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鲍元恺管弦乐《炎黄风情》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2 05:39
  鲍元恺是中国国内享誉盛名的一位作曲家,以其优秀的作品在中国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力。在这些优秀作品中,其中一系列作品是以中国传统旋律与西方管弦乐相结合的形式所展现的,鲍元恺将这一系列作品称为“中国风”,《炎黄风情》就是该系列作品的首篇。《炎黄风情》共分为六个乐章,每一乐章由四首乐曲组成,分别展示了我国六个地区、二十四首中国传统音乐,每一首乐曲互相关联但又独立。1991年由王钧时担任首演指挥,在天津成功上演;2006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首先出版《炎黄风情》总谱;2012年成功入选《中国百年音乐作品典藏》。这部优秀的作品自创作以来,已在世界各地成功上演多次,也是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品之一,并且被引用至学校教材当中。《炎黄风情》之所以能够风靡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不容忽视的一点就在于我国丰厚的民歌遗产给这部作品带来的底蕴,其次再加入鲍元恺深厚的作曲功底,将我国传统民歌遗产进行重构,用自己的艺术构思通过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彰显出鲍元恺独特且巧妙的作曲技巧和艺术构思。本论文在绪论中说明研究方法及意义,在正文部分将分四个研究篇章对《炎黄风情》进行分析;在第一章中,笔者将对鲍元恺生平学术梳理,整理出相关资...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鲍元恺管弦乐《炎黄风情》研究


(3)模进:模进手法是指将旋律当中的某个音乐旋律作为旋律的原型,将该旋①

和弦,小节,音乐作品,和声


二、《炎黄风情》作品分析声在音乐作品中要想实现上述功能和作用需要从和声的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兼容并蓄才能达到更好的音乐表现效果。在整部作品中,具体使用的和声技巧如下:(1)离调和弦的使用在和声进行中,将原调的某一音级作为临时主和弦,再加入临时主和弦的属功能和弦,该属功能和弦就作为离调和弦,即“副调的属功能和弦”①。它发挥着功能和弦色彩性的作用,音乐作品的丰富性能够通过离调和弦加以表达,此曲因此而产生区别于其他曲目的特点。如《小白菜》第 2 小—4 小节处:

片段,和弦,小节


二、《炎黄风情》作品分析26图2.6该片段调性为E徵调。在第5小节的A音上使用的和弦是副属和弦VII7/V,这种副属和弦的应用较为少见,随后在和弦的解决时,并没有解决到临时主和弦V级上,而是进行到了替代功能的III级和弦上。这种和弦的应用范围丰富,不仅运用在《茉莉花》中第5—6小节处,在本曲中的第20—21小节,第50—51小节处都使用了这样的阻碍和弦进行。其他例子如《对花》中第94—95小节处:图2.7图中的乐曲片段调性为B宫调。第94小节末尾处的和弦是副属和弦V7/IV,它解决到了副调的临时主和弦VI级和弦,即主调的II级和弦;通常它会进行到临时主和弦IV级上,这种副属和弦的运用是这首乐曲区别于其他乐曲的重要特点。随后在第96—97小节处,使用的和声是重属七和弦(V7/V)解决到III级和弦进行,这里并没有直接解决到V级和弦,而是使用了III级去替代功能的方式。阻碍和弦的替代使用的技巧让该乐曲以独特的风格不同于其他乐曲。(3)那不勒斯和弦的使用在《炎黄风情》中,最常使用的和弦就是那不勒斯和弦。这种和弦之所以被称为那不勒斯和弦,因为它是在17世纪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区中最先应用了这种和弦方式,并且将这种和弦方式引入了小调和大调的使用当中。而在小调和大调的应用又有不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存在的多声部复调因素[J]. 董伟,刘峥.  北方音乐. 2019(20)
[2]慷慨羽声:“炎黄风情”的第六变奏——析评鲍元恺第六交响曲《燕赵》[J]. 徐婧.  艺术评论. 2019(02)
[3]从鲍元恺《第三(京剧)交响曲》看当代音乐创作中的文化融合与创新[J]. 燕杨.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8(04)
[4]鲍元恺管弦乐曲《炎黄风情》民族性体现[J]. 关丽娜.  音乐创作. 2018(09)
[5]浅析鲍元恺交响音乐作品中国风格的成因[J]. 程畅.  艺术教育. 2018(03)
[6]四部和声写作中副属和弦的运用与实践——以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第三十二章习题一为例[J]. 苏骏文.  黄河之声. 2017(22)
[7]《炎黄风情》主题结构研究[J]. 朱培宾.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4)
[8]炎黄风情之放马山歌的创作特征[J]. 赵旭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7)
[9]鲍元恺《炎黄风情》音乐语言特色简析——以管弦乐版《小河淌水》为例[J]. 俞卫娜.  北方音乐. 2017(09)
[10]鲍元恺《炎黄风情》四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作品分析[J]. 蔡梦.  艺术探索. 2017(02)

硕士论文
[1]鲍元恺及其运用中国音乐元素创作的音乐[D]. 王毅慧.天津师范大学 2016
[2]改编自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的钢琴作品本体及艺术价值的探究[D]. 郑妍.齐齐哈尔大学 2015
[3]时代的歌者—鲍元恺音乐思想微探[D]. 胡笛.天津师范大学 2014
[4]鲍元恺交响组曲《炎黄风情》创作技法分析[D]. 宋歌.东北师范大学 2012
[5]鲍元恺《炎黄风情》弦乐重奏之分析[D]. 冯捷.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
[6]鲍元恺的《炎黄风情》研究[D]. 刘卓娅.西北师范大学 2011
[7]从炎黄之“风”到世界之“乐”[D]. 丁永钢.武汉音乐学院 2010
[8]鲍元恺管弦乐曲《炎黄风情》和声技法研究[D]. 万爱民.江西师范大学 2009
[9]我是怎样改编《炎黄风情》的[D]. 朱培宾.厦门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36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536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4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