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文化转型中的中国民族声乐现代性历程

发布时间:2017-04-29 04:14

  本文关键词:文化转型中的中国民族声乐现代性历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极富于审美魅力的意识形态,千百年来紧密地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的百余年,正是中国声乐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质言之,在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文化从接触到矛盾直到对话的整个过程,即是其“现代性”的复杂历程。 首先,20世纪初,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深刻的文化转型时期。在历史发展的崭新阶段,社会的变革给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生机和推动力。从整体上而言,20世纪中国文化转型共有两次。第一次转型发生于洋务运动至五四运动期间,它是一次对旧传统文化的革命和建立西方式现代文化的尝试。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次文化转型以失败告终。在继之而起的社会革命取得胜利后,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传统文化重建时期,即新传统文化形成期,第二次文化转型逐渐酝酿发酵,并最终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开始大行其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始终与社会的文化转型息息相关,命脉相连。 其次,文化转型是现代化过程中社会转型的深层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所谓现代文化转型其实质是现代性转型。事实上,中国民族声乐对现代性的诉求自1840年之后的第一次文化转型时期即已开始。由于第一次文化转型以失败而告终,这一进程出现中断。在新中国的建立至改革开放的这一“文化过渡期”,以泛政治化、一元化为主体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传统文化对现代性诉求的外在和人为限制,导致“土洋之争”的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第二次文化转型时期,中国民族声乐对现代性的诉求得以全面展开,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趋向过度性发展从而导致“反思现代性”的思潮。 本文即试图指出,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及其美学与西方声乐文化及其美学的根本差异不在民族性,而在时代性。在当代文化转型背景之下,以多元现代性的全球化视野审视中国声乐发展,我们就会发现,21世纪的中国声乐文化应彻底抛弃“中西之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通过新的整合与创造,同时超越西方式现代性的弊端,构建起先进的本土声乐文化。
【关键词】:声乐文化 文化转型 现代性 多元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616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第一章 文化转型中的声乐艺术与现代性10-18
  • 第一节 文化视野下的声乐艺术10-12
  • 一、文化概念的释义10-11
  • 二、作为文化的声乐艺术11-12
  • 第二节 文化转型与中国民族声乐的现代性12-18
  • 一、社会转型中的文化转型12-13
  • 二、文化转型中的现代性13-15
  • 三、中国民族声乐的现代性15-18
  • 第二章 中国民族声乐的现代性历程18-32
  • 第一节 遭遇现代性:中国民族声乐现代性诉求的发端18-22
  • 一、中西初会:从“学堂乐歌”到“新音乐运动”18-21
  • 二、第一次文化转型语境下的声乐现代性21-22
  • 第二节 疏离现代性:中国民族声乐现代性诉求的中断22-27
  • 一、中西殊途:以“土洋之争”为例22-25
  • 二、新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声乐现代性25-27
  • 第三节 回归现代性:中国民族声乐现代性诉求的重构27-32
  • 一、中西同归:从“土洋之争”到“民美结合”27-29
  • 二、第二次文化转型语境下的声乐现代性29-32
  • 第三章 21世纪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趋势展望32-39
  • 第一节 多元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32-35
  • 第二节 构建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当下思考35-39
  • 结语39-42
  • 参考文献42-48
  • 后记4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牛雪瑶;;本土音乐的现代化定位[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4期

2 杨艳;张骥;;当代多元文化视野下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窥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卜利婕;变幻中永恒的美[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田威;关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梦园;论“土洋之争”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文化转型中的中国民族声乐现代性历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4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34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c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