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歌曲的语言学研究(1)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歌曲的语言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歌曲的语言学研究 姓名:苏芳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导教师:马惠玲 20100401
摘
要
“流行歌曲”源于英语中的“popular song",是指在工业社会出现后,以
表现普通人的自我感觉和心理体验为歌词主要内容,运
用轻声、气声等通俗唱法 演唱,注重娱乐性、商品性,以声音、图像为载体,以电子媒介和网络为传播主 体,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快速流行的通俗歌曲。①如果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 于上海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中的歌曲看作是我国流行歌曲的开始,那么流行歌曲在 我国的历史已经有80多年了,但是其真正发展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政治、 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流行歌曲进入了迅速发展 阶段,尤其是80年代之后,流行歌曲逐步成为大众最受欢迎的文艺形式,有的经 典歌曲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中国流行歌曲以它的成长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历程,并步入了其鼎
盛时期。作为流行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歌词,也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
立的文学形式,反映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文化生活中人们的语言状态、情感变化、 精神风貌、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同时也反作用于大众,对人们的心理气质产生 潜移默化的影响。流行歌曲这种文艺形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歌曲越流行,歌词就越显示出其影响力,因此歌词创作在追求艺术创造性和审美 愉悦的同时,也要注重歌词语言规范的表述及思想内涵的体现,引导大众,真正
做到娱乐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而这不仅需要歌词创作者的自觉,也需要理论的支 持。
本文以一九七九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流行歌曲歌词为语料,以语言学、语用学、 修辞学、风格学的理论为指导,从风格表现、词语选择、修辞运用等方面对当代 流行歌曲的歌词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考察,力求通过事实的描写反映当代流行 歌曲歌词的语言特点,揭示其语言艺术化的过程、原则和规律,从而构拟流行歌 曲歌词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此处参考了乔建中对“流行歌曲”的定义,见杨晓鲁、张振涛主编《中外通俗歌曲鉴赏辞典》,世界知识出 版社,1990年,前言第2页。
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序言。主要包括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状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分析本研究具有的价值。 第二章:流行歌曲发展概述。梳理了我国流行歌曲从萌芽、发生、复苏、繁 荣到多元化发展的脉络线索,提出了流行歌曲歌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时代性、 大众性、音乐性、文学性四大特征,为全面分析流行歌曲歌词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流行歌曲的语言特点。主要从语音、词语、语法方面探讨流行歌曲
歌词的语言特点,结合具体歌词分别作出分析总结,注重时代的发展对歌词语言
的影响。 第四章:流行歌曲的修辞特点。通过对大量流行歌曲歌词的梳理,总结其最 常用也最具表现力的修辞手段,注重歌词对传统诗词修辞法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流行歌曲,歌词,语言,修辞
II
Abstract
song,Ⅵ恤ch
origiIla:ted in
Popular popular in
a
Engli妣refers
t0 S0ng that
is谢de-spread
and
period of t硫e.Popular
song印pe锄.ed
mer砌us仃ial
Society,
eXpressing
ordinaly people’s f.eelings aIld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usiIlg soR,air pop siI培ir培 voice t0 sing,f-0cusing
on
entel妇ent锄d
a
co舢merce,觚d
as
haVing
Voice船d image
aS
tlle ca仃ier and the elec仃011ic
media锄d Intemet
the dissemination
ch孤nel.。If we
aS
regard dominating Songs i11 dance hall in of Chinese popular music,pop music has it
Slmghai
aroulld 1 920s锄d l 930s
the start
11isto巧of more than eighty years.Ho、vever,
opening—up of
beg觚to
mal(e subStantiaJ
deVelopmem啦er廿le ref.0m锄d
cultu】ral development
a
policy.With
the
political,economical锄d
and妇:coming
globali刎ion'
Cmnese popul盯music emered
fast?Speed
phase,paniculady
since l 980s,popul盯
songs have becomiIlg the most popular art
f.om aIld some
of them haVe been spreading
n啪ugh generations.
Cllinese Popular songs haVe wi协essed opelling up
a
great
jo啪ey
since
C量lim’s
refonIl and
policy锄d
entered
its埘me.L妒c,邪锄hponamt
aestlletic orientation and silently.The an
component,h嬲
eme唱ed硒an协dependent literaD,fonn,renecting people’s langua喀e
ch锄ges,mentm outlook
iIIlpacting
on
Values,龇ld
g£atuS,emotio砌 at血e s锄e time
pop music
public’s pSych0109ical
temper锄ent
f0锄of
demonS仃ates more and
more of its aesthetic
value and Social
sigllificaIlce.More
popul撕够brings
langⅨ唱e
a.bom more iIlfluence,nluS the creation of lyric pursues tlle stalldard ideological
ae删c
expression锄d
me撕ng
in addition to its artistic creativi锣aIld
pleasure,、) ̄,im me pu印ose
tlle public.Tllis
requhs
110t 011ly
of劬1y combiIling eme渤i姗ent aIld an t0 guide the}an科s self-coIlsciouSness,but also tlle support of
1 979嬲co印us锄d tlleories ill
metheo巧.
Wn恤popular songs since
rhet嘶c,s哆1e
aS
linguistics,p卿atics,
a
guidelines,this
paper砒啪pts t0
explore lyrics in depth aIld in
more
国、vitll他白蜘ce t0 Qi∞Ji锄zhong’s d娟nition ofpopuIar song sce tlle 2nd page ofprcf;蛤e for‘‘Dictionary of ChineSe锄d Forci印Popu陆MuSic Appr。cianoll’”by Y锄g Lu,zh锄g Zhcflta0,World l钿owlcdge PublishiIlg
Hou∞.1990. IlI
systeIllic
way伍)m
the aIlgle of s妙le,word
selection锄d rhetoric锄d aims
t0 expoSe
tlle linguiStic char乏lCteristics of
mod锄l妒cs,its
lang啦唱e process of art,principles aIld
la、vs,f.rom wllich t0 propose liIlguistic tlleoreticm system of popular S0ngs. 111ere
are
f.0ur
ch印terS:
research
Chapter
I:Pref.ace.Rese砌isSue,resea∽h stams,research ide嬲趾ld
me锄lysis of thjs research Value.
budding,印pearing,recoVeriIlg
put forvmrd four
approaches and
Chapter II:An overview of tlle deVelopmem of pop Stages of Chinese popular songs,f.rom
muSic.Clari母deVelopmentm
and booming
phaSe眦il
t0
a
diversified
ph嬲e觚d
characteristics,n锄ely,its
timely,public-oriemed,musicaJ aIld
tlle oVerall analysis of popular songs. Chapt盯III: featllres of focusing
on
lite哪n孤鹏,all of、)I植ch lay t11e f.ouIldation for
lin鲥stic
1妒cs
and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r songs.Explore the by using specific
1),rics矗om phonetics,wording锄d酽ammar
ttle砌uence of Time
IV:The
t0
Chpter
1皿cs. rhetori咖fean鹏s of popular songs.Mal【e
on
research
on
a
large
n啪ber of 1),rics
a11d focus
0n
s啪up tlle most popular arldⅡle most expressiVe
of
meaIls of rhetoric its
l奶cs硒tlle仃ansmission
traditior谢poe仃y锄d rhetoric趾d
extending如nction.
Key
words:Refom肌d
0pening up,Popular
song,L),rics,Linguistics,Rhetoric
Ⅳ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卉勺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奇勺研宄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i,冀≥
,多罗
鼋摹i i《;‘},,j豫≯
一”、‰
学位串;毒t(学位毒羔作者)≥主:差:丝茎兰
。;;?≯蛳,:i j.黪。j≯≥叠o,夕j城纛t,.j’≯!≥,
e每
,多,.。^!j:二爹誊:绺。裁:j毳{:麓i的l口:,:,卑岁月。卵目 、嘭 。‘强J’ 露“ :,~鬈。丫’一o’’|,i o夕,o:
,“
麓≤3蒸爹主蕤:醛“、毒慈》慈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蕊影凑∥∥、‰t毒虢凑黪:∥
、、r爹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寻硬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月学位论交酌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索、查阅c。本人授权河南犬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乖进行学术交流等目c的盼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釜名:
20
丝羔蔓 三杰型兰
fo牟广月3口日
l。年譬月卵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0
序言
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流行歌曲”这一名称,是19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中文常
用“通俗歌曲”或“流行歌曲”来对应西方的popular song,但它不仅仅意指“流
行的”歌曲,而是指“歌词通俗易懂,结构短小,节奏清晰,旋律简单,容易被 大多数人接受且易学易唱,风格及表现手法自由多样,具有较强的即兴性和娱乐
性的歌曲。’’∞
我国的流行歌曲起步早,但因为历史原因,是伴随改革开放,与社会政治、 经济、技术、文化共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对正在变化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 作出反应,也介入和改变了这些关系。“流行歌曲不仅是一种经济形式,一种娱 乐形式,一种大众文化,而且是一种教育,一面镜子,一个可以煽动和制动心灵 的能源。"∞在当代大众的文化生活中,流行歌曲的艺术性越来越显示出它无可替 代的社会价值,这一点不仅被电视为代表的各种媒体、演出以及音像制品、群众 文化活动等不断证实着,同时,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也将流行歌曲的创作与 演唱作为教学的门类。 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歌曲歌词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一种具有独特的叙述方 式、审美视角、结构形态的语言表达形式。流行歌曲的歌词既有书面语、口头语, 又有方言、标准语甚至外来语。它既是语言研究的对象,又是语言研究规范的对 象,在现代传媒条件下,歌词伴随流行歌曲的传播速度是其他文学形式无法相比 的,而流行歌曲歌词又总是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从某种意义上说,流行歌曲的 歌词已经成为时代语言的风向标、语言发展方向的引导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歌 词进行研究,业已引起学者们的兴趣。
