精神都获得了新生,正如自然界的春华秋实,一岁一枯荣,年复一年中孕育着永恒的生死循环。
【关键词】:《被埋葬的孩子》 死而复生 原型人物 原型意象 原型仪式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Introduction10-18
- 0.1 Sam Shepard and Buried Child10-13
- 0.2 Literature Review13-18
- Chapter One Brief Introduction to Archetypal Criticism18-25
- 1.1 Development of Archetypal Criticism18-21
- 1.2 Archetypal Theme of Death and Rebirth21-22
- 1.3 Shepard’s Complex of Myths and Archetypes22-25
- Chapter Two Archetypal Characters25-37
- 2.1 Dodge: A Falling Patriarch Guarding Scepter26-29
- 2.2 Tilden and Bradley: Oedipal Figures in Modern Society29-34
- 2.3 The Buried Child: Archetype of Scapegoat34-37
- Chapter Three Archetypal37-45
- 3.1 Flood and Rain: Archetypal Images of Death38-40
- 3.2 Corns: Archetypal Images of Rebirth40-42
- 3.3 Stairs: Bridge or Barrier of Death and Rebirth42-45
- Chapter Four Archetypal Rituals45-54
- 4.1 Ritual of King’s Death and Resurrection45-49
- 4.2. Ritual of Sons’ Adultness: Seeking for the Holy Grail49-54
- Conclusion54-56
- Bibliography56-59
- Acknowledgements59-60
- 个人简历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叶新;;《被埋葬的孩子》之超级现实主义意蕴[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2 程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解析达尔文主义在萨姆·谢泼德家庭三部曲中的体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姜萌萌;;摇滚的“自我之歌”——山姆·谢泼德戏剧中的大众文化符号[J];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04期
4 何雁;连幼平;;逃跳不出的圈:谈谢泼德家庭剧中的西部意义[J];戏剧文学;2011年10期
5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评山姆·谢泼德家庭剧的后现代性[J];戏剧艺术;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912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1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