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与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之探究
本文关键词: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与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之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 线性思维 和而不同 不同而和
【摘要】: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说是与整个传统音乐相一致的,主要表现为:各声部以同一旋律的变体在横向进行时作纵向的叠合,体现了分合相间的线性多声思维特征。中西多声思维与多声结构有着极大的差异,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学观念的不同,文中借用"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两个词语对此进行了初步的阐析。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
【关键词】: 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 线性思维 和而不同 不同而和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重点课题《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批准号:12AD0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605
【正文快照】: 中国音乐界经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对侗族大歌等多声部音乐的陆续发掘、整理、研究和深入的讨论,时至今日,大家对我国各民族传统音乐中广泛存在多声形式的问题,业已取得共识,国外音乐界的某些人士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1。近年来,学者们除了继续对存在于我国民歌、歌舞、器乐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祖荫;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的和声特点(上)[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樊祖荫;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的和声特点(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孙维权;欧洲多声部音乐的早期发展——兼论中国多声部音乐没有充分发展的原因[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骆珞;;《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课程教改思路解读[J];音乐天地;2007年12期
5 张承龙;;多声部音乐起源论[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李向京;;多声部音乐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S2期
7 郭宇;;多声部音乐的课堂教学[J];音乐生活;2008年08期
8 马小鸣;孙乐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实施构想[J];艺术研究;2010年02期
9 王凯;;音乐和谐之美——论多声部音乐的扩声技术[J];大舞台;2011年01期
10 张锋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文正;;关于在高师开设《多声部音乐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想[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任红军;;试点工作背景下高师《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改革实践研究[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磊;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悦心;《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学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2 彭阳;多声部音乐思维的心理机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3 于一鸣;《多声部音乐》课程的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2年
4 赵清;多声部音乐弹唱教学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3年
5 李丽;我国高师《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现状及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武擎;不协和的相对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胡永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教材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528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528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