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中的跨文化阐释
本文关键词:《喜福会》中的跨文化阐释
【摘要】:《喜福会》主要讲述了四位华裔妇女从中国到美国的经历。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中国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们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由于不同的环境文化差异引起的。本文从不同文化背景角度来对作品中的母女关系进行详细分析。
【作者单位】: 承德医学院;
【关键词】: 《喜福会》 跨文化
【基金】:2013年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课题《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语用失误和语用能力的调查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Q136001
【分类号】:I712
【正文快照】: 引言《喜福会》中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主要是四位从中国旧社会移民到美国的四位妇女以及她们的女儿之间发生的故事。小说中的母亲们和她们的女儿之间矛盾重重,女儿无法理解母亲们所经受的苦难,母亲们对女儿们施加了过大的压力。其中,小说中的母亲们生活艰辛,经受了常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冰芷;;试析《喜福会》中的人物对话[J];语文建设;2012年2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旭彩;;《喜福会》中象征的文化阐释[J];长城;2009年06期
2 李明娜;王威;;壮丽的悲剧与黯淡的“升华”——从《贵妇画像》和《喜福会》中的婚姻谈起[J];长城;2010年10期
3 金丽华;;20世纪美国女性文学简述——从女权运动到妇女意识的升华[J];长城;2011年02期
4 崔鑫;张辉;;《喜福会》中国文化内容的汉译对比研究[J];长城;2011年10期
5 崔鑫;孙怡;张亚丽;;《喜福会》中文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与误译[J];大家;2012年02期
6 王慧雅;;压迫中的沉默 沉默中的力量——解读谭恩美的《喜福会》[J];电影评介;2006年18期
7 杜雪;王树振;;《喜福会》中美国华裔移民第二代的身份危机与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2年16期
8 张丽;;《喜福会》里中美饮食文化的冲突与交际[J];长城;2012年08期
9 苏艳飞;;析《喜福会》的人名翻译[J];才智;2014年05期
10 洪秀芸;;夹缝中的“他者”形象——论《喜福会》中的华裔美国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玉;美华文化夹缝中的身份寻求[D];山东大学;2006年
2 杨媛媛;从功能对等角度对《喜福会》汉译本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陈燕敏;由小说《喜福会》浅析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回译问题与作者风格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崔鑫;《喜福会》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河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文华;;语言的选择与转换——从“选择—顺应”理论评析《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J];文教资料;2009年28期
2 朱一峰;;浅析唐艾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J];考试周刊;2008年32期
3 周燕萍;;我是谁?——从跨文化视角解析《喜福会》中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4 关玉红;;从《喜福会》看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J];作家;2009年12期
5 胡锐;;A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1期
6 蒋红;孙红梅;;被固化的异族形象——浅析《喜福会》中具有东方主义色彩的套话[J];才智;2009年26期
7 章文捷;刘秀琴;;从《喜福会》解析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8 孙刚;;东方主义在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体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李国梁;;谈《喜福会》中母女的文化取向[J];法制与社会;2009年03期
10 胡潇;;谭恩美《喜福会》中的跨文化启示[J];海外英语;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湘南;横空出世《喜福会》[N];深圳商报;2001年
2 谢湘南;母女之间的奇瑰故事[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郭英剑;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N];文艺报;2004年
4 马航飞;美国华裔文学:旧矛盾与新困惑[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古榕;谭恩美的喜与悲[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邓齐平;海外华人文学显示出独特魅力[N];文艺报;2002年
7 李侠;《接骨师的女儿》[N];文艺报;2002年
8 陶洁;赛珍珠、斯坦贝克小说中的华人[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张琼;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形象[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郭英剑;当代美国华裔文学方兴未艾[N];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师彦灵;美国当代华裔女性文学创伤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金学品;呈现与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蔡青;后殖民语境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疾病书写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菁;共存与交融—论《喜福会》的多元文化性[D];山东大学;2010年
2 刘群;论《喜福会》的叙事技巧[D];中南大学;2010年
3 徐丹;《喜福会》中两代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语用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辉;从个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捷;小说《喜福会》及其电影改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何立群;见木还是见林:解读《喜福会》对中国文化的描述[D];暨南大学;2003年
7 陈晶莹;《喜福会》中四位女性成长中的文化因素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8 谢运龙;东方主义在《喜福会》中的建构与解构[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周琼;从东方主义视角解析《喜福会》中的他者[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10 聂静斯;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52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52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