o刘白雄、闰玉刚: 《大众文化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第88页。 酋金兆均:《颠覆还是捧场》,《读书》,2002年第2期第105页。
1
本文所做的就是针对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进行分析研究。正值改革开放三十 年,应该说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的选题,因为正如前文所说,我国
的流行歌曲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已逐步摆脱了最初的“靡靡之音",发
展为一种大众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喜爱。歌词作为音乐的载体已经成
为当代文化生活中最具普遍性和影响力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普遍性体现在时间
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泛性上,而它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它抒情言志、表情达意、 娱乐休闲等功能上,还体现在它所具备的独立文学欣赏和教育启迪价值之中。此 外,研究歌词语言还对歌词创作、演唱、审美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本文立足于歌词与诗歌同源的特点,梳理了流行歌曲发展的阶段,理清研究 背景,坚持情感表达与时代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文学与音乐相结合,语 言与文化相结合,双向地理解其间的关系。从流行歌曲歌词语言特点和修辞方式 入手展开研究,将流行歌曲歌词视为相对独立的文学形式,作为语言学研究的新
问题、新领域,总结其自身特点,研究其在语言、思想表达、形式等方面的表现
力与影响力。
二、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文主要运用语言学、修辞学理论审视当代流行歌曲歌词,采用理论分析、
案例探讨、比较总结、归纳统计等方法,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典型的、优秀的流
行歌曲歌词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使本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鲜明的时代感。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纵向梳理流行歌曲的发展脉络,寻绎歌词的发展线索,明 确研究的时间范围和分期,对各个阶段歌词发展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从
语言学角度对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一方面从语音、词语、语
法方面探讨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总结分析其最常用也最具表现力 的修辞手段,揭示其使用规律。
2
本文的研究语料为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组收集出版的歌词集及百度 网歌曲排行榜,做到语料均为经过时代考验,广受大家喜爱的作品,为研究奠定
了事实基础。
三、研究现状
一直以来,中国流行歌词的创作成果丰富而殷实,而歌词的理论研究却薄弱 而匮乏。进入改革开放后,随着艺术本质的回归,歌词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词作者的规模,都前无古人。但是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 直至近几年,相关的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 目前对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歌词基础理论的研究,包括歌 词创作学、歌词语言特点、歌词文体特征、歌词修辞学等,著作主要有:庄捃华 的《音乐文学概论》(成稿于1979年,出版于2006年),许自强的《歌词创作美 学》(2000),苗菁的《现代歌词文体学》(2002),陆正兰的《歌词学》(2007), 王彬的《当代流行歌曲的修辞学研究》(2007)。其中,庄捃华的《音乐文学概论》 较早提出了歌词是“音乐文学”,该书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材,面向大学音乐 系的学生,逐一阐述了歌词的基本创作方法和特点,是中国较早系统探讨歌词艺 术的专著,书中对歌词艺术总体规律的论述,至今依然值得研究者借鉴,但是经 过几十年的发展,也需要更新和充实。许自强在《歌词创作美学》中运用美学原 理,探讨了歌词的审美属性、审美特征、歌词的内容、语言、风格及歌词的审美 效应等,理论依据充分,内容翔实,对歌词的基础理论研究比较全面,是一本将 歌词作为独立文学艺术来研究的理论著作,但不足的是该书将歌词作为“音乐文 学”当做整体来研究,并没有指出不同的歌曲歌词具有不同的特点。苗菁在《现 代歌词文体学》一书中集中探讨了现代歌词文体特征,细致地阐述了歌词的艺术 特性,突破以往将歌词归属于诗的研究思维方式。陆正兰的《歌词学》,全书从 歌词文体学到歌词文化学,由里到外,由横向到纵向,搭建了一个较为系统而全 面的歌词研究理论框架,本书大胆提出“歌词学’’的说法,虽然所提出的理论还
不足以支撑,却不失是一本为建立现代歌词学科的尝试之作。王彬的《当代流行 歌曲的修辞学研究》紧贴流行歌曲这一研究对象,运用当代修辞学的研究方法,
在歌曲文本之外,更多的将流行歌曲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表达方式,研究其发生、 制作到运作各环节的修辞学运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及研究生将歌词理论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发表了一些相关的论文。例如,关于歌词语言研究方面的有:许建章、王耀辉《现
代歌词的语言特征》(1993),姚界珊《谈谈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特色》(1999),
徐凯、叶娇《流行歌词的语言陌生化》(2004),谢明镜《论流行歌曲歌词之超
常搭配》(2006),张鹭《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风格表现》(2006)等,关于歌 词修辞方面的有:娄宏亮《汉语歌词中隐喻的认知研究》(2006),吴玲丽《从
陌生化角度谈流行歌词对常规修辞的超越》(2007),王小敏《略论流行歌曲中
修辞元素的发挥》(2008),其他方面还有:邓国栋《现代歌词语体定位之研究》 (2005),张丽《论歌词中的语码转换》(2006),于福莲《篇章的衔接——从
衔接理论谈流行歌曲歌词的结构衔接》(2009),张金石《论歌词中的委婉语》
(2009)等,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了歌词基础理论的研究。
总的来说,流行歌曲歌词语言学的研究还非常薄弱,本文希望能为这方面的 迸一步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做一些系统而基础的工作,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 究,能够引起更多研究者对流行歌曲歌词语言学研究的兴趣,共同推进流行歌曲
歌词语言学的研究。
4
第一章流行歌曲发展概述
一、流行歌曲发展简史
流行歌曲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及国家文化政策,科技发展水平都有着 密切的关系。中国近现代的特殊社会历史环境决定了中国流行歌曲发展历程的特 殊性,它是在中西方文化相遇、相冲突、相交融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 演变规律与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领域发展变化相吻合。总体而言,中国的流行歌
曲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萌芽期(清末至民国初) 清末,在“启蒙”和“救亡"的时代主题之下,一些从西方留学回来的知识 分子直接借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填词,在军队、学堂中教大家演唱,并相互传唱,
如《中国男儿》、 一.L#,, 少
①
o
《汉族历史歌》、《扬子江》等,
“这是中国音乐现代化的第
(二)发生期(20世纪20.30年代) 进入20世纪20年代,西方流行歌曲通过唱片、电影、广播、报刊等媒介涌 入中国,以上海为代表的少数大城市已具备了资本主义商业化城市的特征,大都 会的上流社会和小资产阶级对流行歌曲已经具有了需求和消费。1927年黎锦辉创 作的歌曲《毛毛雨》开创了中文歌曲的先河,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此后 的《夜来香》、《采槟榔》、《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他》等也都成为当时广播、 舞厅广为流传的歌曲,上海成为我国最早流行歌曲的生产、制作和消费的中心。 这个时期的流行歌曲,借鉴西方商业文化的经营模式,已经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 主,以大众娱乐为导向,文人创作,明星或歌舞团演唱,唱片公司录制、出版、
。王毓和: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5
推广的制作模式,因此,这一阶段的歌曲即最早的流行歌曲。在音乐风格上,已 经逐步改变了最初对西方音乐的模仿,开始了本土化创作,注重将西方音乐与中 国传统音乐相融合,题材上相对狭窄,以反映城市资产阶级及市民阶层的生活趣 味、情感为主。 (三)中断期(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后期) 随着战争与全国解放,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流行歌曲生存的土壤不复存 在,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浓郁政治色彩的群众歌曲,一切文艺的发展都成为“政治 宣传的工具,变成权力话语的直接传声筒’’。①在此期间,广播电台仍是最主要的 传播媒介,群众性集体歌咏是最普遍的音乐生活方式。 (四)复苏期(1979一1986)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全面解冻,大陆中断多年的流行歌曲 开始重新迈上征程,以《乡恋》为代表的抒情歌曲唤起了人们摆脱精神枷锁,对 新生活精神文化的追求,这是流行歌曲的复苏期,也是过渡期。《祝酒歌》、《年 轻的朋友来相会》、 《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一系列歌颂社会改革、经济建设、美
好生活的歌曲成为精神文化的主旋律。同时,随着大陆的开放,港台流行歌曲如 海水般融入大陆市场,一度成为模仿的对象。80年代中期,电视成为流行歌曲传 播的主要媒体,电视剧的主题歌成为流行歌曲的一种新形式。1983年中央电视台 开办春节联欢晚会,并开始举办电视歌手大奖赛,主流社会的认可大大推动了流 行歌曲的发展,唱片公司大量出现,演唱会出现在公众的视野,磁带仍是推广流 行歌曲的主要物质载体,电视剧主题歌曲、电视晚会成为承载推广流行歌曲的另 一种特定载体,同时,年轻一代的歌迷群已经逐步涌现,并成为控制市场需要的
主要群体。
国周宪: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6
(五)繁荣期(1987一1997) 经过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的发展,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对精 神文化的探索与追求更加深入,希望流行歌曲更具本土特色与精神内涵。在大众 与市场的需求下,大陆的流行歌曲进入了繁荣期,80年代后期全面铺开的影视剧 歌曲,90年代初期的校园民谣、都市民谣、军营民谣,怀旧的“西北风”和“红 太阳"系列以及以崔健为代表的摇滚歌曲。这个时期的流行歌曲多采用电子乐器 的快节奏和高亢的唱法,彰显了大时代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国内流行歌曲 创作发行的一个高峰。进入90年代,中央电视台举办中国音乐电视大赛,中国原 创音乐势力有了井喷一样的发展,音乐风格更加多样化,也培养了一批本土的歌 星,如毛宁、杨钰莹、林依轮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80年代、90年代这二十年, 仍是港台歌曲占据着流行歌曲的主要市场,在《同一首歌80年代经典歌曲》一书
中,港台歌曲的比例达到了55%,
《同一首歌90年代经典歌曲》一书中,港台歌曲
的比例达到了70%。④在这一时期,广播、电视继续担当着主流媒体的地位,卡拉 OK作为新的娱乐方式风靡全国,MTV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欣赏习惯,将音乐这一抽象 艺术具体化、视觉化了,在这种前提下,歌曲的传唱度、音乐电视拍摄的可看性 直接成为听众是否喜欢、歌曲是否流行的风向标,流行歌曲的娱乐价值越发凸现
出来。
(六)多元化发展期(199卜现在)
9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已日益显现,中国逐步挺身于世界的各个领 域并开始展露话语权,中国流行歌曲也加快了走向国际化的进程,无论是从形式、 旋律、歌词创作、歌曲传播都呈现出纷繁芜杂的发展局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 富。2000年,雪村创作并演唱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将歌曲与Flash动画结合, 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网络成为流行歌曲新的创作、传播的媒介,对于传统制作
