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从明清江南望族看昆曲的文化生态——兼谈昆曲衰落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8-06-18 13:35

  本文选题:望族 + 昆曲 ; 参考:《戏剧艺术》2017年03期


【摘要】:任何一种文艺样式,其存在的空间、方式、审美形态和文化品格,以及盛衰的转折等,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特定的文化土壤,二是围绕这一文艺样式开展的创作、观演、批评和理论等活动。昆曲的文化土壤有很大一部分是江南望族提供的,相关活动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江南望族组织并主持的。从这两点来看,江南望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昆曲的生态。文化生态具有不可再生性,望族及其文化的衰落无法逆转,昆曲的兴盛也将一去不返。倘若不切实际地倡导振兴,并以创演新戏为主要的振兴之途,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Abstract]:Any literary and artistic style, its existence space, way, aesthetic form and cultural character, as well as the turning point of prosperity and decline, mainly depend on two factors: one is the specific cultural soil, the other is th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around this literary and artistic style. Criticism and theory, etc. A large part of the cultural soil of Kunqu Opera is provided by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a large part of the related activities are organized and hosted by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these two points of view, Jiangnan distinguished clan to a large extent determines the ecology of Kunqu Opera. The cultural ecology is irreproducible, the decline of the distinguished clan and its culture cannot be reversed, and the prosperity of Kunqu Opera will never return. If it is unrealistic to advocate rejuvenation, and to create a new play as the main revitalization path, the result is often counterproductive.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2013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苏戏曲文化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13ZD008
【分类号】:J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惠玲;;论明清江南家族文化与昆曲艺术的互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2 范金民;;鼎革与变迁:明清之际江南士人行为方式的转向[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惠玲;;从明清江南望族看昆曲的文化生态——兼谈昆曲衰落的原因[J];戏剧艺术;2017年03期

2 孟义昭;;钟山书院创立成功原因考——兼论雍正元年的书院政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3 杨惠玲;;从家族文化看明清昆曲发展的动因[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16年00期

4 张朝阳;;公众权益与17-18世纪江南官河、官湖纠纷[J];中国农史;2016年03期

5 冯贤亮;;清初地方士人的生活空间与场境变换——以董含与三冈董氏为例[J];学术月刊;2016年05期

6 冯贤亮;;清初的地方社会危机与官吏活动——以《武塘野史》的记述为中心[J];江海学刊;2016年01期

7 罗志田;;地方的近世史:“郡县空虚”时代的礼下庶人与乡里社会[J];近代史研究;2015年05期

8 余福海;;宋荦与康熙朝中晚期的江南政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0期

9 余福海;;康熙朝中晚期江南政策初探——以江苏巡抚宋荦的施政为中心[J];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08期

10 陈海红;;明清理学家张履祥的农本思想[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惠玲;;论明清戏曲创作的家族性[J];戏曲艺术;2015年01期

2 杨惠玲;;明清江南宗族祭祀演剧及其文化功能[J];戏曲研究;201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松子;文化部召开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座谈会[J];中国戏剧;2001年08期

2 王蕴明;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保护昆曲?[J];中国戏剧;2001年08期

3 蔡正仁;中国昆曲──迈开大步向前走[J];中国戏剧;2001年08期

4 王恂;昆曲的命运[J];中国戏剧;2001年09期

5 慧敏;文化部举办昆曲展演[J];中国戏剧;2001年10期

6 ;昆曲——光明行[J];上海戏剧;2001年06期

7 丁修询;昆曲三谈[J];艺术百家;2004年01期

8 晓罗;全国政协实施《保护扶持昆曲艺术》工作[J];中国戏剧;2004年06期

9 戴平;保存昆曲遗产之我见[J];戏剧艺术;2004年03期

10 文轩;我校举办昆曲艺术高峰论坛[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毓敏;;根据昆曲的规律发展昆曲[A];中国演员(2011年第4期总第22期)[C];2011年

2 侯少奎;;喜看昆曲现代戏《陶然情》[A];中国演员(2011年第5期总第23期)[C];2011年

3 汪仕豪;;苏州园林引入昆曲艺术让国宝发扬光大[A];中国公园协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4 杨凤一;;昆曲的改革、发展,要立足于抢救、继承[A];中国演员(2011年第4期总第22期)[C];2011年

5 黄竞莹;;顾卫英的昆曲表演[A];中国演员(2011年第6期总第24期)[C];2011年

6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深入推进[A];中国演员(2011年第3期总第21期)[C];2011年

7 刘南;;海峡两岸昆曲艺术家献演《牡丹亭》 昆曲邂逅海德堡[A];中国演员:2013年第4期 总第34期[C];2013年

8 沈泉生;;谈木偶昆曲的传承及保护[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9 孙毓敏;;一次昆曲艺术大餐[A];中国演员(2012年第3期总第27期)[C];2012年

10 李蓉;;努力坚守 传播昆曲文化——记浙江昆剧团青年小生曾杰[A];中国演员(2012年第4期总第28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玉琴;昆曲保护亟待加强[N];人民日报;2004年

2 朱为总;昆曲难寻来时路[N];人民政协报;2002年

3 本刊记者  郭青剑;青春昆曲离年轻有多远?[N];中国艺术报;2006年

4 朱伟明;昆曲学术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06年

5 记者 查金忠;今后一年,南京人可以免费看昆曲[N];南京日报;2007年

6 周玉宁;《昆曲艺术大典》出版在即[N];文艺报;2009年

7 记者 牛春梅;普通高校首次开设昆曲课[N];北京日报;2009年

8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刘祯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 谢雍君;不闻此调,怎知昆曲如许[N];光明日报;2010年

9 刘方;给昆曲传承插上梦想的翅膀[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深圳特区报记者 安裴智;传承昆曲不能走商品化之路[N];深圳特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轩蕾蕾;新时期昆曲学术史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郑锦燕;昆曲与明清江南文人生活[D];苏州大学;2010年

3 柯凡;昆曲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胡斌;近现代昆曲教育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5 朱夏君;20世纪昆曲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6 朱俊玲;昆曲在北方的流传与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蒯卫华;昆曲商调曲牌曲腔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朱琳;昆曲与近世江南社会生活[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经华;昆曲在安徽的流传与变异[D];安徽大学;2010年

2 刘娅静;当代昆曲传播的媒介图景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峤U,

本文编号:2035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035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b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