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雅明的文学实践观
本文关键词:论本雅明的文学实践观
【摘要】:在国外,关于本雅明文学观的研究工作饱受争议,首先是其含混的语言表达方式,其次是学者们各自为营的理论争执。其研究工作主要有四个切入点,语言观、知识论、批判论、宗教神学,并在研究中高举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阵营之别。国内学界在推动本雅明著作和研究文章的译介的同时,逐步展开对本雅明思想的探究。受到西方学者的影响,国内的研究大致服从四个切入口和两个阵营的研究格局。笔者认为关于本雅明的思想研究应当独辟蹊径。 笔者主张将本雅明纳入马克思——西马的理论谱系,以实践为关键词,,展开对本雅明思想的解读。本文从实践着眼,将文章分作四章。 第一章交代文学实践观的缘起与发展。马克思提出“实践”概念,初步奠定文学实践观的框架。尔后的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布莱希特等西马学者不断修葺完善。尔后着重论述本雅明的文艺实践观。第二章论述本雅明对文艺实践主体(作者)的思考。垄断资本主义改写文艺的审美实践属性,并将审美属性纳入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操控下的文化工业。本雅明认为,文学艺术地反抗要重建文艺的审美实践和革命实践属性,使作家成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游荡者和拾垃圾者”,从中建构起积极的主体精神。第三章是本雅明对实践结果(作品)地分析。本雅明抽丝剥茧,提炼出经验和语言两个概念。他清晰地指出文学艺术作品发生地巨大变化,古典时期的“灵韵”经验和“神话”的表达方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震惊”经验和“童话”的表达方式。第四章讨论本雅明对于文学实践——创作的观点。从经验活动和语言活动的困窘中他谋求积极的建构行为,提出意象化与寓言化的创作策略。
【关键词】:实践 经验 语言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7
- 前言7-12
- (1)研究目的7-8
- (2)国外研究状况8
- (3)国内研究状况8-9
- (4)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其意义9-10
- (5)内容提要10-12
- 第一章 马克思与西马学者的文学实践观12-21
- 1.1 马克思:“实践”概念地提出12-13
- 1.2 马克思的文学实践观13-17
- 1.2.1 文学是审美实践13-14
- 1.2.2 文学是生产实践14-15
- 1.2.3 文学是革命实践15-17
- 1.3 本雅明前西马诸家文艺实践观速写17-21
- 第二章 本雅明论文学实践主体——作者21-33
- 2.1 理论预设:现代与古典之分21-22
- 2.2 现代人的状况22-24
- 2.2.1 空间22-23
- 2.2.2 时间23-24
- 2.3 作家状况24-26
- 2.4 作家姿态26-29
- 2.5 作者意义29-33
- 2.5.1 作为审美实践者的作家29-30
- 2.5.2 作为革命实践者的作家30-31
- 2.5.3 作为生产实践者的作家31-33
- 第三章 本雅明论文学实践成果——作品33-41
- 3.1 文学与经验34-36
- 3.2 经验:灵韵——震惊36-38
- 3.3 关于语言38
- 3.4 语言的堕落与重生38-41
- 第四章 本雅明论文学实践活动——创作41-48
- 4.1 意象化41-44
- 4.2 寓言化44-46
- 4.3 意象化与寓言化的意义46-48
- 结论48-50
- 参考文献50-54
- 致谢54-55
- 个人简历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国明;;本雅明的《商场研究计划》[J];书城;2000年09期
2 刘泽江;从“寓言”观看本雅明的“救赎”意识[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刘志;死海里的生命旋涡——论本雅明思想的精神意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上官燕;;本雅明:格格不入的灵魂漫游者[J];世界文化;2007年05期
5 ;书与人[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02期
6 蔡熙;;城市与光韵:本雅明的审美之维[J];理论与创作;2011年02期
7 亚历山大·格雷;李晓;;滑动的商品:商品拜物教与瓦尔特·本雅明的物质文化异化[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00期
8 邢崇;;艺术神话的破灭——本雅明艺术技术革命论的建构[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4期
9 邢崇;;一场寻求精神救赎的文化之旅——评瓦尔特·本雅明的《莫斯科日记》[J];西伯利亚研究;2009年01期
10 吴潇;;本雅明眼中的都市街道和城市记忆[J];西江月;2010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振定;;“合理性哲学”的理性-经验系统观与马克思的感性实践观简论[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黄凤祝;;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尹树广;;本雅明的历史政治哲学(草稿)[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陈忠;;实践: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反省的实践观”及其哲学意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5 王汝;;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特色[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6 杨卫明;;简论墨家教育思想的实践特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吴慧坚;;文学翻译的价值:以“诗意”开启原作的新旅程——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罗德荣;;青年毛泽东实践观转变的探讨[A];’9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3年
9 邱文元;;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实践观的宗教性取向[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顺堂;坚持与时俱进的实践观[N];河北日报;2003年
2 无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报;2001年
3 刘建茂;无奈中的智慧与创造[N];河南日报;2004年
4 杨照;重拾对于故事的好奇心[N];文学报;2009年
5 河西;梦幻童年:本雅明的思想札记[N];文汇报;2003年
6 吴拓邦;与巴特、桑塔格、本雅明聊摄影[N];经济观察报;2005年
7 魏家川 博士;这一切来得太快[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8 马夫;与大师为邻[N];中国摄影报;2005年
9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命运的关联[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10 赵武平;“波西米亚人”本雅明的幻灭[N];中华读书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4 孙善春;神学还是马克思主义?[D];浙江大学;2007年
5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6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7 叶剑青;“气息”消失之后的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8 薛俊清;论生存活动的个体性原则[D];吉林大学;2008年
9 郭增花;实践与至善—马克思在伦理学上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朱桂琴;教师的实践性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伟伟;论本雅明的文学实践观[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2 刘奕;本雅明“拱廊街计划”批评方法论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方尚芩;经验的密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4 赵长亮;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王树娟;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探析[D];兰州大学;2012年
6 徐祥境;本雅明“技术复制论”中的矛盾心态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7 张宁;预言或者寓言[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杰;技术·艺术·感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胜男;透过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再议翻译忠实原则[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程兰;本雅明翻译目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01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001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