。数:#统计来自于《同一首歌80年代经典歌曲》、 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组主编。
‘同~首歌90年代经典歌曲》。现代出版社,2005年版,
7
的歌曲,登上各大网站音乐类排行榜成为唱片销售量的保障。网络、手机铃声成
为流行歌曲传播的新渠道,甚至是主要渠道,它不仅成为流行歌曲快速发展的推
动力,也成为传统化的制作与推广模式的制约力。
二、流行歌曲歌词发展概述
中国流行歌曲产生的特殊时代和社会背景,决定了流行歌曲的发展基本延伸
了萌芽期的社会功能和抒情功能(后来演变为娱乐功能),直到改革开放后,随
着经济的开放、文化的开放,流行歌曲才慢慢淡出社会功能,或者说不再以社会 功能为直接目的,凸显其大众文化及娱乐欣赏的功能。不同时代的流行歌曲歌词 见证了不同的大众心态、情感思维方式,以至时代特色。
萌芽期的流行歌曲填词人,一般都是留洋归国的文人,他们既具有中国传统 文化知识的功底,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意识到歌曲是变革社会的工具,创作 歌曲是为了通过传唱达到启蒙民众的社会效应。这时期的歌词,内容分为唤醒国 民、发扬爱国精神、鼓舞士气的军队歌曲,如《中国男儿》、《革命军》和描写 景物、友情等抒情类新诗,如《送别》、
《梅花》。形式上使用通俗化的语言来
填写,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偏于诗歌,或仿词,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文学性。具
有代表性的填词人有:沈心工、李叔同、赵铭传、石更、陈蝶仙、王良弼等。
“五四"之后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歌曲主要形成了三种形态:艺术歌曲、 社会歌曲和流行歌曲。受到五四新文化的影响,“自由"、“幸福”、“青春’’、 “爱情’’等新概念成为歌词的主要内容,歌词语言口语化,基本达到“一听就懂、 过耳分明",∞也摆脱了袭用外国曲调的局面,开始出现了一词一曲的新景观。这 一时期的流行歌曲歌颂爱情和青春,渴望自由与平等,在内容上有着极强的时代 性,但也有不少迎合小资产阶级低级趣味的歌曲。在创作语言和艺术手法上,仍 有着明显的对传统词曲的继承性,比如描写爱情的歌词仍是站在女性的心理角度,
。苗菁:
《中国现代歌词流变概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8
语言上使用“郎"、“亲亲”等词语,运用夜、月、花等比兴手法。具有代表性 的填词人有:黎锦辉、陈歌辛、陈蝶衣、吴村、姚敏、范烟桥等。 改革开放后,反映社会变化、展示人们新的精神追求成为流行歌曲歌词反映 的主要内容,大陆的流行歌曲也逐渐摆脱了歌颂、说教的影子,题材上注重选择 看似平淡的事物,从小见大,开掘真谛给人教益。语言上追求自然,使用质朴清 新的口语,摒弃传统诗词过于雕饰的手法,多采用抒情散文和自由诗的创作技巧。 1980年,第一本歌词的专业刊物《词刊》正式出版,此后,歌词研究会、中国音 乐文学学会相继成立,80年代后《中国歌词选》、 《中国歌词作家作品选》等著
作先后出版,歌词走上了阔步发展的道路。具有代表性的填词人有:乔羽、阎肃、 张藜、晓光、王立平、蒋开儒等,他们都为中国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和发展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乔羽对于歌词创作,有一段精辟的阐述, “歌词是听觉艺术。这
就要求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 俗。"∞这一段话对中国歌词的走向和发展都极为重要,甚至成为判断一首歌词艺 术价值高低的基本标准。 80年代后期到世纪末的流行歌曲歌词,在借鉴和学习前时期歌词的创作上, 实现了更多的挣脱与突破。将个人“我’’从集体中的“我们”解放出来,抒写了 个体的遭遇、感受、经验与认知,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创作手法上,都进行了 有益的尝试和大胆的创新。一批新生代填词人脱颖而出,以陈小奇、陈哲、洛宾、 崔健、郭峰、高晓松、陈涛为代表,他们力图摆脱对港台歌曲的模仿,在题材方 面,写亲情、人生哲理、反思与现实批判等百花齐放,形式上,吸取民歌、欧美 说唱等新曲式。这些填词人在歌词的斟词酌句中表现出来的精准和艺术整体上的 文采,显示了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和艺术追求,对于匡正以港台爱情歌曲为主流 的流行歌曲,无论在题材上,还是意境的开掘上,都起到了~个引领的作用,在 承前的同时,更多的是启后。同时,伴随MTV的出现和发展,画面语言和镜头感使 得流行歌曲更多细腻和纯粹的感情得以展现,也使得词作家越发注重歌词的整体
①乔羽:
《乔羽文集?文章卷》,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9
意境,出现了很多贴近华语流行歌曲顶尖水准的作品,如《涛声依旧》、《祝你
平安》、
《懂你》。
新世纪至今,文化市场更加繁荣,各地区间音乐人的合作变得平常起来,流 行歌曲衍生出了更多的新元素,如原生态、R&B、 “中国风"①等。全球化和民族
化成为两种新的流行趋势,全球化主要表现为题材、曲风以及MTV的拍摄等表现手 法,民族化体现在歌词、唱腔和编曲。在此背景下,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出现了 两极化,以古典文学为代表的复古方向和以网络白话为代表的简约方向,复古体 现在填词人使用中国传统古诗词的语言及修辞手法,同时将古典文学作品元素(如 《枉凝眉》、《但愿人长久》)、民族乐器作品元素(如《化蝶》、《彩云追月》)、 戏剧曲艺元素(如《唱脸谱》、 《在梅边》)融合在歌词中,将歌词的文学性、
欣赏性和流行性融为一体,具有代表的填词人有方文山、王力宏、后弦;简约体 现在网络时代、快餐文化影响下出现的语言直白、简单的网络歌曲(如《老鼠爱 大米》、 《QQ爱》)。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集创作与演唱为一身的音乐人,如
许巍、韩红、刀郎、胡彦斌、王蓉、后弦等,这些新晋填词人,大都是七十八十 年代的年轻人,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后,更能把握时代与市场的脉动,掌控年轻 听众的喜好,’但在填词基本功及文采上,与前辈填词人略显差距。
流行歌曲歌词的基本特征
(一)时代性 流行歌曲是时代的印记。流行,就意味着常新,歌词就是这“新"的体现。 不同的时代,创作主体的态度、动机、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的发挥都会有很大的不 同,又要考虑整个大环境中接受主体不同的年龄阶段、地域、文化水平,使得每 个时代歌词在表现手法与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
。“中国风”歌曲指由古辞赋、古文化、吉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 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 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出自: http://baike.baidu.c伽/viw/53lOl7.htm?fr=ala0.1-l
10
化土壤,有新的审美和追求,因此,歌词必定要与时俱进,不然就无所谓反映时 代和生活,更不要说反映大众心声了。 比如由施人诚作词的《super star》,“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 我只爱你,you
are
my super
star。’’一看就可以肯定是新世纪的产物,放到二
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写不出来,更唱不出来,也没有人能接受。由此可以看出, 不同的时代,歌词创作从选题到语境都有其独特之处,需要更多的了解时代的发 展对人们心态的影响程度,让大众根据他们的审美情趣去选择、评定,歌词才能 伴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大众性 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是人们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寻求心灵慰藉的 最简单、最有效果的文化手段。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歌曲才能强烈地打动 人,使人们从歌中获得长久的审美体验。因此,大众性即是流行歌曲构成的重要
要素,也是歌曲得以被接受的主要因素。
不同于诗的语言讲究凝练,歌词的语言较为随意,呈现口语化、大众化的特 点,比如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常回家看看”、“跟着感觉走”、“最近比较烦” 已成为大众流行词汇,而某个口头禅又变成了歌词唱了出来,如“不用麻烦了"、 “哎呀"等,尤其是说唱歌曲出现后,很多歌词就是成段的“说话”,充分体现 了流行歌曲来源于生活,又丰富和影响着大众生活的特点。再者,流行歌曲创作 的目的就是要得到大众的接受、喜爱,因此,在歌词中需要建立的是一种对话关 系,旨在能引起大众的注意和共鸣。“歌词面对的是个实在的世界,主要诉诸听 众情感的层面,要求声情并茂,以情动人,因而不必假道于理智。”∞也正是基于 差异,大众的理解与接收即大众性成为歌词便于谱曲,得以流行的重要条件。
。吴思敬:
《歌词与现代诗的审美差异》,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122页。
1l
(三)音乐性
歌词被称为是音乐文学,歌词和音乐的水乳相溶,可以完美的传达情感,有
利于欣赏汉语和音乐的双重美感。音乐性在歌词上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节奏感,词
句不宜太长太松散,以便于谱曲。同时,流行歌曲通常从开始到结束只有3至5
分钟,在结构上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前奏一主歌A1一A2一副歌B一间奏一主歌
A2一副歌B一尾奏。这就要求歌词要保持音乐的连续性和节奏感,因此为了音韵和
谐,除了刻意的押韵、叠音等修辞手法,个别字词还可以改变声调,或者说“声 调不入乐,声调被乐音重建’’。∞因此,受到旋律以及章节、句式的限制,歌词一 般都是几十个字,但随着说唱歌曲的出现,歌词的字数越来越多,越来越拗口, 更多是靠词语间的押韵和歌者的语气来体现节奏感。 除了歌词的语言要具有音乐节奏感,歌词整体来讲,也要有音乐的情绪,一 首歌词,根据选择的题材设置表现的角度,酝酿词句间的情绪,是温柔抒情,还 是豪迈奔放,是忧伤还是欢快……或者根据歌词内容的情绪变化,先抑后扬、先 悲后喜……只有在歌词上奠定好一定的音乐情绪,作曲家才能捕捉到旋律的创作
灵感,一首好歌才能应运而生。 (四)文学性 歌词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创作,虽然流行歌曲的大众属性决定了歌词与其 他文学形式在创作、表现、审美等各方面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一首好的歌
曲离不开优美的歌词,它不仅谱曲能唱,离曲能读,更能创造出独立的艺术形象,
优美的文学意境。
歌词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歌词的语言风格与意境营造方面,如陈小奇作词的 《涛声依旧》取意古诗《枫桥夜泊》,诗意盎然,韵律和谐,富有韵味,堪称化 古为今,成为穿越时代的经典之作。崔健作词的《一无所有》用一首简单的歌词
折射出人们的困惑,反映的社会、政治问题远远超越了歌词本身。
o陆正兰:
《歌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12
进入新世纪,“中国风”歌曲大肆流行,可以肯定这类歌曲的歌词具有较高 的文学性、欣赏性以及画面感,但也应认识到,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风格应该是 百花齐放,应积极的吸取外来的理念和表现手法,有的词可以写的雅一些,有的 词可以写的俗一点,有的词可以用散文诗的语言写的朦胧一点。总之,歌词的文 学性体现的不仅仅是文字上,而应以感情为根本,靠感情来打动读者,做到音乐 与语言的和谐一致,只有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词才是歌词创作的主流和前进
的方向。
13
第二章流行歌曲语言的特点
流行歌曲歌词的语音特点
(一)押韵 所谓“韵",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所说“同声相应谓之韵"。押 韵,就是用相同或相近的韵经过有规律的间隔,押到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音上,从 而产生了声音回旋反复的韵律感,也被称为“合辙"。中国的传统诗歌对合辙有 很深的研究和严格的规定,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诗是用来吟诵的。流行歌曲的歌 词是要谱曲演唱的,所以只要朗朗上口,对韵脚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为了更好的 表现不同的内容和感情,作者通常会根据歌曲风格的需要来自由的选择合适的用 韵方式,通常的押韵一般有以下三种。 1.句句押韵 句句押韵,一韵到底,也被称为排韵。 (1)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 助的我已经疏远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月落乌啼总是千年 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 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整首词的韵脚为: (《涛声依旧》陈小奇词) “眼、边、感、前、晚、船”,押言前韵,选用柔和、舒
展、缠绵的韵脚,描写一段物是人非的感情,充满了遗憾和惋惜。 (2)天上的星星多么美丽,可是没有你,一切都没生机。每一个孤独的深夜里, 你是否知道我默默的思念你。我不愿只在梦里见到你,因为爱着你,我不会再哭 泣。 (《天地在我心》刘欢词) 整首词的韵脚为:“丽、你、机、里、泣、迹、奇、密、力、己、迹、里”, 押一七韵,整首歌词有着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期望,感情深沉而久远,作为电影 《宝莲灯》的主题曲,歌词和故事和谐一致,让人倍受感动。
14
2.换韵 换韵可以是隔句一换韵,也可以是上下两段各一个韵脚或者是几个韵脚交替 出现,即一首歌用了几个韵,看似韵律不齐,但却丝毫不妨碍整首歌内容的表达, 反而使歌词韵律波动起伏。 (3)好久没有你的信,好久没有人陪我谈心,怀念你柔情似水的眼睛,是我天 空最美丽的星星。异乡的午夜特别冷清,一个男人和一颗热切的心,不知在远方 的你是否能感应。 (《别怕我伤心》李宗盛词)
