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琴坠子唱腔风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7 19:09
本文关键词:刘宗琴坠子唱腔风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河南坠子名家刘宗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6年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是河南坠子的代表性历史人物。她与刘桂枝、刘明枝并称为“郑州三刘”,擅长于长篇大书的演唱,唱腔风格泼辣豪放,在省内外享有盛誉。本论文以刘宗琴的河南坠子唱腔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唱腔的风格特点,揭示她在河南坠子唱腔和演唱方面的创新革新,试图为民族声乐的教学提供有益建议,为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建言献策。 笔者在查阅参考众多河南坠子文献、乐谱、音响的基础上,着重对刘宗琴老师进行了采访,并向多为河南坠子研究学者请教,综合运行文献学、音乐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开展本论文的研究和写作。 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刘宗琴的艺术经历与成就”主要论述刘宗琴老师个人生平、师承关系和艺术成就,认为刘宗琴老师的演唱风格是豪放苍劲、大腔大调,具有突出的民俗性,,与赵铮老师共同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河南坠子的最高艺术水准。第二部分“刘宗琴的坠子唱腔风格”主要研究刘宗琴唱腔的音调特征,认为其唱腔旋法多变,创腔能力突出,是西路坠子“硬弓大调”风格的典型体现。刘宗琴的唱腔以窄腔音列为主,同时辅以其他类型的腔音列,演唱时咬字清晰、呼吸自如、巧用衬词,巧妙地将河南方言的音调特点与唱腔结合起来。唱腔乐句以两腔式为主,大书唱段基本分为【起腔】、【平腔】、【快扎板】、【落腔】四部分。第三部分“刘宗琴的坠子表演风格”提出刘宗琴的演唱苍劲浑厚,道白清晰沉稳,特别注意呼吸的作用,声音结实饱满,做功简练大方,肢体动作以手势为主,面部表情和眼神十分丰富,具有中和的美学特点。第四部分“刘派坠子演唱风格与民族声乐的本土化教学改革”揭示刘宗琴的演唱以大本嗓为主,讲究气沉丹田,以“唱”为主,兼用半说半唱或半唱半说的方法,使唱腔的变化更加丰富。刘宗琴的演唱方法可以为民族声乐教学提供有益借鉴,应鼓励各地进行演唱方法的本土化探索,为民族声乐的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益的经验。为此,提出要加强民族声乐师生与民间艺人、演员的艺术交流,加大曲目创作力度,加大艺术实践力度,开展丰富多样的演出活动,锻炼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关键词】:刘宗琴 河南坠子 唱腔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17.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绪论9-13
- (一)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9
- (二) 研究现状9-11
- (三) 研究方法11-13
- 一、 刘宗琴的艺术经历与成就13-17
- (一) 个人生平13-14
- (二) 师承关系14-15
- (三) 艺术成就15-17
- 二、 刘宗琴的坠子唱腔风格17-29
- (一) 音调特征17-25
- 1. 唱腔旋法与“硬弓大调”17-20
- 2. 核心腔音列与文化特质20-23
- 3. 演唱风格及其审美特质23-25
- (二) 唱腔结构25-29
- 1. 乐段结构25-27
- 2. 唱段结构27-29
- 三、 刘宗琴的坠子表演风格29-37
- (一) 说白的处理方法29-32
- 1. 气息与呼吸29-30
- 2. 咬字与吐字30-32
- (二) 做功风格32-37
- 1. 肢体动作32-34
- 2. 面部表情34-37
- 四、 刘派坠子演唱风格与民族声乐的本土化教学改革37-45
- (一) 演唱方法对民族声乐学习的启示38-41
- (二) 民族声乐教学的本土化改革探索41-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49
- 附录49-51
- 后记5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廖明君;薛艺兵;;音乐研究的新视野[J];民族艺术;2007年02期
2 孟凡玉;;音乐人类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J];民族艺术;2007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刘宗琴坠子唱腔风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0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50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