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主体性的反思:精神病理学视域下的贝克特戏剧疯癫人物
本文关键词:人类主体性的反思:精神病理学视域下的贝克特戏剧疯癫人物
【摘要】:贝克特戏剧塑造了一大批疯癫人物,他正是借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认知上的一系列紊乱特征,表现了戏剧混沌或混乱的主题;结合贝克特不同时期的剧作,评述贝克特在戏剧中利用幻听与幻视这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冲突形式的方法,指出贝克特对精神分裂症的舞台呈现推动观众反思人类理性的局限。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贝克特 戏剧人物 精神分裂 疯狂 理性
【分类号】:I565.073
【正文快照】: 在20世纪戏剧史上,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戏剧中的人物似乎总是处于自我分裂状态。比如在早期戏剧中①,人物通常成双结对地出现在舞台上,仿佛一个完整的自我分裂成了两部分②;而在晚期戏剧中,舞台上可见的人物通常缩减为一人,但其自我分裂却变本加厉:这个人要么在聚精会神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绯霞;;试析贝克特戏剧人物的身心异常现象[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黄立华;刘冰泉;;贝克特作品中的“失语症”评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静;;从电影《夜宴》看《哈姆莱特》剧本在中国影视解读中的异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2 朱霞;宋卫红;;当代藏族汉语文学的转型及其意义[J];中国藏学;2012年03期
3 高兴;;“速朽”与“不朽”——鲁迅、胡适的哲学观念比较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张中;;语言、真理与游戏——维特根斯坦与伽达默尔游戏观之比较[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消费社会中技术和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05期
6 寇爱林;;现代哲学的危机与出路——维特根斯坦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思想述论[J];理论导刊;2010年08期
7 吴锡民;王蒙“意识流”观之重新记忆[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梁卫霞;;维特根斯坦与克尔凯郭尔——兼论维特根斯坦的宗教神秘倾向[J];兰州学刊;2006年03期
9 王益;;一种诗意追寻与艺术化生存路径的开拓——审美人生刍议[J];美与时代(下);2010年03期
10 刘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使用网络热词的利弊[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4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李恒威;“生活世界”复杂性的动力模式[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7 朱磊;现代语言学文本中现代汉语的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尹培如;范畴的移植[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9 李宏昀;超越事实世界[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刘振怡;新康德主义与文化哲学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鑫;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杨晓丽;胡适方法之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黄剑敏;“游戏精神”与老年大学音乐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罗曼予;生活世界中的语言游戏[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怀青;论海子诗歌主题的乌托邦特征[D];华侨大学;2008年
7 彭城;从行为维度看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D];浙江大学;2008年
8 李梅艳;教师对学生文化的认同感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沛兵;维特根斯坦意向性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10 冯妍;弗朗索瓦·于连汉学研究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慎效;戏剧与反戏剧——论贝克特的荒诞艺术特征[J];国外文学;1992年04期
2 李伦;;在无望中坚守希望——解读贝克特的《等待戈多》[J];戏剧文学;2009年09期
3 冉东平;突破现代派戏剧的艺术界限——评萨缪尔·贝克特的静止戏剧[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2期
4 顾宪文;;“达达尼号”之谜[J];航海;1984年05期
5 仵从巨;〔万花筒:后现代主义一瞥〕——《等待戈多》:贝克特的谜语与谜底[J];名作欣赏;2000年05期
6 贾喜逢;试论塞缪尔·贝克特和他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J];社科纵横;2004年01期
7 舒笑梅;诗化·对称·荒诞——贝克特《等待戈多》戏剧语言的主要特征[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1期
8 卢岚;;戈多来也不来[J];作家;2006年10期
9 ;小资料[J];外国文学;1990年01期
10 卓玛;相似的荒诞悲剧 不相似的荒诞意味——比较贝克特《等待戈多》与扎西达娃《世纪之邀》的等待意识[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余超;;《等待戈多》所体现的广义修辞学原理[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张连桥;;易卜生与奥尼尔戏剧人物的自我观念——以《培尔·金特》和《无穷岁月》为例[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林丽;;《等待戈多》与《车站》中分裂的自我与生存之荒(英文)[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舒;;从加缪的《局外人》看理性对人的禁锢与异化作用[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力军;独一无二的贝克特[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王绍祥(翻译家);永远的贝克特[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李晋悦;把百年贝克特存入中国的银行[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实习生 阚雯婷;百年虚无 世纪等待[N];文学报;2006年
5 复旦大学教授 孙建;贝克特:“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N];社会科学报;2006年
6 阮一峰;等待戈多,回味贝克特[N];光明日报;2006年
7 马婷;“沉默之子”的言说[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傅小平;鲁尔福何以受冷落[N];文学报;2006年
9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品特逝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周江林;中欧文学最伟大的朋克[N];财经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秀玉;生存体验的诗性超越[D];辽宁大学;2011年
2 胡怡君;贝克特小说中的时间难题[D];复旦大学;2011年
3 白玉华;三种视角分析塞缪尔·贝克特戏剧中的沉默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梁钫;贫乏之中的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刘爱英;塞缪尔·贝克特:见证身体之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叶长海;布莱希特与贝克特之后[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7 赵淑洁;等待不在场的他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曹波;回到想像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9 朱源;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绯霞;存在的荒诞与救赎的渴望[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2 葛灿;论贝克特《瓦特》中的不确定性[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露;论萨缪尔·贝克特小说三部曲与“第三空间”[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彭婧;贝克特戏剧文本中反讽的认知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2年
5 马海波;[D];安徽大学;2003年
6 曲媛媛;时代的声音—1950年代末60年代初英国新现实主义戏剧中的“新人”形象[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7 雷洪亮;空洞的时间[D];西南大学;2009年
8 张月辉;静止戏剧:从梅特林克到贝克特[D];云南艺术学院;2009年
9 王亚丽;被沉默了的世界[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唐晓妍;论贝克特小说三部曲的叙事艺术与追寻主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24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24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