整首歌词以人辰韵(in)和中东韵(ing)相互交替,感情有缓有急,表达了 一个失恋的男人对爱情的反思与依依不舍,想知道真相又害怕伤心地辗转情感。 (4)我对你的心你永远不明了,我给你的爱却总是在煎熬,寂寞夜里我无助 地寻找,想要找一个不变的依靠。再给我一次最深情的拥抱,让我感觉你最热烈 的心跳,我并不在乎你知道不知道,疼爱你的心却永远不会老。你对我像雾像雨 又像风,来来去去只留下一场空,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任凭我的心跟着你翻
动。
(《像雾像雨又像风》丁晓雯词) 歌词在主歌A1和A2两端都采用活泼的遥条韵(ao),到了副歌也是高潮部
分,随着感情的转换,改用感情较为强烈的中东韵(eng、ong),将歌者对这段 感情的无奈与无悔表现得淋漓尽致。
3.自由韵
自由韵即一首词,韵脚过多,即没有依序出现的规律,又没有转换的规律。 (5)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再回首,荆棘密布。今夜不会再有难舍的旧梦,曾 经与你共有的梦,今后要向谁诉说。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 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温暖我,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曾经在幽幽暗暗 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 心依旧,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再回首》陈乐融词)
(6)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 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 了大江两岸。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15
-(《春天的故事》蒋开儒、叶旭全词) 可以看出,选择自由韵的词多类似散文诗或讲故事,更多的是依靠整首词的 内容来表达情感,而且词中运用其他修辞手法来弥补句间的节奏感,比如上述两 首词中都运用到对偶,叠音词,在配以与词内容相符的音乐,同样达到了谱曲能
唱,且朗朗上口,广泛流行。
歌词押韵的方式很多,但由于其篇幅有限,所以往往采取一韵到底这一最有
力的传统押韵方式,这也最能体现汉民族诗歌的风格。对韵脚有变化的歌词,“转
韵”常常暗藏着情感路线的转换,韵脚的改变,自然形成了一种转折,音乐也会 通过转调以应和情绪的变化,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按中国传统诗词的 音韵规律,押韵可以创造音响效果,使唱词更具音乐美,因此押韵需要考虑到韵 的响亮度,所选用的韵一般都与歌曲表达的情感相应,比如中东、江阳韵,最为
洪亮,表示慷慨、激昂、热情、奔放的感情多选用,如《霸王别姬》(陈刚词)、
《男儿当自强》(黄霜词),有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柔和、深沉、哀伤缠 绵的感情时,大多选用人辰、一七这一类韵,如《别怕我伤心》(刘思铭词)、
《对不起》(方文山词)。表达活泼、跳跃、欢快的感情时,选用遥条、言前、
怀来韵,如《宁夏》(李正帆词)、《踏浪》(庄奴词)。 (二)重字叠音
“相同字重复,是重字;相同的音节叠用,是叠音。"∞利用重叠复沓来起到 拟声达意的效果,叠音可以使节奏舒缓,可以加强人物动态及环境气氛,增添描 述性,也可以协调音节,为音乐旋律留下舒展的空间。现代汉语有一个明显的特 点就是双音节词语占多数,单音节词语较少。因此,在歌词中,重字的作用都是
使原本是单音节的字变成双音节,起到描写或加强语气的作用,使语言更加生动
形象,也使句子更具口语化特色。此外,现代汉语还具有广泛使用同音字的特点,
起到双关语的效果,使语言含蓄或幽默风趣。
1.叠音字词
嗡小所;
《现代修辞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16
(7)我的心充满惆帐,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 歌谣,你那弯弯的忧伤穿过了我的胸膛。 (《弯弯的月亮》李海鹰词)
歌词中反复出现“弯弯’’一词,用来修饰月亮、小桥、小船、河水甚至是忧 伤,?十分生动形象,有很强的意境美,不仅是对主题的重复,也是对情感的粘连。
同类型的还有《蓝蓝的夜,蓝蓝的梦》等。
(8)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再回 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再回首》陈乐融词) 歌词中“幽幽暗暗反反复复”,“平平淡淡从从容容’’连续几个重叠,使得 歌曲的充满了“再回首"式的一唱三叹,情绪与节奏相结合,自然流畅。 (9)时光匆匆匆匆流走,也也也不回头,美女变成老太婆。哎呀那那那个时候, 我我我我也也,已经是个糟老头。 (《浪花一朵朵》任贤务、阿牛词)
(10)霍霍霍霍霍霍霍霍,霍家拳的套路招式灵活,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活着 生命就该完整渡过。我我我我我我我我,过错软弱从来不属于我,霍霍霍霍霍霍 霍霍,我们精武出手无人能躲。 (《霍元甲》方丈山词)
以上两首歌词都出现了单纯的音节重复,依靠这种复叠来增强语气,,例(9) 增强的是口吃般诙谐幽默的语气,来描述对时光流逝的乐观对待,例(10)描写 了练武场上打拳时的气势, “霍霍’’的使用,有模仿打拳时发出的声音的意味,
同时与“我我’’相呼应,以霍家拳的武艺高超来奠定“我”的自信与勇敢。 2.同音字词谐音双关 由词语同音或音近而构成双关叫做谐音双关,就是一个语言能够关涉到眼前 和心理的两种事物,双关语通常有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诗含双层意,不 求其佳必自佳。’’袁枚在《随园诗话》中道出了双关语的妙用。中国古代诗词, 双关语有不少佳作,在《作蚕丝》中“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丝’’与“思", 谐音双关,寄寓绵长思念。在《子夜歌》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芙
蓉”寓意“夫容”,“莲"寓意“怜”,委婉含蓄,情真意切。在短小的歌词中, 双关语运用,可以扩大歌词的情感空间。
17
(11)爱你的心‰‰劬,得不到你的回音要发疯,猜你的心烦烦烦,被自己
吓了一跳哎呀。 (《哎呀》王蓉,李敏词)
一个“fun"和一个“烦",一个英语意为“开心”,一个汉语意为“烦恼”,
通过谐音,很好的传达了“爱情”的身心感叹。 (12)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丛丛,我看不到他的行踪,只听到那南 屏钟。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像是敲呀敲在我心坎中。南屏晚钟,随风飘送, 它好像是催呀催醒我相思梦。 (((南屏晚钟》陈蝶衣词)
歌词中“钟"看似是寺院中的钟,在歌者心中却是“钟”情的钟,采取了谐
音双关,体味歌者内心深处的喜悦而回味无穷。
在陈镇川作词的《精舞门》中,不仅歌名直接套用电影“精武门",词中也
出现“十八般舞艺",都是利用谐音,将武术的“武"改为“舞蹈"的“舞", 即利用了其流行度,先在听觉上混个耳熟,也突出了主题。 (三)儿化 儿化,也叫儿化韵,是汉语的一种构词方式,在词根(一般为名词)后面加 上儿尾以构成一个新的名词,新名词的含义是对词根名词含义的拓展或者特定化。
“儿”字不自成音节,和前面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面的音节成为卷舌韵母。它通
常是表现小的意味或者附加可爱委婉的色彩,也可以使词汇显得生动、轻灵。从 语音的角度讲,儿化是用两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但歌词中的儿化除了保持这一 用法,即“儿”作为一个单音节加一个卷舌动作,还可以表示两个音节,即“单 音节+儿”与双音节对应,“儿’’字自成音节。在歌词中,这两种特殊儿化都可以 协调音节,增强音乐美。
(1 3)船儿弯弯入海港;月儿弯弯的海港。
(《东方之珠》罗大佑词)
(14)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小白杨》梁上泉词) (15)山上的山花儿开呀,我才到山上来。海上的浪花儿开呀,我才到海边来。 (((踏浪》庄奴词)
18
(16)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包裹着甜。山里红它就滴溜溜的圆,圆圆葫 芦冰糖儿连。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穿,象征幸福和团圆。 (《冰糖葫芦》张和平、杜澎词) “船儿”.、“月儿"、“根儿".、“干儿"、“糖葫芦儿’’都是上述儿化韵
的第二种用法,使单音节变为双音节;
“山花儿”、“浪花儿"、“竹签儿’’就
是儿化韵的第一种用法,依然保持两个音节,这种保持双音节的用法使得在歌词
语言生动、活泼,较为普遍。
除了上述常规的两种儿化韵,现在出现一些带有方言音的歌曲,在演唱时进 行了儿化处理,多出现在句尾,如周杰伦演唱的《我的地盘》,胡彦斌演唱的《笔 墨登场》,模仿北京方言,在句尾时均采用京腔儿化,雪村演唱的《东北人都是 活雷锋》,赵本山演唱的《咱们屯里人》,采用东北方言处理句尾,这样的歌曲, 既带有方言色彩,又不至于完全让人听不懂,同时做到句句儿化结尾,韵脚一致, 成为一种新的歌曲演唱方式。
二、流行歌曲歌词的词语特点
(一)词性类属变异 “一般来讲,词都有一定的语法功能,但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特定的语言环 境中,l临时改变了词的词性而转为另一种词性。"①在修辞中将其称为转品,可以 使语言幽默含蓄,风趣横生,使句式整齐匀称,音律和谐,从而产生一种音节美 和韵律美。 1.词性临时转换 (17)你的微笑,编织了每一个奇妙。 (《你的微笑》高宁词)
(18)我从春天走来,你在秋天说要分开, 说好不为你忧伤,但心情怎会无恙。 (《为爱痴狂》陈异词) (19)不能一直依赖,别人给我拥戴。
6璐小所:
(《挥着翅膀的女孩》陈光荣)
《艺术语言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年版,第4页。
19
以上三句词中,
体化、形象化了;
“奇妙",形容词做名词,用“编织"修饰,前后都被具
“忧伤”,形容词做动词,“拥戴”,动词做名词,可以看出
以上例子中词性的改变,不仅是语义的需要,更是为了配合整首词的押韵。这种
用法在近几年“中国风"的歌曲中被广泛使用,使歌词具有古典诗词的韵味。 (20)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 月光下完美。 (21)看我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 (22)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了我去不了的地方。
(《发如雪》方文山词)
(《本草纲目》方文山词) (《青花瓷》方文山词)
(23)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青花瓷》方丈山词) (24)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 (《菊花台》方文山词)
(25)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犹记得那年我们 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东风破》方文山词)
例(20)“皎洁”,形容词做动词,“完美”,形容词做动词,回忆在月光 下变得皎洁,爱在月光下变得完美。例(21)“骄傲”,做名词,成为了一贴“中
药’’.。例(22)“一缕",数量词转化成副词,突出了整个画面感。例(23)’“伏 笔",名词做动词,使句子体现出一种动态感,进而深刻表达出“书写"这一动
作,以及那种隐含等待的心意。例(24)“呼啸’’动词做形容词,体现的不是驰
骋沙场,而是战争后的沧桑。例(25)“漂泊’’,动词变名词,“暖”,形容词
变动词,“等候’’,动词变名词,这些动静态的转换,既有对过往的回忆,也有
现在的对照,体现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沧桑感。 2.意动、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 语当作怎样。意动用法常用来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
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
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
意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
20
的性质或状态。这两种用法,不仅赋予既有的词汇新颖的用法,也使句子的陈述 显得简洁扼要,却又含藏丰富的语言意蕴,这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见到,但在 歌词中却经常使用。 (26)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 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 逐。 (《牵手》李子恒词) 词中“爱着……爱’’,“梦着……梦’’,“悲伤着……悲伤"等等,这个排 列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谓语中心与宾语同词,谓语是意动用法,意为:因为以 你的爱为我的爱,以你的梦为我的梦,所以,你的悲伤便成了我的悲伤,你的幸福 也便成了我的幸福。因为以你的路为我的路,以你的苦为我的苦,所以以你的快 乐为我的快乐,追逐着你的幸福。可以看出来,使用意动的用法,使词更凝练,
也具有诗歌的含蓄和美感。
(27)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 月光下完美。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我等待苍老了谁,红尘醉,微醺的岁月, 我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 (《发如雪》方文山词)
“凄美”,形容词做动词,并且是使动用法,使离别蕴含一种凄美的感伤, 更具动感,并且显露哀戚的诗意,与之相呼应的是,“苍老"一词,意为使谁苍 老,让人感受时间无情催人老的压力与无奈。 (二)词语的语义变异 骆小所在《艺术语言学》中指出,“词语的义位是指一个词所具有的各个义 项。艺术语言的义位变异是指义位在句子中的具体运用的变化,也就是指词义的 超常用法。"①具体在歌词中,词语的语义变异有的是利用一个词具有多项语义或 使用其引申义或根据语境衍伸出新的语义,有的是运用超常搭配的手段打破词语 的表层语义或逻辑规律,来体现原来该词并不具备的深层语义。词语的语义变异
。骆小所:
《艺术语言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21
可以使语言凝练含蓄、新颖别致,常常用简单的语言表现和蕴含丰富的内容,给 读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充分体现了艺术语言的含蓄美。
