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革”时期俄苏文学在中国的命运
本文关键词:论“文革”时期俄苏文学在中国的命运
【摘要】:俄苏文学在"文革"时期的中国有着特殊的遭遇。它受到了当时中国批评界史无前例的激烈批判,而这种批判也体现了独特的"歪打正着"式的特征。同时,虽然"文革"时期对俄苏文学的猛烈批判与"十七年"间对它的顶礼膜拜形成鲜明的对照,但这种批判背后仍然显露出与"十七年"相似的文艺观,同时也与苏联主流文学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文革"时期对俄苏文学的这种批判与后来俄苏文学在当代中国遭到的冷落有着必然的关联。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俄苏文学 文革时期 歪打正着 政治功利主义
【分类号】:I512.06
【正文快照】: 俄苏文学在“文革”时期中国的命运是极为特殊的。一方面,作为自五四前后起便对中国开始产生深刻影响,并为中国广泛接受与认同的异域文学,俄苏文学在“文革”时期的中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虽然在“文革”时期的中国,整个外国文学都难逃此噩运。但俄苏文学在“文革”时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克强;开放性:文学现代性的标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陈思;韩捷进;;艺术永恒本质的认同与融合——中国现代文学与俄国近代文学关系新探[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毕新伟;;论20世纪50年代的爱情观——以“百花文学”的爱情叙事为中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郦伟;;建筑与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的批判性反思[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吴遐;中苏二国建国初期文学组织制度的比较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何宇宏,罗成琰;论曹禺戏剧中的意象并置[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5期
7 潘新华;对托尔斯泰宗教思想的重新认识[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8 温奉桥;;论王蒙与苏俄文学[J];理论与创作;2008年03期
9 邝明艳;;不合时宜的“死魂灵”?——论鲁迅与20世纪30年代果戈理译介[J];励耘学刊(文学卷);2009年01期
10 伍世昭;;历史之脉·知识体系·话语资源——论中国20世纪认识论文论[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海军;从跨文化操纵到文化和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叶启良;论七月派小说创作[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王智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革命文学”综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刘研;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付建舟;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D];河南大学;2004年
8 陈南先;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D];苏州大学;2004年
9 张全之;无政府主义与中国近现代文学[D];南京大学;2004年
10 刘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D];武汉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姣;俄苏诺贝尔奖获得者简介[J];俄语学习;2002年06期
2 高文波;抗战时期俄苏文学译介述略[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桂强;瞿秋白与俄苏文艺的关系及对中国文艺的影响[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陈国;恩孙霞;;“两个口号”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何云波;;学术史的写法——兼评《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J];俄罗斯文艺;2008年03期
6 倪武业;;陈国恩教授等著《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出版[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刘宗次;加强学习,提高俄苏文学史课的教学质量[J];中国俄语教学;1984年04期
8 谈天;介绍一本俄苏文学研究工具书[J];外国文学;1987年10期
9 魏玲;瞿秋白与俄苏文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10 何茂正 ,穆树源;兴趣·审美·情操——俄苏文学史教学的几点体验[J];苏联文学联刊;199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绍辉;;中国近代留俄苏学生述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2 陈春生;;关于瞿秋白与俄苏文学关系的几点思考[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3 金钢;;俄罗斯文化对新时期东北文学的影响[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记者 王胡;俄苏历史学家费吉斯将为匿名恶评同行之举赔钱[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李明滨;曹靖华与俄苏文学学科创建[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中国青年报记者 文静;出版热潮能否带动销售[N];中华新闻报;2006年
4 高莽;俄苏友人心中的草明[N];光明日报;2013年
5 龙敏君;对话与交往[N];文艺报;2009年
6 彭 宽;高莽:翻译一颗平常心[N];中国艺术报;2005年
7 穆立立;用笔战斗的母亲[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阎德学;冷战后的日本俄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磊;新时期中国俄苏文学学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余嘉;中国批评视野中的俄苏“红色经典”[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南先;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D];苏州大学;2004年
5 池大红;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两副镜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苏畅;俄苏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杰;“红色经典”与俄苏小说的革命叙事[D];河北大学;2011年
2 罗巧玲;中国新时期以来的俄苏文学译介专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钰;俄苏文学“红色经典”在中国[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时国炎;俄苏文学视野下的路翎研究论纲[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沈喜阳;俄苏“红色经典”在当代中国的接受[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巧光;俄苏文学作品蒙古文译文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7 杨曦瑶;俄苏文学对现代维吾尔文学的影响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3年
8 张梦云;王蒙与俄苏文学之缘[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9 雷磊;试论张炜作品中的俄苏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许惠娟;俄苏文学中的哥萨克形象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64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64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