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赚面包的人》中的幽默和现代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21:34

  本文关键词:《赚面包的人》中的幽默和现代主义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赚面包的人》 幽默 现代主义 现代性 乐观


【摘要】:通过分析小说《赚面包的人》(1925)中幽默和现代主义的叙事策略,本文试图论证并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乐观求变的现代主义生存哲学。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第二波移民潮,犹太裔移民女作家安吉尔·耶基尔斯佳(1885-1970)就是其中的一分子。她的作品多具有半自传性质,主要故事围绕生活在贫民窟的新移民展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赚面包的人》。 《赚面包的人》发表之时正值现代化浪潮。现代性被定义为“激情”与“野蛮”的混合体。现代主义作品一方面如实记录现代化对个体的“野蛮”摧毁力,另一方面强调人类个体“激情”的创造性潜能。《赚面包的人》是对现代性的乐观解读,它真实地刻画了现代性给新移民带来的种种困惑和困境,同时更是积极地探索了应对现代性毁灭力的有效机制。作者对现代化持乐观态度,用幽默的笔调和求变的精神不断传递着梦想和希望。 全书由三大部分组成,分三阶段讲述了女主人公萨拉逐渐适应新移民生活并最终在新世界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历程。小说的开篇章节“西斯特街”描述了新移民斯莫林斯基家庭初到美国所遭遇的艰难困苦,以及沉湎于旧世界的父亲与想要追求新生活的女儿之间的矛盾。萨拉最后决定离开家庭去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第二部分“两个世界之间”讲述的就是萨拉挣扎、徘徊于新旧世界之间,,试图找到自己位置的艰辛旅程。经过一番努力,她进入大学并在毕业之际获得作文比赛大奖,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在结尾“新世界”部分中,萨拉以一位成功中产阶级成员的姿态回归犹太裔聚集的社区,成为了一名英语老师。她最终与父亲和解并在新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自耶基尔斯佳重新被文坛发掘以来,《赚面包的人》就备受关注。批评者多从女权主义或种族身份视角出发,鲜有人关注文中弥漫着的幽默和乐观求变的现代主义精神。本文试图从小说突出的两项文体特征即幽默和现代主义的叙事策略入手,以探索作者如何倡导一种对现代性采取乐观抵触的生存哲学。 本文的理论框架包括现代主义和幽默两大板块。根据伯曼和费罗施对于现代性和现代主义广义意义上的阐释,现代主义是人类面对现代性体验所作出的乐观求变的反应,是一种强调人类适应性与创造性的乐观主义哲学。综合弗洛伊德及伯格森对幽默的解读,幽默是一股反叛和革命的力量,还具有一种自我防御的机制。现代主义和幽默都是积极应对现代性“野蛮”一面的有力武器。 除第一章引言部分,本论文主体分为三大章节。第一章聚焦言语和情景幽默,试图揭示作者如何运用幽默这一武器保持乐观心态以抵制现代性伤害并逐渐适应现代化生活。第二章着重分析小说中幽默人物塑造,通过剖析人物性格中的“滑稽不和谐”因子,以展示现代性带给新移民的困惑以及各式角色所作出的应对策略。最后一章探讨了作者如何通过现代性的叙事策略,即意第绪语和英语的融合和转换,来表达出对掌控现代化生活的乐观态度。 最终,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赚面包的人》对现代性的应对机制做出了积极乐观的探索,是一曲现代主义的赞歌。书中所提出的乐观求变的应对机制为所有深陷现代性困扰的人们提供了一条希望之路。
【关键词】:《赚面包的人》 幽默 现代主义 现代性 乐观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8
  • 摘要8-10
  • CONTENTS10-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24
  • 1.1 Introduction to Anzia Yezierska12-14
  • 1.2 Introduction to Bread Givers14-16
  • 1.3 Research Questions16
  • 1.4 Literature Review16-19
  • 1.5 Theoretical Basis19-22
  • 1.5.1 Modernity and Modernism19-20
  • 1.5.2 Theories of Humor20-22
  • 1.6 Analysis Procedures & Thesis Statement22-24
  • CHAPTER TWO LINGUISTIC HUMOR AND SITUATIONAL HUMOR24-38
  • 2.1 Linguistic Humor24-32
  • 2.1.1 Repetition from the Old World VS. Reality in the Modern World25-28
  • 2.1.2 Hyperbole and Hope28-32
  • 2.2 Situational Humor: Carnivalized Celebration32-35
  • 2.3 Summary35-38
  • CHAPTER THREE HUMOROUS CHARACTERIZATION38-50
  • 3.1 Comic Characterization and Comic Types38-39
  • 3.2 Humorous Characterization of Father39-44
  • 3.3 Humorous Characterization of Mother44-47
  • 3.4 Summary47-50
  • CHAPTER FOUR MODERNIST NARRATIVE STRATEGIES50-58
  • 4.1 Mixture of Yiddish and English51-53
  • 4.2 From Yiddish English to Standard English53-57
  • 4.3 Summary57-58
  • CONCLUSION58-62
  • WORKS CITED62-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森,胡传胜;历史秩序的失落——在现代性、后现代性与记忆讨论的交叉点上的历史研究[J];学海;2001年04期

2 李宏图;现代性的形成和扩展——17、18世纪的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3 彭南生;近代工商同业公会制度的现代性刍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4 谢丽君;现代性就是时代性[J];美术;2002年11期

5 周宪;现代性的张力:从二元范畴看[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5期

6 张卫中;90年代中国城市小说的现代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李怡;“走向世界”、“现代性”与“全球化”[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5期

8 徐寅;;艺术秩序和出路问题的现代性思考[J];电影评介;2006年17期

9 殷曼i_;;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体制与艺术家[J];求是学刊;2006年01期

10 张曙光;;全球化:现代性的扩张及其界限[J];哲学动态;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吾金;;坚持现代性:历史大错位中的价值选择[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王锐生;;作为现代性的以人为本[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家琪;;现代性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发言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邵龙宝;;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传统——兼论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联姻与勾连[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5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6 杨成波;;现代性与中国现代化[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邹诗鹏;;全球现代性重建与中国文化转型[A];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新自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12年

8 陈红玉;;设计与现代性[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陆静;;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章益国;;一还是多、同还是异——“东亚现代性”思潮略说[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汝伦;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共谋关系[N];文汇报;2002年

2 王庆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现代性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3 张清民;文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高名潞 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和建筑史系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现代性的中国逻辑:整一现代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 陈翔勤;现代性的时间分析[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朱红文;现代性与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7 ;重构中国式的另类现代性[N];文汇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陈菁霞;中国,一种新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曾军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优雅的复活或对现代性的怀旧[N];文汇报;2014年

10 王绍培;福柯:不断尝试逃离“现代性”的牢笼[N];深圳特区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成山;历史与自由[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红春;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现代性、后现代性与建设性[D];吉林大学;2008年

2 田甜;社会转型视角下《孽海花》的现代性书写[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3 喻燕;从崇高到荒诞[D];安徽大学;2012年

4 冯晓坤;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现代性独立人格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5 罗婷;现代性的另一种姿态[D];浙江大学;2009年

6 张岳;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汉族夏历新年仪式的变迁[D];兰州大学;2009年

7 覃庆辉;鲁滨逊与桑提亚戈形象的现代性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郑斌;隐喻的现代审美文化意义探究[D];辽宁大学;2012年

9 李玮;立足“本土中国”的现代性写作[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吕晓玲;休闲、现代性与自我认同[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9558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558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8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