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经典话剧的视知觉
发布时间:2017-05-07 18:16
本文关键词:赖声川经典话剧的视知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是当代世界艺术和审美领域中知觉特性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他所著写的《艺术与视知觉》是非常著名的美学著作。阿恩海姆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也大多来自于对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又称“完形”心理学。知觉理论是一种整体性的理论,是一种力的形式,这种整体性是不能在部分当中完全找到的,也不是部分相加的总和。在“视知觉”理论中,“人们的各种心理能力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知觉理论中包含着思维,推理中包含着直觉,观测中包含着创造。”从这段话中,我领悟到了阿恩海姆对审美知觉“张力”的阐明。这正如他在《艺术与视知觉》此书中讨论视知觉“力的式样”的生理活动的基础时所说的那样,在他看来,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知觉,决不仅仅是只看到表面上所呈现出来的事物,而是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感觉到其中由于运动而产生出来的“张力”。视知觉理论所认可的知觉的整体性观念,在后来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对艺术、审美都产生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的过程中,学会把握艺术的整体性和内在的统一结构,是必须的理论基础和艺术创作的基本素养。 我们把格式塔心理学观照下的知觉理论体系应用到话剧舞台画面的表现力研究中,就会发觉赖声川的小剧场话剧是非常富有创造性,且舞台画面多样性的舞台表演艺术。话剧舞台的画面像是大量的按照某一次序间隔出现的画面似动现象,研究话剧舞台的表现力,可以分为对静态画面的表现力的研究和对画面似动现象的研究。在对静态画面的表现力研究时,根据画框与主体的关系、主体与陪衬的关系、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以及观众与舞台画面的关系,话剧舞台主体本身的性质:大小、位置、形状、色彩、空间感等因素,分别对话剧舞台画面构图的表现力、情境空间的表现力、色彩张力的表现力以及给观众带来的心理暗示进行研究,把运动的舞台表演画面整合为几个大的类别,分析这几种舞台画面的表现性,最后建立一个轮廓化的舞台模型进行论证,我们可以看到赖声川剧场话剧舞台的表现性,是在大量的具有表现力的画面中,感应出一个表现力场的过程中完成的。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只由创作方法、剧本、演员构成的。最后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赖声川的话剧是一个以“视知觉”为理论基础的综合类艺术形式,而并非单纯的表演性、剧本性艺术。
【关键词】:视知觉 格式塔心理学 小剧场话剧 力场 知觉概念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8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第一章 绪论10-21
- 1.1 本论文观点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0
- 1.2 中国话剧的发展脉络与流派10-17
- 1.2.1 中国早期话剧—文明新剧时期11
- 1.2.2 “五四”新文化运动下的爱美剧与现代话剧的形成11-12
- 1.2.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左翼戏剧时期12-13
- 1.2.4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话剧13
- 1.2.5 社会主义时期的话剧13-14
- 1.2.6 新时期的话剧14
- 1.2.7 话剧发展的流派14-17
- 1.2.7.1 为革命而演剧的春阳社和进化团14-15
- 1.2.7.2 为艺术而演剧的春柳社、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15
- 1.2.7.3 为教育而演剧的南开新剧团15-16
- 1.2.7.4 京派话剧16
- 1.2.7.5 海派话剧16
- 1.2.7.6 关东话剧16
- 1.2.7.7 实验话剧16-17
- 1.3 中国“小剧场”话剧的代表人物—赖声川17-20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20-21
- 第二章 视知觉体系与戏剧的密切联系21-30
- 2.1 视知觉在戏剧中的存在与作用21-27
- 2.1.1 象征理论与戏曲舞台的虚拟写意的意境22-25
- 2.1.2 戏曲脸谱作为符号艺术的色彩与形状25-27
- 2.2 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及视知觉概念的形成27-28
- 2.3 视知觉理论中的“力场”28-30
- 第三章 赖声川话剧中的视知觉体系—以《暗恋桃花源》为例30-48
- 3.1 阿恩海姆的视知觉体系30-32
- 3.2 “平衡”在赖声川话剧中的意义32-38
- 3.2.1 “平衡”所包含的视觉力和知觉力32-33
- 3.2.2 平衡的元素33-34
- 3.2.3 平衡的意义34-35
- 3.2.4 《暗恋桃花源》中的平衡35-38
- 3.3 赖声川话剧中的构图组合关系38-44
- 3.3.1 舞台构图的关系38
- 3.3.2 构图中的组合关系38-42
- 3.3.3 构图为主题服务42-44
- 3.4 视知觉理论下的赖声川话剧舞台用光和色彩研究44-46
- 3.4.1 舞台灯光如何营造真实感和表达象征意义44-45
- 3.4.2 话剧舞台上色彩的作用45-46
- 3.5 赖声川话剧表现性的实现46-48
- 3.5.1 《暗恋桃花源》内容的表现性—古今、悲喜交叠46-47
- 3.5.2 戏剧冲突的强烈表现47-48
-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52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枫;油画色彩语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苟主权;浅论西方传统绘画中光影手段的重要性[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赖声川经典话剧的视知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0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50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