1.语义的选择与延展
(28)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浪漫的季节,醉人的诗篇。读你 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喜悦的经典,美丽的句点。(《读你》梁弘志词) “读”本义为依照文字念,引申义为阅读,求学。因此,“读”后只能跟名 词,词中将“你"这个人称代词的形象拟物后,“读"的意义变得不仅仅有引申 义阅读的意思,更多得体现出一种欣赏、爱恋。 (29)缘字诀,几番轮回,你锁眉,哭红颜换不回。 (《发如雪》方文山词)
(30)红花遇清风,聚散更离别。红颜坠迷梦,芳魂绕宫阙。 (《红花红颜》陈涛词) “红颜"一词,利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常被使用,有两种
语义,一是指青春,另一种专指貌美的女性。如李白《长干行》“八月蝴蝶黄, 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意为青春。而在吴伟业《圆圆曲》中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以及《西游记》中“自古红颜多薄命,
恹恹无语对东风。"“红颜”均指容貌美丽的女性。在上述两首歌词中,
雪》中的“红颜"取义青春,
《发如
《红花红颜》是电视剧《书剑恩仇录》的主题歌,
红花指反清复明的红花会,借指男人的事业,“红颜”与“红花’’相对应,借指 由女性为代表的爱情。 2.语义双关 正如前文所说,双关语在歌词中具有“必自佳’’的效果,语义双关就是利用
了同一个词语体现不同的语义特点。歌词中对双关语的选择,需要双关意义互相
延伸,比兴互陈,反复唱叹,而不是互相排斥。“因而歌词所有的语言技巧是为 了表达情感,而不是展现语境的复杂性。’’∞语义双关恰恰是要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复杂的意义。
①陆正兰:
《歌词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22
如潘丽玉作词的《棋子》,
我没有坚强的防备,
“想走出你控制的领域,
却走近你安排的战局,
也没有后路可以退。我像是一颗棋,
进退任由你决定,我
不是你眼中唯一将领,却是不起眼的小兵。’’整首歌中,“棋子’’是个双关语, 棋盘上的棋子和情感上的人相似,下棋在这里象征了谈情说爱。将下棋的感受带 入爱情,这样的双关表达很别致。 同类的作品还有许常德作词的《独角戏》,独角戏本意就是由一个人演出, 这首歌描述着,不被爱的爱情就是一场自己演出的独角戏,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王力宏、崔惟楷作词的《脚本》,脚本本意为剧本,表演戏剧或者拍电影等所根 据的底本,这首歌将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爱到结束都像是一个编好的剧本,希望可 以“用最真的感觉慢慢一页一页写"。 3.语义的超常搭配 词语的语义变异有的是打破了语义条件的超常搭配造成的,即词语的表层语 义和深层语义不一致,这里的表层语义是指超常搭配中词语字面的意义,深层语 义是搭配内在的整体意义。这种歌词在形式上是符合一定的语法规则盼,但在所 指的意义上却往往并不符合现实的规则,歌词由此也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内涵或某 种强烈的主题感受,并拥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31)不哭到微笑不痛快,一分一秒都美到泪水摔下来。 (《死了都要爱》Lee Hy吼K”词) (32)我们变成了世上最熟悉的陌生人,今后各自曲折,各自悲哀。 (《最熟悉的陌生人》饶雪曼词) (33)分手快乐,祝你快乐,你可以找到更好的。分手快乐,请你快乐,挥别 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 (《分手快乐》姚若龙词)
(34)圈圈圆圆圈圈,天天年年天天的我,深深看你的脸,生气的温柔,埋怨 的温柔的脸。 (《江南》李瑞洵词)
“哭到微笑”,“熟悉的陌生人",“分手快乐”,“埋怨的温柔”,一对 对看似矛盾的组合,却令人深思。这种语义矛盾的搭配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恰恰 达到了一种看似朦胧,实则明了,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入情入理的效果。
23
词语的语义变异还有的是打破了逻辑规律的超常搭配造成的,把逻辑范畴上 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强粘在一起,形成一种新词语意义。例如“下雨”和“下沙", 后者是超常搭配,其意义无法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这种语言表述会造成一种偏 离,破除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语言,给读者带来新鲜的心理体验,把最通常的词语经 过超常的组合,变成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增加听众对艺术形式 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35)天空下着沙,也在笑我太傻。 (《下沙》林利南词)
(36)我的黑夜比白天多,不要太早离开我,世界已经太寂寞,我不要这样过。 (《让我一次爱个够》陈家丽词) (37)浪漫的夏季还有浪漫的一个你,给我一个粉红色的回忆。 (((粉红色的回忆》袁丽人词) (38)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你那弯弯的忧伤穿过了我的胸 膛。 (39)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 (《弯弯的月亮》李海鹰词) (《父老乡亲》石顺义词)
(40)装过了多少希望,装过了多少惆怅,像一张岁月的邮票,背着旧愁新情
不断的寻找。
(《背包》李子恒词)
天空“下沙”是违背自然常规的,“黑夜’’也不会比“白天"的时间长,这 些都是对悲伤情绪的描述。“粉红"一词修饰本身没有颜色的“回忆”不妥, 但粉红本身就是女孩子最爱的颜色,代表着幸福, “粉红色的回忆’’给人浪漫温
馨的感觉,“胡子里长满故事’’生动形象,“希望”、“惆怅”是不能“装”的, “旧愁”、“新情”是无法“背”的,这几对超常搭配使得原本抽象的事物形象
化起来。
(三)语言色彩变异 骆小所在《艺术语言学》中指出“一般来讲,词语都有它本身的固有的意义 和色彩,这个意义和色彩有它特定的使用场合,但是,当使用语境有了改变,那
24
么词语的意义和色彩就会产生变异。’’∞这样歌词中有很多通过词语色彩的变异运 用,有的巧妙用典,推陈出新,起到化古为今,翻新出奇的效果,有的化口语入 诗句,通俗易懂,醒人耳目,不仅不会影响词语的使用,而且会加强语言的表现 力,给人以启发以及艺术上的品味和享受。 张继的《枫桥夜泊》写作者月夜泊舟苏州城西枫桥时的所见所闻,通过描写 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客子的旅愁。而在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中,虽然保留 着原诗的夜景与意境,但表述的却已不是客子的旅愁,而是对逝去情感的感伤与 怀念。 在大张伟作词,花儿乐队演唱的《嘻唰唰》中“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 我的给我吐出来。闪闪红星里面的记载,变成此时对白。’’原本出自电影《闪闪 的红星》中恶霸地主胡汉三之口,当农民运动走入低谷时,他卷土重来,叫嚣“我 胡汉三又回来了,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在歌词中,这 句对白变成了恋人分手后的决绝,已经没有阶级敌人的深仇大恨,充满的只有气 愤与无奈。 50年代末,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为了弘扬雷锋精神,洪源创作了《学习 雷锋好榜样》作为3月5日“雷锋日’’的主题曲,雷锋精神实质和核心是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2006年歌手王蓉创作并演唱 了《我学雷锋好榜样》,歌中既有对现代人之间不信任的嘲讽,又有对真善美 的追求,歌曲最终归结到“说起雷锋相信没有人会没感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真 善美的呼唤,只是环境变了观念变了,雷锋精神在发展。’’同样的号召与精神, 在时代的发展下有了不同的意义,同时也更加发人深省。 不同的民族对于同样的事物,有着不同的感情,也将相应的感情色彩附加其 上,这种不同在语言学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使得词汇具有了多种联想意义。比 如龙的形象,是中国的神兽、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文化内涵的一种符号,但 在西方文化中,龙常被联想为凶残的动物,是邪恶的象征。但随着各民族的交融, 很多观念也相互融合,歌词的创作中也不断的出现以龙为代表民族精神,如《龙
。骆小所: 《艺术语言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25
的传人》、
《龙拳》,
《龙文》等,同样,中国人也接受了西方白色代表纯洁与
美好的观念,比如歌曲《白色恋歌》“想你雪白眼睛雪白呼吸雪白脚印和你雪白 的心。’’《白色恋曲》“白色恋曲轻轻唱著,我的心跳融入了云朵,声音飘在空 中。"《白色羽毛》“白色羽毛幸福的记号。” 歌曲是用来抒情言志,隐恶扬善的,是大家广为传唱的,因此在歌词中,很 多词语和形象都偏向其褒义的感情色彩。譬如狼在汉民族的传统话语里,是个贪 婪、凶残、狡诈的形象,狼与羊之间是宰割与被宰割的关系,可在《狼》、
《狼
爱上羊》这两首歌中,彻头彻尾地颠覆了传统文化的话语。“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取意诗人纪弦的《狼之独步》,描写了一个执着追寻梦想的独行者。《狼爱上羊》 使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浪漫的情趣和神韵,“狼’’和“羊"勇敢地做出了常人一 生一世也不敢想的决定,将习俗、常规、差别抛于九霄云外。他们在患难中相识 相知,在险恶丛生的环境下相依相存,互托终生,可以说也是对“门当户对"婚 姻观的一种态度。 (四)外语、汉语夹杂使用 在歌词中直接使用外语单词或短语,与中文一起临时凑成混和句使用,其中 尤其以英语居多,有以下类别和功能
1.直接使用
直接使用如称谓词you、me、we,亲昵的称呼如baby、honey、darling,以及 一些常用口语,更多从英文歌曲中来的口头语,如come
check on、high、out、get out、
it等,多数都不做翻译直接使用。这些词语对于年轻人来讲,既有对西方、
港台社会的跟风模仿,具有新鲜感、潮流感,既有大胆的表白,又有含蓄的娇羞, 同时演唱起来又符合歌曲的节奏和韵律。 (41)你悄悄地蒙上我的眼睛,要我猜猜你是谁,从MaD,到SullIly和Lvo巧,就 是不喊你的名字。 (《我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谭健常词) (许巍《执着》) (洪锡范《给我感觉》)
26
(42)拥抱着你ohmy baby,你看到我在流泪。
(43)come
on
come
on给我感觉。
(44)我今天决定我要放纵,我要lli曲过头。
2.主题的重复
(阿怪《牵手》)
在一首歌词中,为了反复主题,使用英语描述主题句或者流行语,这样与汉 语交替演唱,即是对主题的重复,又在听觉上避免了重复感,有的歌曲,直接将
歌曲的名称也用英文主题词命名,有先声夺人的目的。
(45)不见不散,be there 散。
0r
be square,
不见不散,be
tllere
0r
be
square,不见不
(张和平《不见不散》)
(46)Time aIld time again you aLsk
me,问我到底爱不爱你;Time锄d time aga协I (李晓明、郑晓龙《千万次地问》)
a
础mysel£问自己是否离得开你。
(47)不管这世界阴晴圆缺,只愿和春天有个约会。I haVe
date谢m
spring。
(钟志荣《我和春天有介约会》)
3.翻唱歌曲对原歌词的保留
一方面由于主题句已经被大家广泛熟知;有了流行的基础,另一方面,往往 鉴于翻译后的中文没有原歌词的歌曲效果好,所以,翻唱歌曲常常会保留主题句
不翻译。
(48)I
believe你还在那里等待,爱的路总是充满了祝福。I believe,你还在把
(《I
爱深埋,我在这里为你整夜在徘徊。
(49)See me ny,I’m pr01m me I
caIl
believe》孙楠词)
to ny up
11i曲,不能一直依赖别人给我拥戴。believe
ny,I锄singing
intIle
sky,就算风雨覆盖我也不怕重来。 (《挥着翅膀的女孩》陈光荣词)
(50)you’re oIlly
lonely,那你说我该怎么办,you’re
0111y lonely.
(《011ly
lonely》于光中词)
以上歌曲都翻唱自国外的流行歌曲,在原曲基础上,重新填词,由于这些歌
曲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因此填词时保留了其主题句。 4.陌生化,新鲜感 在歌词中使用英语以外的语言,往往可以起到陌生化、新鲜感的作用。
27
韩红在歌曲《家乡》中写道“蓝蓝的天上云朵朵,美丽的河水泛清波。雄鹰 在这里展翅飞过,留下那段动人的歌。Hong
ni
ma ma
ni
ma
ni
bei mei
hong,ong
ma
ni
bei mei
hong。’’歌词中加入了藏语,类似祈祷的语言,给人一种神秘
感,也应和了歌词中“菩萨保佑"的神秘意味。同类的作品还有《青藏高原》、 《翻身农奴把歌唱》中的“呀啦索’’, 《北京的金山上》中的“巴扎嘿’’,都是
直接采取了藏语中的语气词,没有加翻译,并不影响理解和传唱,反而增添了新 鲜感,也让大家对藏文化有了些许了解。 在翁炳荣作词的《爱的奉献》里“爱是10ve,爱是amor,爱是rarc,爱是爱 心,爱是love,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人们对英文单 词“love’’很熟悉,意大利语锄or,和泰语rarc,相对陌生,一方面既是对“爱’’ 这个词的不同语言的重复,也是增加了大家对“爱"的理解,更对应了歌词“爱 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5.英文Rap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与相互影响,以及一批海归音乐人 的出现,受歌曲曲式的需要,歌词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越发多元化,他们模仿西方 的歌曲编写、演唱形式,在歌词中加入成段的英文Rap,大多数由歌者自己加入, 多来自情绪的有感而发,这既是一种对流行趋势的追捧,或对听众情绪的鼓动, 也是对歌曲节奏的加强,歌词内容的补充。 (51)Ⅱl乏Iybe
bm still I’m it.s mytll I’m seehng,you say,maybe it's
a谢ld
dra90n
chase觚)nⅣay,
goIm listen to my hean锄d ny,pack up all my load,s0 long,goodbye.
