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夏科夫《春天组曲》演奏技法分析
本文关键词:库夏科夫《春天组曲》演奏技法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俄罗斯著名作曲家安纳托利·伊凡诺维奇·库夏科夫的一生为不同乐器创作了大量不同风格体裁的作品包括交响乐、钢琴曲、民族乐、声乐、室内乐、手风琴曲。《春天组曲》是库夏科夫晚年代表作品之一,这首作品具备了20世纪现代派作曲技法的风格。同时也是对演奏者的琴技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全曲共有6个乐章。依次为:“在地球上”、“春之声”、“冬天的回音”、“梦境”、“狂欢之鸟”、“朝着太阳”。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对巴扬手风琴演奏技法的提炼分析融入到该作品的实际运用当中去。触键方面,一般分为几类:按压式触键,轻叩式触键,敲击式触键。按压式触键一般是速度较为慢的段落,而轻叩式触键和敲击式触键则以曲目当中较快的段落为主。在刮奏方面从以前只用一排键钮到三排键钮再到如今的五排按钮产生的音块效果,巴扬作品技法的难度是和这件乐曲的发展息息相关,一般有上行和下行的刮奏,春天组曲中还有用到无规律的刮奏或表情滑音。在风箱方面风箱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设计风箱的时候必须要考虑乐句的关系,春天组曲的第四、第六乐章多以宏大叙事的篇章和连绵不绝的乐思构成其作品主要音乐特。因此特别需要关注在划分风箱时需要照顾到乐思和旋律走向。音色,犹如食物的调味品,不同种类音色的变音器被作曲家大量使用,使整个乐曲更加富有色彩性,演奏时还增加了表演者的表现力,并且准确到位的表达了音乐的内涵,塑造了生动的音乐形象,整体的音响效果更加丰满多彩。分别以这四个方面来阐述该作品的演奏技法,希望对演奏者提供参考价值和帮助。
【关键词】:库夏科夫 巴扬 触键 刮奏 音色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24.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7
- 0.1 课题背景6
- 0.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6-7
- 第一章 作曲家生平、主要作品简述7-9
- 1.1 库夏科夫生平简介7
- 1.2 库夏科夫作品简述7-9
- 第二章 《春天组曲》演奏技法分析9-19
- 2.1 触键9-12
- 2.1.1 运音及在《春天组曲》中的运用9-10
- 2.1.2 触键的分类及在《春天组曲》中的运用10-12
- 2.2 刮奏12-14
- 2.2.1 刮奏的分类及在《春天组曲》中的运用12-14
- 2.3 风箱14-17
- 2.3.1 关于《春天组曲》风箱的设计14-17
- 2.3.2《春天组曲》中风箱的技巧之抖风箱17
- 2.4 音色17-19
- 2.4.1 变音器的种类17-18
- 2.4.2 《春天组曲》中变音器的运用18-19
- 第三章 《春天组曲》的创作特点19-21
- 3.1 春天组曲创作特点19-21
- 3.1.1 拟物化音响的运用19
- 3.1.2 调式调性19-20
- 3.1.3 运用手风琴所特有的演奏技巧来进行创作20-21
- 结论21-22
- 参考文献22-23
- 致谢2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昕昕;;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形象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杨留兵;薛军;;标题音乐与19世纪浪漫乐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刘文荣;;“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论声乐艺术之美及四大系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3期
4 付敏;;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浅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李翠萍;;论“联想”在交响音乐中的重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6 纪锦霞;;论音乐的社会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7 许凤;;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罗伯特·舒曼标题音乐的文学思维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黄铨剑;评《琵琶行》中的音乐美学思想[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黄晓钟;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J];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10 徐生波;;音乐美育中的想象与科学创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莉;;创造是音乐的生命,,音乐促进我们创造——简论音乐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韩梅;;张扬个性,追求风格——由《七子之歌》教学导入设计引发的思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郭鹏;;中国手风琴教学及教学对象特点的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郑茂平;;现代心理学时间认知理论对音乐审美表现性计时研究的启示——关于音乐审美表现性计时研究的理论探讨[A];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3 纪露;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观念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4 王宝龙;20世纪下半叶新疆地区的交响音乐创作[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5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6 高洁;中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7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思琦;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邹燕凌;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一丁;浅析高师视唱练耳学科发展中的音乐审美心理[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泓阳;对民族歌剧《白毛女》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唱段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爽;从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op.116-op.119看其创作风格及演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兴东;合唱作品案头工作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英;北华大学师范声乐教学现状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唐寅玲;莫扎特第十一首钢琴奏鸣曲(K.331)第一乐章表演解释的差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林浦凤;声音训练在合唱中的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青;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合唱指挥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初步构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周临舒;巴赫《恰空舞曲》四个音响版本表演创造的合理性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库夏科夫《春天组曲》演奏技法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1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431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