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子”神变到七夕演戏——兼及从“般涉”大曲到“般涉调”套曲的演进
发布时间:2021-07-04 15:10
经过对佛典、"护童""宜子"主题的变相、傀儡仪式和北斗戏的比对,获得从仪式到大曲,再到戏曲套曲的演进认知。和田地区发现的木版画、壁画与多种信仰混融的相关主题变相或傀儡仪式,衍为今北斗戏"过关煞",其重复性、程式性内容经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的涵化,经傀儡歌舞大曲演变进入"般涉调"套曲,形成"般涉调"套曲中的"遍数"结构,祆教—佛教仪式中的"白言"和"真言"(即敦煌大曲的样式)被转换为"曲子"(即乐府大曲的样式),进入官属乐署"入宫调",再播之民间,形成大、小传统的接通,其间伴随着民间宗教仪式进入制度性教坊、乐府体系,经乐人接受、归类与整合的过程。
【文章来源】:音乐研究. 2019,(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X佛寺北墙角西侧的三人组合神像
裆?诮躺?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⑤张元林《观念与图像的交融——莫高窟285窟摩醯首罗天图像研究》,《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4期,第253页。⑥图片出自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21页⑦同注⑥,第322页⑧Ch.Baumer,SouthernSilkRoad:IntheFootstepsofSirAurelSteinandSvenHedin,Bangkok,2000,pp.10-14.参见荣新江《佛像还是祆神》,载注⑥,第321—323页。图1D.X佛寺北墙角西侧的三人组合神像图2D.X佛寺西墙南侧的三人组合神像
出现在犍陀罗佛教艺术中,这暗示了鬼子母的西方来源。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健驮罗国)梵释窣堵波西北行五十余里,有窣堵波,是释迦如来于此化鬼子母,令不害人,故此国俗祭以求嗣。”说明在玄奘时,犍陀罗仍有到圣迹求子的传统。鬼子母信仰很可能是流行于犍陀罗地区的地方信仰(见图3),早在1世纪,鬼子母形象就在犍陀罗和巴克特里亚地区出现了,后来被佛教纳入自己的神灵系统。鬼子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5世纪末的孝文帝平城时期,云冈9号窟里有中国所存最早的鬼子母像。图3正与荣新江在于阗考古材料中所看到的那样,在西域地区各种宗教混融的背景下,《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所记既可作为佛教的制度性变相(显现的功能是“神像”信仰)和“神变”仪式,亦可视作粟特胡人殷伟、任玫《中国婚育保护神》,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94页。(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破僧事经》卷7:“摩揭陀国人有其时会。七日之中皆往优楼频螺迦摄处兴大供养。”陈文革《论〈穆歌〉源于弄摩睺罗——丝路交流视域下的歌舞戏研究之曲考篇》,《中国音乐》2018年第2期,第48页。刘宗迪《七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08—123页。(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3页。图片出自孙英刚、何平《图说犍陀罗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第90页。参见注,第24页。李翎《中国石窟中所见鬼子母像》,《美术研究》2018年第2期,第51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大曲与套曲体音声形式之间的演化关系[J]. 柏互玖. 中国音乐学. 2018(03)
[2]中国石窟中所见鬼子母像[J]. 李翎. 美术研究. 2018(02)
[3]论《穆護歌》源于弄摩睺罗——丝路交流视域下的歌舞戏研究之曲考篇[J]. 陈文革. 中国音乐. 2018(02)
[4]唐俗乐大曲的结构及其形成[J]. 柏互玖. 中国音乐学. 2017(04)
[5]粟特人与唐乐署供奉曲般涉调部分曲目传播考——兼及中古乐伎中的粟特人成分[J]. 陈文革. 音乐研究. 2016(06)
[6]金元散曲般涉调套曲及曲牌源流考[J]. 陈文革.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6(02)
[7]从日本雅乐看唐参军和唐大曲的表演形式[J]. 葛晓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8]接通的意义——传统·田野·历史[J]. 项阳.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1(01)
[9]观念与图像的交融——莫高窟285窟摩醯首罗天图像研究[J]. 张元林. 敦煌学辑刊. 2007(04)
[10]傀儡戏四说[J]. 黎国韬. 西域研究. 2003(04)
本文编号:3265020
【文章来源】:音乐研究. 2019,(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X佛寺北墙角西侧的三人组合神像
裆?诮躺?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⑤张元林《观念与图像的交融——莫高窟285窟摩醯首罗天图像研究》,《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4期,第253页。⑥图片出自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21页⑦同注⑥,第322页⑧Ch.Baumer,SouthernSilkRoad:IntheFootstepsofSirAurelSteinandSvenHedin,Bangkok,2000,pp.10-14.参见荣新江《佛像还是祆神》,载注⑥,第321—323页。图1D.X佛寺北墙角西侧的三人组合神像图2D.X佛寺西墙南侧的三人组合神像
出现在犍陀罗佛教艺术中,这暗示了鬼子母的西方来源。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健驮罗国)梵释窣堵波西北行五十余里,有窣堵波,是释迦如来于此化鬼子母,令不害人,故此国俗祭以求嗣。”说明在玄奘时,犍陀罗仍有到圣迹求子的传统。鬼子母信仰很可能是流行于犍陀罗地区的地方信仰(见图3),早在1世纪,鬼子母形象就在犍陀罗和巴克特里亚地区出现了,后来被佛教纳入自己的神灵系统。鬼子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5世纪末的孝文帝平城时期,云冈9号窟里有中国所存最早的鬼子母像。图3正与荣新江在于阗考古材料中所看到的那样,在西域地区各种宗教混融的背景下,《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所记既可作为佛教的制度性变相(显现的功能是“神像”信仰)和“神变”仪式,亦可视作粟特胡人殷伟、任玫《中国婚育保护神》,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94页。(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破僧事经》卷7:“摩揭陀国人有其时会。七日之中皆往优楼频螺迦摄处兴大供养。”陈文革《论〈穆歌〉源于弄摩睺罗——丝路交流视域下的歌舞戏研究之曲考篇》,《中国音乐》2018年第2期,第48页。刘宗迪《七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08—123页。(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3页。图片出自孙英刚、何平《图说犍陀罗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第90页。参见注,第24页。李翎《中国石窟中所见鬼子母像》,《美术研究》2018年第2期,第51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大曲与套曲体音声形式之间的演化关系[J]. 柏互玖. 中国音乐学. 2018(03)
[2]中国石窟中所见鬼子母像[J]. 李翎. 美术研究. 2018(02)
[3]论《穆護歌》源于弄摩睺罗——丝路交流视域下的歌舞戏研究之曲考篇[J]. 陈文革. 中国音乐. 2018(02)
[4]唐俗乐大曲的结构及其形成[J]. 柏互玖. 中国音乐学. 2017(04)
[5]粟特人与唐乐署供奉曲般涉调部分曲目传播考——兼及中古乐伎中的粟特人成分[J]. 陈文革. 音乐研究. 2016(06)
[6]金元散曲般涉调套曲及曲牌源流考[J]. 陈文革.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6(02)
[7]从日本雅乐看唐参军和唐大曲的表演形式[J]. 葛晓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8]接通的意义——传统·田野·历史[J]. 项阳.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1(01)
[9]观念与图像的交融——莫高窟285窟摩醯首罗天图像研究[J]. 张元林. 敦煌学辑刊. 2007(04)
[10]傀儡戏四说[J]. 黎国韬. 西域研究. 2003(04)
本文编号:32650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26502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