(《绿光》孙燕姿词)
这段rap的意思,完全契合歌词中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
(52)yo people come
people come
on on
come on,yo
a
cuz
it’s
a
glo巧day, it’s
our
our
glo巧day,yo
Come
on,yo cuz it.s
gloDr day,it.s
gloD,day.
(《街头诗人》潘玮柏词) 潘玮柏自己说,写RAP的人其实都叫街头诗人,饶舌是有节奏的诗,有层次的 词,他在《街头诗人》中自己写了这几句rap,是歌者对听众情绪的一种鼓动。
28
(53)T啪me music
up,becauSe I been waiting
s0
long,for
a
chaIlce to
d肌ce,t0
a
ElVa song,She’s back,biIll(y bu bu back,tllm the muSic up,because I been waiting,
so
long,for
a
challce to daIlce,t0
a
ElVa song,she’s back,biIll(y bu bu back.
(《ElVaisback》萧亚轩.词) 萧亚轩在这首阔别歌坛3年后的回归歌曲中,歌词没有任何对“E1va is
back”
这一主题的描述,但在这段rap中,却讲出这层人人皆知的背景故事,对主题有
解释的作用。
(五)赘词、衬字的使用 歌词创作与诗词有着相同之处,有时为了词意更加完美和完整,在定字之外 增加一两个字,增加的字就称为赘词或衬字,他们表面无意义,多起协调音节作 用。歌词中的赘词、衬字主要有语气词、拟声词和一些符号性语言。语气词是表 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但在歌词中,语气词 的位置更加灵活,含义也更加丰富。拟声词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一种诃汇。符号 化语言包括乐曲唱名,没有意义的口头语等等。这些词语在歌词中往往没有实体 意义,却能对句意起到衬托、连接,补充、缓和节奏,改变语气和情绪等作用, 因此在歌词中经常使用。 (54)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
(55)小小的一片云呀慢慢地走过来,请你们歇歇脚呀暂时停下来,山上 的山花儿开呀我才到山上来。 (《踏浪》庄奴词)
(56)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嘿呀依儿 呀唉嘿唉嘿依儿呀。 (57)倒数开始di
da
(《好汉歌》易茗词)
di,打翻相思di
da di。
(
《Di Da
Di》姚谦词)
do do
re
(58)我那颗爱唱歌的心灵,就也只好两手一摊坐在路边休息。do 像风筝呼啸而去,do
的追寻。
do d0 mi sol
mi s01
si没有人认真在听那被遗忘的旋律,却是我宿命 (《把耳朵叫醒》黄征词)
(59)故事的小黄花,从出生那年就飘着。童年的荡秋千,随记忆一直晃到现 在。mi
Sou
sou)【i dou xi la,sou la xi Xi xi)【i la)【i la
sou。吹着前奏望着天空,我想 (((晴天》周杰伦词) (《双节棍》方文山)
起花瓣试着掉落,为你翘课的那一天。 (60)快使用双节棍,哼哼哈兮。
例(54)最后的一个“进”字,显然是超出了字面以外的赘词,但其拟声达 意的自然,与主题的贴切,令人忘记了这个词实际上不讲究也不拘泥于语义,只 是作为节奏的过度。例(55)(56)“呀"和“哇"的使用有奠定语气的意味。
例(57)“di
da
di”是对时钟走动声音的描摹。音乐唱名“do
re
mi fa s01
la
si’’代表不同的音高,作为一种符号语言不仅体现音乐的基调和歌曲的主题,当 文字语言表达不尽的时候,言之不能言,歌之不能歌,以演唱呈现音乐背景。例 (60)周杰伦的“哼哼哈兮”,这四个字既有少年作为习武之人的炫耀,又有一 种夸大的自嘲,无意义的“哼哼哈兮"的一再反复,表达了那种主体自觉地游戏 姿态,是任何语词都不能说清的,加之周杰伦的个人形象,“哼哼哈兮’’也因此 变成了一个特有的符号。
第三章流行歌曲歌词的语法特点
流行歌曲歌词源于新诗,因此在语言形式和语法特点上受到新诗的影响,主 张随意性、自由化、。散文化、自由化等。现代汉语语法讲究词句组合能力,作为孤 立语的汉语缺少词形变化,所以更多地依靠词序和虚词来确定结构关系,在歌词中 常常出现打破常规语法限制的用法,使语言具有表达上的模糊性、陌生感和新鲜
感,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倒装
“汉语的语法结构的语序是较为稳定的,这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句子成分 的语序规律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主语之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语之前, 偏正复句的语序规律一般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但是,为了收到积极地修辞 效果,这个常规的语序规律也可以变动,这叫倒语,这种句式叫做倒装句。’’①倒 装不仅能使一个长句改变为字数不等的几个短句,在句子的结构上比一个长句要 自由、舒展,节奏上也有跌宕起伏的变化。同时,在表意上将需强调的内容置于 变动部分,使句子的抒情意味增强,增添文章韵味,感情表达得深沉、浓烈,引 人入胜。在歌词中,颠倒语序不仅出现在句子形式的改变上,还出现在个别词汇
上,主要用来调和音节。
(61)叫我怎么能不难过,你劝我灭了心中的火。 (《爱要怎么说出口》李宗盛词) (62)渴望着血脉相通,无限个千万弟兄。 (《龙拳》方文山词)
(63)在没有恨也没有了痛,但愿人间处处都有爱的影踪。 (《真心英雄》李宗盛词) (64)长路慢慢磕磕碰碰拌拌,果汁分你一半爱相互扶搀。 (《果汁分你一半》张伟词)
o骆小锁: 《现代修辞学》,云南人民出版设,2000年版,第73页。
31
(65)早知道是这样,像梦一场,我才不会把爱都放在同一个地方。 (《梦一场》许常德词) 正常的语序应为“你劝我灭了心中的火,叫我怎么能不难过。’’“无限个千 万弟兄,渴望着血脉相通。"在《真心英雄》、《果汁分你一半》、
《梦一场》
中是语素和词的倒装,分别为“踪影"、“搀扶’’,“一场梦’’,都有配合押韵
的作用。
二、省略 一、目HⅡ
省略是指为了表达的简捷,省去话中的个别字词,有的是不说即可明白, 有的是扼要概括。在歌词中,通常只要不影响表达,很多不重要的句子成分
都可以省去,如助词、副词、量词、连词等,甚至是一些词语的部分语素为
了节奏或押韵也可以省去,但前提都是不影响表达,否则就会引起语义的改
变。
(66)你明亮(的)眼睛牵引着我,当我守在梦乡眺望未来。
(《红旗飘飘》乔方词)
(67)真情像草原(一样)广阔,层层风雨不能阻隔,总有日出云开(的)时 候,万丈阳光照耀你。 (《一剪梅》娃娃词)
(68)别装作仍然(很)温柔,别装作一切(都很)平静。 (古倩敏《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 (69)你快回来,我一(个)人承受不来。 (70)你是那么咄咄(逼人),你是那么乖乖。
(《你快回来》刘沁词)
(《千古一爱》张藜词)
(71)虽然迎着风,虽然下着雨,我在风雨之中(思)念着你。 (《大约在冬季》齐秦词)
以上例子中括号内为省略的句子成分,可以看出省去这些成分,并不影响表
达,还有利于节奏的紧凑和音韵的和谐。但在下面的例子中,过度的省略就会导
致成分残缺,语义模糊。
32
(72)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铺着榉木板的屋 内还弥漫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的味道) (《上海一九四三》方文山词)
(73)云在风里伤透了心,不知又将(被)吹向哪里。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李安修词) (74)我送你离开(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千里之外》方文山词)
“弥漫”对“豆瓣酱”来说,只能是味道,而“云"只能是被风吹走,因此, 这里的省略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语意。《千里之外》这句词如果按通常方式理解是 说不通的,一方面“离开’’的宾语一般是某地,而“千里之外”则是一个范围,搭 配不当,另一方面,按照句义理解,“千里之外”也不能做“离开’’的宾语,所以 传统的表达应该是“我送你离开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打破语法搭配规则
词语的组合和搭配一般是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由于表达的需 要,往往使词语之间的组合和搭配超越常规。歌词具有时代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常常出现新奇性的词语和说法,而歌词也会因此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并得以
迅速广泛流传。体现在打破语法搭配规则上,对常规表达的反叛能使语言素材焕 发奇异的色彩,变异语言往往能触动听众的情感,同时也能使说话人感到有韵味。 (75)天黑得像不会再天亮了,明不明天,也无所谓了。 (《寂寞在唱歌》施人诚词) (76)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 (77)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 (78)两只恋人手牵手,谁也不用再跑给谁去追。 (79)荣耀的背后刻着一道孤独。 (80)被雨淋湿的唐装,那股叹息很东方。 (81)等到放晴的那天,也许我会比较好一点。 (《青藏高原》张千一词) (《狼》齐秦词) (《两只恋人》徐世珍词) (《以父之名》方文山词) (《双刀》方文山词) (《晴天》周杰伦词)
听到“明不明天"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因为一般情况下“不”字只能与形容词 或动词连用,而这里与名词“明天”连用,且第一个“明天”还用了省略形式“明’’。 使用这种陌生化的语言也表达出一种寂寞、绝望的情绪。“座座”只能修饰“山’’, 不能修饰“山川’’,“一座座山川”将青藏高原有山有河流的状态表达出来,言 简意赅。“匹”一般也不用来修饰“狼”,“恋人"就更不能用“只’’来论,但 这些量词的使用,也都有其独到之处,自从齐秦唱响《狼》之后,“一匹狼’’似 乎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表述,比如方文山在《刀马旦+》中就写道“一匹苍狼一身风 霜,走过丝路回家乡。’’在歌中,狼成为和马、骆驼一样的大型动物,表达对狼 的敬意而不是敌意。例(78)《两只恋人》的用法主要是因为歌词中运用了儿歌 《两只老虎》的曲调,因此移就为“两只恋人"。例(79)“一道”本是用来形 容伤疤等条状物,在这里与“孤独’’搭配,使伤疤的意象与孤独的感情联系起来,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例(80)“很东方”这种“很+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逐 步为人们接受和广泛使用,流行歌词作者同样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如李心洁的《心 情很咖啡》,邝美云的《很女人的女人》,徐若碹更是唱出了《我很blue》,从 而让歌词语言活灵活现,充满时代气息。例(81)“比较"和“一点",两个程度 不同的副词同时使用是明显的语病,正确的表述应为“比较好’’或“好一点’’。但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口语中我们也常会说“比较好一点",以表示一种不确定的 状态。作者在这里也有同样的意味,加上前面的“也许’’,恰好符合歌词中失恋后
摇摆不定的心情。
可以看出,这些借助语法手段实现的超常搭配,创造性地偏离习以为常的东西, 打破了理性思维所造成的感官障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语言给人一种反 常规感,同时也造成审美的多重意义,体现了歌词的新鲜与活力。
第四章流行歌曲歌词的修辞特点
一、修辞格的使用
修辞格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 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方法、功能,符合~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流 行歌曲歌词,是修辞格运用得最广泛、最活跃的领域,几乎找不到没有使用修 辞格的歌词,而且通常是几个修辞格集中使用,以达到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 丰富情感的目的。流行歌词中最常见的辞格有: (一)比喻、比拟 比喻指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事物来描写它,以 使被描写的对象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的目的在 于创造比喻意象来描绘发话主体对事物的情感认识。”①比拟是直接将乙事物 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上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化物为人, 或化人为物。比拟对客体的描写,更多的是饱含着主体情感的心理变化。流行 歌曲歌词中比喻和比拟在利用事物之问的相关性与相似性的前提下,还需要 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发挥主体的想象力,发现事物问的联系美。
1.突出联系之美
流行歌曲歌词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大众的社会文化心理都发生了 变化,动态化和陌生化成为歌词修辞的两大特点,很多比喻、比拟都由静态变为 动态,并且本体与喻体(拟体)的距离都越来越远,加强了事物直接的联系,使 形象更加生动、丰满,因此,无论是创作还是鉴赏,都需要理解歌词中比喻、比 拟所带来的联系美。 (82)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龙卷风》徐若碹词)
嗡小所:
《语言美学论稿》,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9页。
35
(8 3)我们的爱情,像你路过的风景,一直在进行,脚步却从来不会为我
而停。
(《一直很安静》方文山词)
(84)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我要永远把你放在我的油锅里。 (《水煮鱼》王蓉词) (85)爱如雨水连绵不绝,思念如落叶般厚厚一叠。 (86)你的爱飞很远,像候鸟季节变迁。 (《七里香》方文山词) (《候鸟》方文山词)
(87)打开心灵剥去春的羞涩,舞步飞旋踏破冬的沉默,融融的暖意带来深情 的问候,绵绵细雨沐浴那昨天激动的时刻。 (《相约九八》靳树增词)
(88)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 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东风破》方文山词)
(89)阳光优雅地漫步旅店的草坪,人鱼在石刻墙壁弹奏着竖琴. (《马德里不思议》黄俊郎词) 对爱情的比喻,最传统的喻体是花、玫瑰,但现在歌词中关于爱情的比喻是 越来越新鲜。在以上例子中,分别表现了爱情到来的迅速,爱情中安静与平 淡如同“路过的风景”,强烈得如同“水煮鱼般,要麻辣得很真切",缠绵得 “如雨水连绵不绝",以及爱情离开的“变迁"。 “春的羞涩"、“冬的沉默”为“相约”作出铺垫、埋下伏笔;“离愁"、 “烛火"突出了独行的孤独与烛火的温柔,带点曲终人散的凄清冷落,令人无限 感慨;“阳光”的优雅和墙壁上“人鱼”弹琴,愉快的心情跃然而出,也凸显了 时代的美好。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比喻和比拟都要做到形象、真 切,更要做到新颖别致,让人过目不忘。 2.与其他修辞格一起使用 在歌词中,比喻、比拟很少单独使用,常与其他修辞格一起,以增强
修辞效果。
与夸张合用,放大本体与喻体(拟体)的相似点,增强想象的空间。 (90)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漫延。
36
(《爱在西元前》方文山词)
(91)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热情的沙漠》李心洁词) 与通感合用,使得抽象的事物更容易被理解和感受。 (92)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青花瓷》方文山词) (93)那温暖的阳光像刚摘得鲜艳草莓,你说你舍不得吃掉这一种感觉。 (《晴天》周杰伦词) 与排比合用,构成一系列的比喻、比拟句,不但表意更加明确,感情也更强
烈。
(94)是你给我爱,爱向我走来,爱是甘甜的露,爱是美的情怀,爱是友谊的 珍珠,爱是青春的光彩,爱是太阳的祝福,爱是月亮的期待。 (《是你给我爱》张藜词) (95)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 小疙瘩呀;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 苦辣。 (《苦乐年华》张藜词) 与对偶合用,用对仗的形式构成比喻、比拟的辞格,使得歌词更像是古典诗 词,增加韵味。 (96)胆似铁打,骨如精钢。 (97)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 (二)排比、层递 排比、层递在章句中起着推进语意表达、推动情感发展的作用。
