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内涵的抽象化与意象的艺术升华
本文关键词:“君子”内涵的抽象化与意象的艺术升华
【摘要】:古代典籍对于"君子"并无明确定义,中国人善于用隐喻的手法从侧面介绍"君子"应有的品质。早期贵族阶层借玉的温润空灵比附君子之德;其后士大夫阶层观物取象,借兰的清逸雅致、竹的高风亮节来建构"君子"的内涵,从具体的修身标准——坚强独立、不屈不挠、不畏权势、洁身自好等高尚品格,到现实的物化形象——竹、兰;后期文人墨客在艺术创作中对这种意象进行艺术凝合,使人、书、诗、画浑然天成,揭示"君子"的社会意识,从而完成了对"君子"内涵离散意蕴的生活抽象。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比附意象 观物取象 艺术凝合 君子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会思想史元素案例研究和范式探究”(11BSH003)
【分类号】:J05
【正文快照】: “君子”一词分为“君”、“子”两部分,“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君”则有多重含义。《诗经》中“君”指男子、丈夫以及在位之人,如“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诗经·召南》)。《周易》中“君子”多指贵族阶层,君王、君主等,如蛊卦《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培善;;安阳殷墟妇好墓中玉器宝石的鉴定[J];考古;1982年02期
2 郑振香;;殷人以圆为雏形雕琢玉饰之探讨[J];考古;1993年10期
3 邓淑苹;晋、陕出土东夷系玉器的启示[J];考古与文物;1999年05期
4 林继来;论春秋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玉器[J];考古与文物;2001年06期
5 姬乃军;;延安市发现的古代玉器[J];文物;198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何旺生;;士风与文风——读《任f 与南朝士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史应勇;由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到括囊大典、贯通六艺——论郑玄通学的产生[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4 陈慧敏;;论宗教意识缺失对中国传统失意文人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杨霞;;从“后汉三贤”的天道观看东汉士人个体意识的萌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王驰;;倪瓒与《水竹居图》[J];书画世界;2007年05期
7 钟雅琼;;中国古代服饰颜色与政治关系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汪大金;;儒“道”、士人与文化品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9 刘yN;;东坡书画题材诗文的思想内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欧小林;;柄谷行人的“现代文学”含义探索——从《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到《现代文学的终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盛洪;;天命与民权(初稿)——探寻中华文明的宪政框架之一[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4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景平;;士与二十世纪的实践性儒学——试论刘尔p樀乃枷搿⑹导捌湟庖錥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6 王振星;;“嵇康”与卢俊义的梦意象——金圣叹“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解读[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7 王鹭娟;李朝平;;“教育过度”问题研究综述[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郭大顺;;史前玉器分区研究的启示[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9 李金善;;屈原作品的修身内涵及其文化意义——兼论屈原与儒家修身观念的异同[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10 戴国斌;;文艺生产的武侠人格[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8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苗菊;《世说新语》与《儒林外史》之叙事共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芳;“窜三苗于三危”的考古学研究[J];东南文化;1998年02期
2 刘敦愿;云梦泽与商周之际的民族迁徙[J];江汉考古;1985年02期
3 龚维英;;论东夷族团的分化及皋陶族的南徙[J];江汉考古;1989年01期
4 刘敦愿;;记两城镇遗址发现的两件石器[J];考古;1972年04期
5 ;对商代琢玉工艺的一些初步看法[J];考古;1976年04期
6 孙机;;洛阳金村出土银着衣人像族属考辨[J];考古;1987年06期
7 巫鸿;一组早期的玉石雕刻[J];美术研究;1979年01期
8 杨华;远古时期巴族与三苗文化的关系[J];四川文物;1995年04期
9 李绍会;;河南信阳市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记[J];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08期
10 姬乃军;;延安市发现的古代玉器[J];文物;198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朝元;观物取象:艺术创造的基本方式[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2 井华;;论“观物取象”艺术审美的再创造[J];文艺争鸣;2007年12期
3 雷文彪;;论“书画同源”之“源”及其表现形态[J];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邓慧;;论艺术的摹仿性[J];美术界;2007年06期
5 马立鞭;;诗的意象构成浅谈[J];写作;2000年09期
6 李艳丽;;中国古代意象说的发展[J];美术观察;2007年07期
7 黄念然;论意象的审美生成——兼谈中国诗学中“象之审美”的内在逻辑[J];晋阳学刊;1998年06期
8 欧阳克俭;论“意境”的源出及其演进[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1期
9 朱志荣;论艺术的审美特征[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乔卫明;;意境——从《易传》谈起[J];牡丹;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晓棣;东方美学与艺术:面对全球化的挑战[N];中国文化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心;《易传·系辞》“观物取象”试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薇;以象尽意[D];山东大学;2006年
3 高硕;匠心雅趣[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005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005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