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特征研究(1949-1959)
发布时间:2017-07-19 12:30
本文关键词:20世纪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特征研究(1949-1959)
【摘要】:20世纪50年代,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建立。在反动势力还未完全覆灭,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的艰难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恢复重建工作。为了恢复和发展音乐事业,我国通过组织开展严格地政治审查和专业技术考试,选派了葛朝祉、仲伟、郑兴丽等优秀人才,到以苏联、保加利亚等为代表的友好国家学习声乐,这是我国声乐事业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葛朝祉、仲伟、郑兴丽等人肩负着祖国重托和使命,在国外接受了系统、正规的声乐理论教育和技术训练。他们深知留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勤学善思,认真钻研,成熟地掌握了国外声乐知识,接触了一大批世界名家的作品,开拓了音乐视野和见识。留学归国之后,他们把国外先进的声乐创作理念和知识带了回来,并在声乐表演、声乐教学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当代声乐事业发展,推动了我国声乐事业发展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本研究以梳理、回顾建国之初我国声乐留学的历史背景、声乐留学生的音乐生涯为线索,围绕这个特殊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缘起以及研究的意义,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思路、主要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建国之初中国声乐留学生留学背景分析,主要从国内情况、国际情况、声乐文化发展情况三个方面对建国之初我国声乐留学的背景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为建国之初我国声乐留学生群体特征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呈现为六个方面特征:一是经过严格地审查是出国留学的前提;二是留学人员构成具有多样性;三是留学前大多接受了系统的音乐教育,且对音乐充满挚爱之情;四是留学的方式以国家公派为主,且留学国家大多为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五是留学期间普遍勤学善思,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六是留学归国后对中国声乐事业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第四部分为结语,对本研究的成果和不足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20世纪50年代 声乐留学生 群体 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616-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17
- 一、本研究的缘起及意义11-12
- 二、文献综述12-15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15-17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15
- (二) 研究方法15
- (三) 创新之处15-17
- 第一章 建国之初中国声乐留学生留学背景分析17-26
- 一、建国之初我国政治与外交背景分析17-19
- (一) 国内情况——社会凋敝,百业待兴17-18
- (二) 国际情况——西方国家的敌对18
- (三) 历史的选择——向苏联等友好国家学习18-19
- 二、建国之初中外声乐文化发展概略19-26
- (一) 中国20-21
- (二) 苏联21-22
- (三) 保加利亚22-24
- (四) 法国24-26
- 第二章 建国之初我国声乐留学生群体特征分析26-54
- 一、经过严格而复杂的选拔程序是出国留学的前提26-27
- 二、留学人员构成具有多样性27-31
- 三、留学前大多接受了系统的音乐教育,且对音乐充满挚爱之情31-34
- (一) 他(她)们自幼热爱音乐,痴迷于歌唱艺术,深受家庭的熏染和影响31-32
- (二) 大多接受了系统地音乐教育且具有多年声乐表演经历32-34
- 四、留学基本以国家公派为主,留学国家基本是社会主义的东欧国家34-36
- 五、留学期间普遍刻苦攻读、勤学善思,并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36-38
- 六、留学归国后对中国的声乐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38-54
- (一) 在声乐演唱方面的成就38-40
- (二) 声乐教学方面的成就40-49
- (三) 在学术理论方面的成就49-54
- 第三章 建国初期声乐留学生典型人物概述54-61
- 一、葛朝祉54-56
- 二、郭淑珍56-57
- 三、吴天球57-58
- 四、施鸿鄂58-59
- 五、胡宝善59-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乾三;声情并茂 文质彬彬——郭淑珍的演唱风格[J];人民音乐;1991年10期
2 张利娟 ,施鸿鄂;在保加利亚学习声乐的心得[J];人民音乐;1962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司雯;葛朝祉音乐活动及史料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62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56295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