1.排比
(Ⅸ男儿当自强》黄霈词) (Ⅸ千里之外》方文山词)
“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用了结构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的,名叫排比。’’①排比 通常表达相关的意义,说明复杂的事理, 抽象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 果,与对偶相比较,创作更加自由灵活, 读起来朗朗上口,情感流畅,有一股强
大的力量。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页。
37
(9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 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唱脸谱》阎肃词)
(99)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白 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
’
(《奉献》杨立德词)
(100)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青花瓷》方文山词) 以上三首歌词分别强调了“脸谱”、“奉献"、“惹"的主题,通过排比的 方式,构成感知上的联系与连贯性,增强了感染力,突出了节奏与律动,起到了
很好的效果。 2.层递
“层递是将语言排成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小到大,从轻到重,层层递进 的顺序的一种辞格。"∞层递可以有条不紊地描写事物,精辟入里地说明事理,淋 漓酣畅地抒发感情,可以使语言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接,一步紧一步,步步推进, 显得井然有序,鲜明流畅,形成语言的层次美。 (101)还介意我的眼泪,还介意我的憔悴,还骗我一切不愉快的只是个误会。 (《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古倩敏词) (102)忘不了你的人是我是我,看不够你的人是我,体贴你的人是我,关心你 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 (三)夸张、反复 夸张、反复分别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目的都是强化语意印象。
1.夸张
(《牵挂你的人是我》杨湘粤词)
“说话上张皇夸大过于客观的事实处,名叫夸张辞。"②夸张可以更加鲜明、 突出得表现事物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D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口.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页。 圆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104页。
(103)我会创造奇迹,天地已融化在我心里。
(《天地在我心》刘欢词)
(104)一二三四像首歌,绿色军营教会我,唱得山摇地也动,唱得花开水欢乐。 (《一二三四歌》石顺义)
2.反复
“用同一的语句,一再表现强烈的情思的,名叫反复辞。"①反复可以起到加 强语气,突出重点,充分抒情的作用,用于抒情写景,感染力强。在歌词中,反 复一般分为词的反复,用来强调,增强气势和感情及短语或句子的反复,用来重 复歌曲的主题,突出记忆点。 (105)融融的暖意带着深情的问候,绵绵细雨沐浴那昨天昨天昨天激动地时 刻,你用温暖的目光迎接我,迎接我从昨天带来的欢乐欢乐。悄悄无语聆听那轻 柔的呼吸,那么快让我们拥抱拥抱拥抱彼此的梦想。 (《相约一九九八》靳树增词) 歌词中“昨天"指一九九七年,这一年令国人最大的喜悦就是香港的回归, 由此引出昨天的“欢乐”,再到“拥抱”明天的梦想,这一系列的反复,是对情
感发展的加强。
(106)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爱我中华,中 华雄姿英发。爱我中华,五十六族兄弟姐妹,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 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乔羽词)
一首歌曲从前奏到结束通常是三到四分钟,歌词要在几分钟的时间内把思想 和情感通过音乐形式呈现给大家,就一定要有明朗而集中的主题,这样才会有好 的审美效果。比如《爱我中华》这首歌词中,“爱我中华”在句中反复出现达到 几十次。通常,一首歌的歌名就是其主题,也通常被作为这首歌的记忆点或流行 句,最常用的就是在歌中反复出现,既是深化主题,也是为了加深听众的印象, 便于流传。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l页。
39
(四)引用
“文中夹插先前的成语或故事的部分,名叫引用辞。’’④引用辞分为明引法, 暗用法,歌词中的引用,来源广泛,既可以是古典文学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名言 警句,又或者是经典唱段,无论何种来源、何种形式,目的都是利用听众的熟悉
感,引人入胜,增强说服力、启发性。
对诗词的引用,如任贤齐作词的《花好月圆》引用李白《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琼瑶作词的《当》 引用汉乐府民歌中的《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方文山作词的《东风破》直接引用曲牌名“东风破"入歌词为“谁 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歌词中“水向东流, 时间怎么偷’’,引用了李后主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的神韵。 对典故的引用,如胡彦斌作词的《蝴蝶》,伊能静作词的《化蝶》,方文山 作词的《发如雪》中都用了梁祝“化蝶"的典故,其他典故如楚霸王项羽、曹操
争霸天下等也常出现在歌词中。
对戏剧的引用,由陶酤演唱,李焯雄作词的歌曲《苏三说》中直接引用京剧
《苏三起解》中的唱段,
“苏三离了洪桐县,挂了个牌子在那大街前,未曾开言
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用苏三起解的故事与歌词一起表达了对爱情的 感慨。同类型的引用还有引用京剧《霸王别姬》的歌曲《霸王别姬》、 雄》,引用昆曲《牡丹亭》的歌曲《在梅边》等等。 对经典歌曲的引用,邓丽君演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作为华语流行歌曲的 巅峰之作,也常被引用,如杨坤作词演唱的《月亮可以代表我的心》,陶拮作词 演唱的《月亮代表谁的心》,除了对原歌词的改变,也表现了歌者不同的情感。 同类作品还有在1951年创作的湖南民歌《浏阳河》,宋祖英用现代民歌的唱法改
《盖世英
①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40
编为《又唱浏阳河》,2008年周笔畅用现代R&B曲风演唱《浏阳河2008》,令人 耳目一新,不同年代的歌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了歌曲特有的内涵。
二、广泛使用意象,追求意境美
意象的产生,源于古代的言意之辩。 《周易》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圣人立象以尽意。’’是最早意象来源的解释,所谓“意"是指一切思想、情感等 心理构成,所谓“象”是指客观、具体的事物,将两者结合,所形成的文字就构 成了诗词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 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的选择与组合,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创造 意境,按照袁行霈先生的说法“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 升华。’’①意境与意象都是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结合的产物,在诗词中都可以 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形象,使表意更加鲜明生动,产生共鸣,可以烘托气氛,增添 情感气势和色彩,也可以传达一些“言外之意’’或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情感。但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歌词重视意象的 选取,正所谓“诗贵意境,词重意象。"㈤当代流行歌曲中有不少作品立意高远、 新颖,创造了独特的审美意境。 (一)歌词意象的选择 1.直接使用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 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一些景物携带上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它们出现在 文学作品中形成了特定的意象,成了汉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当一个意象在作品 中首创成功后,常常被后人反复使用,其形式与情思的特定关系也逐渐被约定俗 成,具有固定的文化内涵,比如柳树、长亭作为送别类意象,流水、秋雨作为 愁苦类意象,红豆、芙蓉作为爱情类意象等。
。袁行霈: @许自强: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7页。 《歌词创作美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34页。
41
在古诗词中“月亮”常常表示离愁别绪,思乡之情,对月思亲。李白《静 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 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张九 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捱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歌
词中也常常使用这一意象,并将思乡延展为思念家人、爱人。
(107)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十五的月亮》石祥词) (108)人隔千里路悠悠,未曾遥问心已愁,请明月代问候,思念的人儿泪常流。 (《明月千里寄相思》金流词)
又如红豆, 《本草纲目》称其为“相思子"所以红豆又名相思豆,既指
男女爱情的信物,又指爱人、朋友之间的思念之情。王维诗《相思》“红豆 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 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红豆曲》“滴不尽相思 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来描述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歌词中
经常使用红豆这一意向,表达相思之情。
(109)还没有你把红豆,熬成缠绵的伤口,然后一起分享,会更明白相思的哀
愁。 (《红豆》林夕词)
(110)我有一颗红豆,带着相思几斗,愿付晚风吹去,吹给一人心头。
(《一颗红豆》琼瑶词) 在歌词中直接使用中国的传统意象,可以说是最捷径的手段,这些典型意象
的运用,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审美心理,不仅能很好地传情达意,人们也乐
于接受。“中国风"歌曲的歌词,正是得益于这些古典意象的点缀和渲染,往往
可以很自然地就使此类歌曲无形中散发着古典诗歌的宁静淡远和优雅韵致。
2.独创意向,新而不怪
歌词中常用的意向,大部分都有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意义,比如流水,多传
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歌曲《春水流》、 《新鸳鸯蝴蝶梦》均
采用了这一意象,橄榄常象征和平、和谐与美好的生活,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
42
《橄榄树》取此意象。除了这些广受大众认知的意象外,作者也会利用个人安排、 构建意向,并使受众理解它的抽象含义。但歌词尽可能选择新颖但不怪异的意象, 既要激发听众的同感,又不能引起心理的抵触情绪。 如齐秦创作并演唱的《狼》描写了自己如同狼追逐草原一样对理想的坚持。歌 曲《蜗牛与黄鹂鸟》以及《蜗牛》都是用了“蜗牛"这一意象,通过蜗牛踏实、 勤奋、坚持的形象表达小小的自己也可以有大大的梦想,并且应为之奋斗。在《三 年二班》一歌中,“这第一名到底要多强,到底还要过多少关,可不可以不要这 个奖,我当我自己的裁判。’’方文山通过国球“乒乓’’这一独特意象,表达的是 渴望被肯定、实现自我价值的少年情怀,可谓新颖别致。林秋离所创作的《哭砂》 歌曲中的“砂",是作者自创的意象,反复吟唱出“哭将要失去的爱情”这一主
题。
(二)构建意境 在流行歌曲歌词创作中,营造意境来表情达意可以使得歌词含蓄优美,很好 地传达了歌词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开篇语,“词以境界 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尤其是现代歌词经常使用传统诗词的意 象,对民族文化起到了良好的继承与发展。当MTV出现后,歌词创作者越加重视构 建歌曲的意境美、画面感,凸显歌曲作为听觉、视觉双重艺术形式。 1.意象的组合 这是歌词意境最常见的构建方式,把若干相关的意象按照主题组合起来,创 造出一个统一完整的意境。 (111)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你我。你我摇着 船,唱着那古老的歌谣,歌声随风飘扬,飘到我的脸上,脸上淌着泪,像那条弯 弯的河水,弯弯的河水流呀,流进我的心上。 (《弯弯的月亮》李海鹰词)
.词中使用月亮、.小桥、河水、小船等意象,构成统一的画面,形成记忆中的
家乡,并且随着歌谣,意象由远及近,从记忆到现在,形成对比,使人跟随歌曲 似乎看到了那个静怡的村庄,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 (112)依稀可见几个字岁岁平安,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夕阳斜斜映在斑 驳的砖墙,在我没回去过的老家米缸,爷爷用楷书写一个满。
(((上海一九四三》方文山词)
通过春联、雕花门窗、米缸勾画出想象中的家乡,看似写景,实则写情,隐 含着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也把听众带到了一九四三年的老上海。
2.重构、仿写诗词与典故
我国传统典故脍炙人口、耐人寻味,古典诗词最重意境,流传下来的都是其 中佳作,饱含着传统的民族审美意识和文化内涵,因此,不少歌词,直接或间接 使用诗词或典故,沿用其意境,使得歌词的表达更加含蓄凝练,从而丰富了歌词
的意蕴。
(儿3)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 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涛声依旧》陈小奇词)
这首词是从张继的《枫桥夜泊》而来,虽然对原诗改动颇多,但沿用了诗中 原有的意象,情思跌宕,文辞曲折含蓄,表现了一种朦胧的的情感,而且原诗广
为流传,人人皆知,所以歌词让人感到亲切、熟悉,表达了古典意象与现代意识 交融所产生的新的情思,演绎了现代人情感的转变。
(114)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 下谁是英雄。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爱你那一种,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霸王别姬》陈涛词)
歌词选用了项羽、虞姬的爱情故事和乌江自刎的典故,不仅是对故事的再现, 也是对项羽当年不渡乌江自刎而死的选择深表赞同,认为他是英雄。当代流行歌
曲对这个典故的使用除了陈涛作词的《霸王别姬》,还有顾嘉辉作词的同名歌曲, 都阐释并发展了这段悲凄的古典历史故事。
(115)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
远方化成一缕得谁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 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 (《菊花台》方丈山词)
