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中刘爽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唱段研究
本文关键词: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中刘爽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唱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是由中国作曲家关峡作曲,剧作家刘麟编剧,以古典诗词《木兰辞》为主要框架创作的一部大型音乐作品。它汇集了歌剧、戏剧、音乐剧、清唱剧、情景剧、舞蹈等多种适合情景表演的元素为一体,以及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音乐演奏、演唱,使这部作品成为近年来中国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一件艺术精品。本文以《木兰诗篇》的基本概况和艺术特色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以该作品中男主角刘爽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唱段分析作为研究重点,对其进行详尽的分析总结。 首先,在绪论中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国内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针对目前国内《木兰诗篇》的研究现状,从而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方向。 其次,针对《木兰诗篇》中作曲家简介、创作背景、结构框架等作品的基本概况进行阐述。同时,从故事题材的创新、情景与交响的融合以及音乐特色三方面对《木兰诗篇》整体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总结,为后续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第三,本文的研究重点是男主角刘爽的人物形象塑造和三个重要唱段的研究。从戏剧形象、音乐形象以及戴玉强老师对刘爽这个角色的诠释来分析总结刘爽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从唱段的音乐分析和演唱艺术处理两方面对三个唱段进行分析,总结出在诠释作品时,首先要对作品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揣摩,同时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声音与情感相结合的具体实践方法。 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做出总结。
【关键词】:木兰诗篇 艺术特色 刘爽 人物形象塑造 唱段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4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10-11
- 1.2 国内的相关研究状况11-12
- 1.2.1 学位论文类11
- 1.2.2 期刊论文类11-12
- 1.2.3 专著类12
- 1.2.4 音像类12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12-13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13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13-14
- 第2章 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的概况14-20
- 2.1 作曲家简介14-15
- 2.2 《木兰诗篇》的创作背景15-16
- 2.3 《木兰诗篇》的结构框架16-19
- 2.4 本章小结19-20
- 第3章 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的艺术特色20-25
- 3.1 古老题材的创新20-21
- 3.2 情景与交响乐的融合21-22
- 3.3 《木兰诗篇》的音乐特点22-23
- 3.4 本章小结23-25
- 第4章 《木兰诗篇》中刘爽的人物形象塑造25-43
- 4.1 刘爽的戏剧形象分析25-29
- 4.1.1 正义凌然、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25-26
- 4.1.2 亲切随和、重情重义的大哥形象26-27
- 4.1.3 友情转变为爱情的戏剧形象27-29
- 4.2 刘爽的音乐形象分析29-37
- 4.2.1 英勇无畏的音乐形象29-31
- 4.2.2 友情、爱情的音乐形象31-37
- 4.3 戴玉强对刘爽的塑造37-41
- 4.3.1 演唱方面的成功塑造38-39
- 4.3.2 情感表现方面的成功塑造39-40
- 4.3.3 舞台表演方面的成功塑造40-41
- 4.4 本章小结41-43
- 第5章 《木兰诗篇》中刘爽的唱段分析43-54
- 5.1 《雪是这样的冷》唱段分析43-46
- 5.1.1 音乐分析43-45
- 5.1.2 演唱艺术处理45-46
- 5.2 《啊,,木兰我的好伙伴》唱段分析46-49
- 5.2.1 音乐分析46-48
- 5.2.2 演唱艺术处理48-49
- 5.3 《假如你是个女人》唱段分析49-52
- 5.3.1 音乐分析49-51
- 5.3.2 演唱艺术处理51-52
- 5.4 本章小结52-54
- 结论54-56
- 参考文献56-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58-59
- 致谢59-60
- 作者简介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昌富;谈谈《木兰诗》的辞格综合应用[J];语文学刊;1990年01期
2 朱则光;;从《木兰诗》看木兰的女性气息[J];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04期
3 黄滔;;花木兰之谜[J];南国红豆;1998年05期
4 朱家亮;南北文化同化的结晶──从民族融合的角度读解《木兰诗》[J];绥化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5 牟新苹;葛素双;;此时无声胜有声——《木兰诗》空白艺术赏析[J];河北自学考试;2006年07期
6 泉;;《木兰诗》是初唐时代作品[J];语文教学通讯;1985年04期
7 周志恩;;《木兰诗》中互文修辞对刻画人物的作用[J];语文世界(初中版);2006年06期
8 陈静;;唐长孺先生《<木兰诗>补正》读后感[J];高校社科动态;2007年01期
9 钱文辉;;《木兰诗》主题刍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10 邓永福;;《木兰诗》中的“唧唧”一词当作何解?[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双;;新时期《诗经》人物形象研究述评[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2 李宇林;;简论《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塑造技法[A];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吴莺莺;;《水浒传》与《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比较谈[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4 刘斯民;;演员要有职业的责任感[A];银幕形象塑造——第十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5年
5 王恂;;古老南戏绽奇葩——喜看《张协状元》[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6 吴柏森;;“染叶衬花”及其他——析金圣叹关于《水浒》次要人物描写的评论[A];水浒争鸣(第五辑)[C];1987年
7 张小英;;嵊州吹打的艺术特色[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8 杨德;;试论黄平苗族泥哨的艺术特色及价值[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周华;王修文;;浅谈《夜走灵官峡》的艺术特色[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10 李金德;;金圣叹的典型观是中国典型理论的成熟[A];水浒争鸣(第四辑)[C];198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国征;木兰诗 “同行十二年”探轶[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孙宏吉;人物形象塑造中性化的误区[N];文艺报;2011年
3 何镇邦;《人道》人物形象塑造小议[N];文艺报;2010年
4 康成;乐府民歌的铺陈与互文[N];甘肃日报;2007年
5 丛一;挖掘整合文化资源:河南发力《木兰诗篇》[N];中国文化报;2004年
6 晓滨;丰满·鲜亮·真实[N];中国石油报;2003年
7 任峤;《木兰诗篇》北京上演[N];音乐周报;2004年
8 郑传寅;辽阔艺苑的深层耕耘[N];光明日报;2007年
9 仲呈祥 戴毅华;荧屏形象塑造的思维走向[N];人民日报;2009年
10 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N];文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贞;清代至民初“虞初”系列选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刘志宏;明清传奇叙事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陈友军;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真实形态论[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4 吕华亮;《诗经》名物与《诗经》成就[D];山东大学;2008年
5 严丽珍;论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D];复旦大学;2008年
6 王能杰;《儒林外史》文学语言的运作艺术[D];厦门大学;2009年
7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康建强;中国古典小说意境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吴冠文;谢灵运诗歌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于海鹰;查慎行诗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t
本文编号:334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34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