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和豫剧的音乐比较
本文关键词:河北梆子和豫剧的音乐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河北梆子与豫剧同属于大梆子系统下的两个分支。在历史渊源及音乐结构特征等方面,两个剧种都已有专门的论著。本文是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田野调查,深入挖掘促成两剧种风格差异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大梆子系统传入河北、河南两地后,会形成这样不同风格的两个梆子剧种。 全文共五章。第一章对两剧种的历史渊源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得出两剧种产生的年代是相近的,均产生于1821年以后的道光年间。而且,它们应是山陕梆子流传到两地后与当地语言、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第二章到第四章从音乐本体的角度,对两剧种做了比较分析。通过对两剧种唱腔旋律的结构、唱词、唱法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河北梆子骨干音强调宫、商、徵三个音的骨架作用,,旋律伴有很多七度左右的大跳。豫剧骨干音强调宫、角间的稳定关系,旋律音调以级进为主,呈波浪式前进。从板式上看,两剧种之间,除了【慢板】的共性较多外,其他板式的差异都较大。第五章笔者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角度对两剧种进行比较分析,先由共性看大梆子系统的唱腔特征,后从音乐、文化等差异上反证两剧种形成的原因。 全文主要运用了田野调查法、音乐本体研究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河北梆子 豫剧 唱腔 板式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J617
【目录】:
- 前言6-8
- 第一章 历史渊源8-13
- 第一节 河北梆子的历史渊源9-10
- 第二节 豫剧的历史渊源10-13
- 第二章 唱腔的旋律结构、唱词、唱法比较13-34
- 第一节 唱腔的旋律结构规律13-26
- 一、 河北梆子唱腔的旋律结构规律13-18
- 二、 豫剧唱腔的旋律结构规律18-26
- 第二节 唱腔的唱词结构规律26-33
- 一、 语言特点26-27
- 二、 句格27-33
- 第三节 独特的唱法33-34
- 一、 河北梆子的独特唱法33
- 二、 豫剧的独特唱法33-34
- 第三章 板式的比较分析34-59
- 第一节 【慢板】的比较34-44
- 一、 河北梆子【慢板】的特点34-39
- 二、 豫剧【慢板】的特点39-42
- 三、 河北梆子【慢板】同豫剧【慢板】的比较42-44
- 第二节 【二六板】和【二八板】(及其辅助板式)的比较44-52
- 一、 河北梆子【二六板】唱腔特点及过门44-47
- 二、 豫剧【二八板】唱腔特点及过门47-51
- 三、 河北梆子【二六板】同豫剧【二八板】的比较51-52
- 第三节 【流水板】的比较52-56
- 一、 河北梆子【流水板】的特点、规律52-53
- 二、 豫剧【流水板】的特点、规律53-55
- 三、 河北梆子【流水板】同豫剧【流水板】的比较55-56
- 第四节 河北梆子【尖板】同豫剧【飞板】的比较56-59
- 一、 河北梆子【尖板】的特点、规律56
- 二、 豫剧【飞板】的唱腔特点、规律56-58
- 三、 河北梆子【尖板】与豫剧【飞板】的比较58-59
- 第四章 乐队及伴奏的比较分析59-63
- 第一节 主弦乐器59-61
- 一、 河北梆子的主弦乐器59-60
- 二、 豫剧的主弦乐器60-61
- 三、 河北梆子和豫剧主弦乐器的比较61
- 第二节 乐队组合61-63
- 一、 河北梆子的乐队组合61-62
- 二、 豫剧乐队组合62
- 三、 河北梆子乐队与豫剧乐队的比较62-63
- 第五章 促成两剧种风格差异的原因初探63-72
- 第一节 由共性看大梆子系统的唱腔特征63-67
- 第二节 由音乐、文化等差异看两剧种形成的原因67-72
- 结语72-73
- 参考文献73-76
- 附录76-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全;;河北梆子音乐的特性[J];大舞台;2011年06期
2 贡淑芬;;阳光下中国农村的华彩乐章——简评河北梆子现代戏《日头日头照山乡》[J];大舞台;2011年07期
3 王蕴明;;悠扬的山乡之歌——欣看河北梆子现代戏《日头日头照山乡》[J];大舞台;2011年08期
4 陈国华;;戏曲艺术知识产权保护探析——以豫剧为例[J];艺术研究;2011年03期
5 黄维钧;;崇高的冲动——看河北梆子现代戏《日头日头照山乡》[J];大舞台;2011年08期
6 周大明;;阳光照耀着心田——评河北梆子《日头日头照山乡》[J];大舞台;2011年07期
7 何剑亮;;戏曲人物塑造之浅析[J];艺术教育;2011年09期
8 贡淑芬;刘同章;;新时期中国农村的华彩乐章——《日头日头照山乡》北京专家座谈会纪要[J];大舞台;2011年08期
9 常德坤;;论豫剧的起源[J];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范强;;西藏革命文艺队伍中的豫剧团[J];西藏文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豪;;豫剧文化的生存发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2 谭静波;;雨打梨花片片开——三十年豫剧舞台优秀剧目面面观[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3 梁觉锡;;文化大繁荣,艺术铸品位——浅淡艺术院团的改革与发展之我见[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4 王振国;;郭沫若和豫剧《武则天》[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5 郑璐;;走近吴凤花[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荣蕙荞;荣世生;;声声字字总传情——豫剧唱段《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分析[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7 何孝充;王洪应;康式昭;刘乃崇;蒋健兰;马也;李春喜;周传家;周育德;丛兆桓;陈慧敏;路应昆;汪荃珍;黎继德;郭媛媛;李鸣春;;女性悲歌 现代豫剧《香魂女》现场研讨会纪要[A];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C];2004年
8 高长德;;爱花·栽花·选花·护花 回眸20年梅花奖申报之路[A];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C];2004年
9 沈不沉;;京剧与温州[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谭静波;;戏曲现代戏表演的推陈出新[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nne;豫剧大师马金凤 88岁,还能再唱“穆桂英”[N];音乐生活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赵凤兰;“北京河北梆子”该不该正名引发议论[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记者 张云宽邋实习生 陈静;豫剧《乡试》赶考江城[N];湖北日报;2008年
4 记者 刘成群;省河北梆子剧院将推出系列演出[N];河北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冻凤秋;豫剧30年,走出一片新天地[N];河南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刘成群;创新,河北梆子振兴的必然选择[N];河北日报;2009年
7 赵广宁;河北梆子演员彭艳琴:作艺先作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8 马邑平;现代豫剧《七品青莲》在河南巡演[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年
9 记者 李颖;豫剧《清风亭上》入选国家精品剧目[N];郑州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赵凤兰;刘玉玲呼吁为“北京河北梆子”正名[N];中国文化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克俭;豫剧演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吕承焕;同光时期上海京剧活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陈文革;豫剧唱腔结构动态研究(1900-1960)[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蒯卫华;河北梆子和豫剧的音乐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吴守斌;河北梆子改革中的民俗性与现代性思考[D];兰州大学;2010年
3 徐岩;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豫剧在兰州存在的历史与发展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吴凤;从《梨园春》看豫剧文化生态的培育[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5 杨子江;高亢激越燕赵风[D];河北大学;2002年
6 胡振邦;豫剧演唱中方言字音问题及咬、吐字特点初探[D];河南大学;2002年
7 秦晓敏;豫剧常派唱腔音色的变化在民族歌剧中的吸收和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康俊峰;论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展现的中华民族精神[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曹新玲;民国时期开封剧场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高明明;河北梆子唱腔唱法的美学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本文关键词:河北梆子和豫剧的音乐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0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10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