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梅兰芳表演理论及体系——《舞台生活四十年》个案研究
[Abstract]:"40 years of stage Life" is a memoir of Mei Lanfang's personal artistic career, and also a summary of artistic practice guided by clear and systematic opera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Mei Lanfang's theory and ideas of opera come from stag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from his own culture, theoretical practice and broad vision of world drama. Chinese opera performance and theoretical system have strong practical color, but this theory is often summed up and promoted by scholars and theorists. The signific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Mei Lanfang lies in the fact that he is also the architect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opera performance system. The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practice and theory are well reflected in Mei Lanfang, which can also be seen from "40 years of stage Life".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梅兰芳纪念馆;
【分类号】:J8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雪莲;也谈戏曲表演及体会[J];文化时空;2003年08期
2 李云;搞戏曲表演仅有一辈子是远远不够的[J];中国戏剧;2004年12期
3 张萍;浅谈戏曲表演中的“技”与“戏”[J];黄梅戏艺术;2005年01期
4 刘海萍;;从《烤火》谈戏曲表演的情感体验[J];艺苑;2006年04期
5 刘宽营;;浅议戏曲表演专业视唱课[J];戏剧之家;2006年Z1期
6 李波;;论戏曲表演形式的审美特征[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王驯;;戏曲表演纵想——试探“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吴燕;;动于衷而形于外——谈戏曲表演的体验和表现[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2期
9 汪利军;;戏曲表演教学浅谈[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3期
10 罗建明;;戏曲表演中激情与角色的创造[J];四川戏剧;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静波;;戏曲现代戏表演的推陈出新[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王绍军;;交融与嬗变——戏曲表演语汇的现代化进程[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阿甲;;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规律和理论[A];中国演员(2008年第1期总第1期)[C];2008年
4 ;编后记[A];中国演员(2008年第1期总第1期)[C];2008年
5 阳羡;;中国戏曲表演学会[A];中国演员(2008年第1期总第1期)[C];2008年
6 梅葆玖;;戏曲表演是程式化、戏剧化的歌舞表演——在中国戏曲表演学会2006年年会上的发言[A];中国演员(2008年第1期总第1期)[C];2008年
7 ;欢迎参加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团体会员[A];中国演员(2008年第1期总第1期)[C];2008年
8 ;编后记[A];中国演员(2008年第2期总第2期)[C];2008年
9 ;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剧照[A];中国演员(2008年第2期总第2期)[C];2008年
10 阳羡客;;戏曲盛会霸州市 梅花香飘文化城——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年会在霸州市召开[A];中国演员(2009年第6期总第12期)[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小宁;“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建设情况座谈会”举行[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卢竹音;戏曲表演人才须防学历高消费[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记者 包松娅;文化部制定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建设规划要点[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傅谨;给戏曲人才培养更多自主空间[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刘茜;关注戏曲表演理论建设[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杨雪;探索中国戏曲表演的理论深度[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张静;为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建设给力[N];文艺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张薇;剑走偏锋造英才[N];中国艺术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亚萌;经典课题难煞专家学者[N];中国艺术报;2010年
10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 周龙;戏曲表演人才高等教育规律探析[N];人民政协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田京;中国戏剧戏曲表演中对于动情点的诠释及其处理[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凤丽;论性别错位的性别批评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吴红叶;莆仙戏音乐中锣鼓点与戏曲表演关系之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马睿;晚清到民国年间(1902—1949)政府对四川地区戏曲表演活动的介入与控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95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195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