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贝克特戏剧小说_贝克特作品选集_免费电子杂志在线阅读

发布时间:2016-07-06 20:11

  本文关键词:贝克特:戏剧对小说的改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90年代,国内学界对贝克特小说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基本上摆脱此前较为僵化的文学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束缚,立论精当、判断准确的研究论文开始出现,表现出相对客观、自由独立的批判立场。陆建德在详细梳理了贝克特非虚构作品中的艺术思想之后认为,“形式实验和自我消解成为贝克特创作的指导方针,而他的小说则是一种寓言,一种为概念服务的工具,换言之,一种‘道’的载体,即虚空浑沌、意识解体之‘道’。”陆建德的论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晦涩难解的小说在他的分析和解读之下显得意味无穷。他的论文奠定了国内贝克特小说研究的主基调,对后来的研究者影响很大。侯维瑞则从“荒诞”的角度对贝克特的早期代表作《墨菲》、《瓦特》以及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和《无名者》进行了探讨,指出其创作主旨就是以荒诞的形式来表现和探讨西方现代文明中人们生存的真实状况,即“寓真实于荒诞”,不仅较早地提出了“荒诞小说”的概念,同时对贝克特的小说给予了较为中肯的评价:“像乔伊斯的创作改变了现代小说一样,贝克特的作品影响了战后小说的发展。”
  1995年,贝克特小说研究专著《贝克特小说研究》问世。尽管有学者认为其研究水准“很值得商榷”,但它毕竟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地研究贝克特小说的著作。该著作对小说三部曲分章进行论述,还总括性地探讨了三部曲的创作特征、形式实验和人物形象。此书对贝克特早期两部长篇小说(《莫菲》和《瓦特》)与三个短篇小说也有一定的分析。此书部分内容曾以论文形式发表,但该书印数只有一千册,国内知晓率不高,影响不大。此外,焦洱、于晓丹的《贝克特:荒诞文学大师》(1995)有独立的章节对贝克特的五部长篇小说进行深入探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荒诞美学方面。
  
  四、众声喧哗:新世纪以来的贝克特研究
  
  新世纪以来,由于英语专业是国内第一大专业,英语教师的队伍急剧膨胀,于是对学位的硬性要求,加上职位晋升的生存压力,导致英语教育史上史无前例的学位“大跃进”现象,一股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大行其道。学术研究表面上看起来一片繁荣,关于名家名作的研究论文铺天盖地,一些二流三流作家也不乏研究者。作为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也毫无例外地进入大批专业教师和学位攻读者的研究视野。经过初步统计发现,关于贝克特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几乎以几何级数增长,近10年的论文产量估计在两百篇以上,其中研究《等待戈多》的文章超过一百篇。不过,这些成果良莠不齐,平庸之作远远多于优秀之作。从研究特点上来看,不少成果过于依赖国外研究材料,缺乏新意,或重复“荒诞”、 “等待”、“反戏剧”、“反小说”等老调,或生搬硬套国外的时髦文学理论,或进行一些牵强附会的比较研究。
  不过,在众声喧哗之中,贝克特的戏剧和小说研究仍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总体来看,对贝克特戏剧的研究始终强于对其小说的研究,而《等待戈多》仍然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作品。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也不乏开拓和创新之作。部分研究者超越了早期的研究框架和套路,在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围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何成洲的《贝克特的“元戏剧”研究》一文运用“元戏剧”理论解读贝克特,从“戏中戏”、 “自我意识”和“戏剧的评论”三个方面探究了其剧作的元戏剧特征。该作者的另一篇论文《贝克特:戏剧对小说的改写》探讨了贝克特小说与戏剧之间的联系,认为其戏剧在人物、语言和意象的运用上都是以小说为参照的,贝克特的戏剧其实是对小说的改写。冉东平的《突破现代派戏剧的艺术界限——评萨缪尔·贝克特的静止戏剧》则运用“静止戏剧”的概念,从戏剧动作、戏剧情境和戏剧氛围三方面论述了贝克特的戏剧作品消解戏剧性、去中心与主体性消失的“后现代”艺术特征。此外,刘爱英的博士论文《塞缪尔·贝克特:见证身体之在》。用“身体”理论来解读贝克特的戏剧作品,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独到性。
  值得一提的是,贝克特其他剧作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起色,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沈雁的两篇论文《贝克特戏剧的男女声二重唱》和《诗意的叙事》探讨了贝克特的荒诞派经典剧作《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和《快乐的日子》,前者论述了两者在主题、戏剧叙事手段和戏剧语言上的延续性和互文性。后者运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了嵌入式叙事模式的不同形态和诗性特征。舒笑梅的论文《电影语言在贝克特剧作中的运用——从(最后一盘录音带)》谈起》认为贝克特采用了平行、交叉和复现等三种蒙太奇技巧,借助蒙太奇所特有的叙述功能和表现功能,以实践“纯戏剧”和“反戏剧”的主旨。上述论文蕴涵新意,持论有据,深化了学界对贝克特戏剧的总体认识。
  与此前相比,新世纪以来的贝克特小说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王雅华的专著《走向虚无:贝克特小说的自我探索与形式实验》(2005)从主题与形式两个方面探讨了贝克特五部长篇小说中内在的连贯性和互文性,认为探寻自我与形式实验是贝克特小说创作的动态进程,揭示了贝克特小说的后现代审美特征。王雅华对“自我探索与形式实验”的论述与陆建德的论文有异曲同工之效,其“后现代视角”在借鉴国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开拓。该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作者于2000年以来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与此书的观点并无大的不同。此后,国内有多篇博士论文以贝克特的小说为研究课题,也表现出了较高的研究水准,如曹波的博士论文《回到想象界》从“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阐释贝克特的小说,其中不少见解能给人以较大的启发。


  本文关键词:贝克特:戏剧对小说的改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6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66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2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