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殖民主义小说的空间政治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14:38
本文关键词:康拉德殖民主义小说的空间政治学研究
【摘要】:“空间”不仅是静止的物质容器或者虚空的精神存在物。按照法国当代学者列斐伏尔的话来说,空间是政治的,其中蕴含着意识形态的斗争。列斐伏尔赋予了“空间”在解读社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空间的变化折射着一个社会渐变的全貌。帝国主义的全球扩张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地理空间扩大,社会空间膨胀的过程,这也注定了帝国和空间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论文在列斐伏尔“空间政治学说”的成果基础上,重新探究了康拉德三部殖民主义小说——《吉姆爷》、《黑暗深处》、《诺斯托罗莫》中对帝国社会空间的呈现。三部小说既顺应时势地呈现了一个被帝国政治、经济关系生产出来的新型全球空间,又不无讽刺地展示了这一空间中新生产出来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悲剧命运。这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康拉德对待帝国主义的矛盾态度。 论文正文由五个章节和一个绪论、一个结语组成。绪论介绍了康拉德本人及其三部殖民主义小说的研究现状及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一章介绍了“空间”一词的含义和列斐伏尔“社会空间”一词的提出背景以及背后包含的帝国、空间和文学文本之间的紧密联系。第二、三章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康拉德笔下的帝国社会空间形象进行论述。三部殖民主义小说文本中不仅呈现了一个帝国占据统治地位的历史空间,而且表现了作者从内容和叙事方面都试图对此空间做出调试和反抗的意图。第四章论述了康拉德三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独特的空间结构,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从帝国中心进入帝国边缘毫无例外经历的都是迷失和沉沦。第五章在前三章论述的基础上得出空间形象是解读康拉德内心世界的一个入口的结论,正是由于其本人真实、真切的空间体验才使得他的作品具备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关键词】:康拉德 殖民主义小说 列斐伏尔 社会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绪论11-19
- 第一节 康拉德的三部殖民主义小说11-13
- 第二节 康拉德三部殖民主义小说的国内研究现状13-15
- 第三节 空间批评视域下的国内外康拉德作品研究15-17
-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7-19
- 第一章 帝国与空间政治19-26
- 第一节 “社会空间”的产生背景19-20
- 第二节 列斐伏尔的空间政治学说20-22
- 第三节 帝国、空间与文学文本22-25
- 第四节 小结25-26
- 第二章 帝国空间的表征26-36
- 第一节 作为空间表征手段的地图26-29
- 第二节 作为空间表征手段的汽船、铁路29-32
- 第三节 作为空间表征手段的贸易站32-35
- 第四节 小结35-36
- 第三章 反-帝国空间的表征36-44
- 第一节 非洲大陆的蛮荒36-39
- 第二节 殖民地法庭的无力39-41
- 第三节 萨拉科的永不安宁41-42
- 第四节 小结42-44
- 第四章 从帝国空间到反-帝国空间44-51
- 第一节 《黑暗深处》:永无止境的黑暗旅程44-46
- 第二节 《吉姆爷》:建不成的家46-48
- 第三节 《诺斯托罗莫》:美好家园的失去48-49
- 第四节 小结49-51
- 第五章 空间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51-56
- 第一节 现代主义作家们的空间体验51-52
- 第二节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家的康拉德52-54
- 第三节 小结54-56
- 结语56-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2-6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明;;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情感结构”的形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1年02期
2 麦永雄;;后现代多维空间与文学间性——德勒兹后结构主义关键概念与当代文论的建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李蕾蕾;当代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知识谱系引论[J];人文地理;2005年02期
4 王圣云;;空间理论解读:基于人文地理学的透视[J];人文地理;2011年01期
5 赵莉华;;空间政治与“空间三一论”[J];社会科学家;2011年05期
6 吴庆军;;当代空间批评评析[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2期
7 许晓琴;;“对位阅读”与英国小说叙事重构——爱德华·赛义德独特的文学文本批评视点[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04期
8 张德明;;旅行文学、乌托邦叙事与空间表征[J];国外文学;2010年02期
9 张德明;;《黑暗深处》:帝国-反帝国的空间表征[J];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01期
10 王弋璇;;列斐伏尔与福柯在空间维度的思想对话[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960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60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