歌词模仿唐宋词典雅、含蓄的表述方式,配上幽婉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唱,使 流行歌曲的欣赏水平大大提升。歌词使人们感受到古典诗词中的清幽、典雅、婉 转、含蓄,意境优美,意蕴悠长,显示作者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歌词将你我的 故事融入在一个精美而又浑然的意境中,随着“菊花残"、“笑容泛黄”、“我 的心事”感受到故事的发展,以花写人,连贯自然,从而增添了回味无穷的空间 和意味悠长的韵味。
结
语
流行歌曲歌词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前大众的文化生活中,流 行歌曲的艺术性越来越显示出它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随着歌曲试听渠道越来越 广泛,试听者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对于歌词文学价值、理论体系的研究,进而 对歌词创作的规范,对歌词社会化现象的分析,对歌词欣赏的积极引导不得不说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社会双重意义。 流行歌曲歌词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与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一样, 有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审美角度和结构形态,它与音乐相结合,构成了听觉与视 觉的双重表现。它与诗歌同源,却越来越表现出自己的文体特征,它有着比任何 文学形式都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有着最有活力的创作观念和思维方式,有着最 年轻而庞大的创作队伍,它利用音乐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使文字有了活动的生命。 同时,歌词期待并需要有自己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支持,期待着更好更高的发展。 笔者从语言学的角度,以广受大众喜爱的上千首歌曲为文本依据,对改革开 放三十年流行歌曲歌词的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总结, 揭示出优秀歌词作品的共同规律,追求歌词新颖、独到的审美价值,从而对歌词
创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与规范作用,对大众理解与鉴赏歌词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在研究中,笔者立足于歌词与诗歌同源,梳理了流行歌曲发展的脉络,理清研究 背景,坚持情感表达与时代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文学与音乐相结合,语 言与文化相结合,双向地理解其间的关系。同时将流行歌曲歌词视为相对独立的 文学形式,作为语言学研究的新问题、新领域,总结其自身特点,研究其在语言、 思想表达、形式等方面的表现力与影响力,这既是本文的突破点,也是创新之处。 流行歌曲类型繁多,歌词产生的渠道多样,以及不同时代听众的年龄也存在 差异,但考虑到文本的相对稳定性,本文均以《同一首歌》收录出版的歌曲以及 百度MP3新歌100以及歌曲500的排行榜为文本进行分析,该范围之外的特例,不在 研究范围之内。流行歌曲歌词时间不长,发展却异常迅速,同时由于其自身性质, 歌词的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如美学、传媒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都对歌词 语言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以语言学为切入点,并没有对其他 学科加以深入分析,期望能将其作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论著
(1】 (2】 (3】 (4) 【5) (6) (7】 (8】 (9)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黎运汉《汉语风格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马惠玲《言意关系的修辞学阐释》,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骆小所《艺术语言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骆小所《歌词美学论稿》,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骆小所《艺术语言再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郑远汉《现代汉辞知识》,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lO)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2003年版 (12)李荣启《文学语言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钱冠连《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4)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1995年版
(15)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16)陈植愕《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7)刘钦明《歌词艺术笔谈》,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18)乔羽《中国词海论丛》,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19)乔羽《乔羽文集文章卷》,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0).千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 (21】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晨枫《中国当代歌词史》,漓江出版社.2002版 (23)庄捃华《音乐文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24)苗菁《中国现代歌词流变概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陈爆斓《中国现代歌词流变论》,中国文献资料出版社,2001年版 (26)刘以光《中国歌词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7)陆正兰《歌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7
(28)王彬《当代流行歌曲的修辞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2007年版 (29)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0)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刘自雄、闫玉刚《大众文化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32)付林《中国流行音乐20年一2l世纪音乐人手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33)方文山《青花瓷一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34)邵奇青 《中国音乐人手记》,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35)赤潮《流火:1979—2005最有价值乐评》,2006年版 【36】孟欣主编《同一首歌:20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精品》,现代出版社,2004年版 【37】孟欣主编《同一首歌:观众最喜爱的经典歌曲100首》,现代出版社,2006年版
【38)孟欣主编《八十年代的经典歌典——同一首歌》,现代出版社,2005年版 (39)孟欣主编《九十年代的经典歌典——同一首歌》,现代出版社,2005年版
(40)孟欣主编《同一首歌:20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精品》,现代出版社,2005年版 (41).孟欣主编《1978—2008歌唱祖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现代出版社,2008年版
论文
【1)
刘大为《诗歌语言的语体学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
2期
(2) (3) [4) (5) (6) (7) (8】 (9)
冯广义《词语超常搭配的多方位考察》,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冯广义《超常搭配与修辞格》,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连晓故《歌的语言情的语言一一析流行歌曲的语言风格》,修辞学习,1991年第5期
许建章、王耀辉《现代歌词的语体特征》,临沂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 许建章,王耀辉《现代歌词的语言特征》,修辞学习,1993年第2期 郑荣馨《论繁丰语言风格》,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耿文婷 《论新时期流行歌曲的文化属性》,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999年第2期
姚霁珊《谈谈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特色》,楚雄师专学报,
【10)贺又宁《评析某些流行歌词》,修辞学习,2001年第3期 (11)金林《古典诗词在我国流行歌曲中的意境交互》,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2)李皖《从解放到迷茫一中国流行歌曲20年》,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2期 (13】金兆均《颠覆还是捧场》,读书,2002年第2期 (14)吴思敬《歌词与现代诗的审美差异》,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5)李群英《奏中虽有前朝曲,却是新翻杨柳枝一试谈现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
创新》,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l期 (16)王焕玲,刘伟萍《通俗歌曲歌词的修辞艺术》,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 期 (17)徐凯、叶娇《流行歌词的语言陌生化》,修辞学习,2004年第2期 【18)马树春《中国流行歌曲文学研究论》,学术论坛,2004年第2期 (19)马树春《流行歌词的比喻特色及其文化透视》,广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0)马树春《流行歌词辞格的含蓄美及其文化解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1)陈煜斓《终结与启始一80年代歌词创作的历史审视》,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6 期 (22)吴艳王丽芳《试析周杰伦专辑中歌词的语用现象》,宁波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3)顾笑喻《试析流行歌曲的精神内涵》,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4)邓国栋《现代歌词语体定位之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5第9期 (25)张丽《论歌词中的语码转换》,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第l期 (26)宋秋敏《试论当代流行歌词向唐宋词的诗意回归》,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4期 【27)张鹭《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风格表现》,语文学刊,2006年第7期 (28)吴玲丽《从陌生化角度谈流行歌词对常规修辞的超越》,2007年第4期
(29)王小敏《给流行一个理由——略论流行歌曲中修辞元素的发挥》,青海社会科学,2008
年第3期 (30)冯莉《流行与变迁: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音乐的背后》,法制与经济,2008年第11期 (31)王志辉《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现象初探》,黄河之声,2008年第2l期
(32)于福莲《篇章的衔接——从衔接理论谈流行歌曲歌词的结构衔接》,青年文学家,2009
年第1期 (33)张金石《论歌词中的委婉语》,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5期
(34)池文汇《“语病”中的莠感——浅析方文山歌词创作的特殊手法》,语言应用研究,
2009年第9期
后
记
本文是申请河南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在此,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马惠玲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从最初研究方向的确定, 提纲的拟定,材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运用,论文整体结构的安排都做了精心细 致的指导,那种细致入微的态度和孜孜以求的治学风格使我受益匪浅。马老师不 仅在学业上给了我很多帮助,更重要的是教给了我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治学 态度,以及自信的人生态度,这些都将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在三年的硕士学习过程中,在学业上使我受益匪浅的还有视野开阔、观点新 颖的张宝胜教授,学识渊博、幽默风趣的许卫东教授,博学多闻、治学严谨的陈 庆汉教授,博古通今、和蔼可亲的辛永芬教授以及文学院的其他老师,他们对我 的专业指导将使我终生受益,感谢他们的教导之情。 同时还要感谢崔亚末、屈延平、李新凯等同专业的同学,三年来,在学习上 给予的帮助,感谢我的大学同学司冬春帮助我收集、复印所需资料,使我顺利地 完成论文。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主动分担了我本该承担的家庭责任,时时鼓励我、 督促我。正是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的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才得以顺利完成。 这篇论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借鉴了有关专家和学者的观点,在此一并表示感 谢!最后,感谢百忙之中抽空来指导和参加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虽然论文已经 完成,但是由于自己的才学疏浅,难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敬请各位专家 学者不吝指正!
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歌曲的语言学研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苏芳芳 河南大学
本文链接: 授权使用:大连大学图书馆(dldx),授权号:412dfded-8427-46c7-b63a-9e350129c873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1日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歌曲的语言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1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21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