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捍卫文学性—内部研究论

发布时间:2017-10-11 16:26

  本文关键词:捍卫文学性—内部研究论


  更多相关文章: 韦勒克 文学性 内部研究 渊源 基石


【摘要】:毫无疑问,韦勒克在文学理论研究方面是卓有建树的,他将文学研究一刀切成了“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部分,他本人更倾向于文学的内部研究。他认为,只有对文学做内部研究,我们才能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之所在,即文学性。他毕生都致力于文学的内部研究,坚定地捍卫文学性,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学者。虽然他的内部研究理论受到了许多批判,但他提出的“内部研究”理论为文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共有六个部分,绪论主要综述了韦勒克的学术成就。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内部研究”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内部研究”理论的产生首先受到了以胡塞尔和英伽登为主要代表的现象学文论的影响,韦勒克借鉴了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吸收了英伽登文论中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论和文学文本四层面论。其次受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影响,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以及“外部语言学”和“内部语言学”的区分,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回到文学自身的研究思路,布拉格学派从语言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做内部结构分析,以及英美新批评完全回到文本自身,对文学作品自身所做的全面细致的研究,无疑对韦勒克“内部研究”理论的提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内部研究”理论的基石。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中认为,“内部研究”理论的基石就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论。韦勒克借鉴了现象学文论的研究思路,首先把文学作品分为了实在的、精神的、理想的三类客体,并逐一对其进行剖析,最后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是这三类客体中的任何一种。文学作品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意向性客体”,它是一个经验的客体,是一种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价值附着在“结构”中,只有经过读者的具体化才能实现价值和接近文学作品的本体“结构”。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内部研究”理论的研究对象,即文学作品的四层面——声音层面、意义层面、世界层面和形而上层面。在声音层面,韦勒克主要从谐音、节奏和格律三个方面对诗歌和散文等韵文进行了分析。在意义层面,韦勒克主要从文体、文体学以及意象和隐喻四个方面对诗歌和散文等韵文进行了分析。在世界层面,韦勒克主要从象征和神话角度入手对诗歌等韵文进行了分析,并从叙事学角度对小说等非韵文进行了分析。至于形而上层面,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并没有列专章论述,只是将其夹在“世界层面”和“文学的评价”中做了一个模糊的分析。在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的形而上层面研究时,韦勒克借用了鲍桑葵提出的“易美”和“难美”这一对概念,认为文学作品的前三个层面都属于“易美”,而前三个层面与形而上层面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难美”。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内部研究”理论的延伸和应用。韦勒克把“内部研究”理论应用到文学类型研究和文学史的研究中,对传统的依据社会学、历史学等外部标准划分文学类型的做法做了驳斥。他认为真正的文学类型应该是站在文学的立场,依据文学自身的内在构成所划分出来的类型。在对文学史的讨论中,韦勒克认为,现存的大多数文学史都不是真正的文学史,他心目中真正的文学史应该是艺术性与历史性、文学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艺术史”。 结语部分,主要就韦勒克“内部研究”理论的贡献与不足做了简要的评述,认为“内部研究”理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割断了文学与外部的联系,将文学研究完全囚禁在了“精致的瓮”中,与世隔绝。其最大的贡献就是为文学研究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径,坚定地捍卫文学性,为实现文学艺术的自律做了最大的努力。
【关键词】:韦勒克 文学性 内部研究 渊源 基石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第一章 内部研究产生的理论渊源12-24
  • 1.1 现象学文论12-15
  • 1.1.1 胡塞尔12
  • 1.1.2 英伽登12-15
  • 1.2 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15-19
  • 1.2.1 索绪尔15-17
  • 1.2.2 俄国形式主义者17-18
  • 1.2.3 布拉格学派18-19
  • 1.3 英美新批评派19-24
  • 1.3.1 新批评派前期代表:艾略特20-21
  • 1.3.2 新批评派的核心成员:兰色姆21-22
  • 1.3.3 新批评派的晚期代表:维姆萨特22-24
  • 第二章 "内部研究"的理论基石24-31
  • 2.1 文学作品是一个经验的客体24-27
  • 2.2 文学作品是一种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27-31
  • 2.2.1 作为文学作品本体的结构27-28
  • 2.2.2 "结构"与价值28-29
  • 2.2.3 "结构"与具体化29-31
  • 第三章 内部研究的对象31-42
  • 3.1 文学作品的声音层面31-33
  • 3.2 文学作品的意义层面33-35
  • 3.3 文学作品的世界层面35-39
  • 3.4 文学作品的形而上层面39-42
  • 第四章 "内部研究"理论的延伸和应用42-53
  • 4.1 文学类型研究42-44
  • 4.2 文学史研究44-53
  • 4.2.1 文学史的概念与性质44-46
  • 4.2.2 文学史的任务46-47
  • 4.2.3 文学史研究中的问题47-53
  • 结语53-56
  • 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念《厦门文学》创刊60周年 “我与《厦门文学》”征文启事[J];厦门文学;2011年07期

2 秦桂平;;文学批评的标准之思——从“文学性的扩张”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3 张旭;;浅谈影视艺术与文学的跳接[J];华章;2011年18期

4 刘园园;;论《百道判》的文学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5 陈士俊;;也谈音乐的文学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6 王超;;文学灵魂的缺失与追回——从青年写作中窥看当下文学与物化现实[J];文艺评论;2011年07期

7 刘九令;;《日本灵异记》的文学性探析[J];日本研究;2011年01期

8 赵彦;;凡尔赛花园中“四季喷泉”主题雕塑的历史及文学性解读[J];上海工艺美术;2011年02期

9 卢红霞;;司马迁的经历与《史记》的文学性[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10 何同彬;;文学,历史罗网中的死亡挣扎——关于尼采的读札[J];西部;2011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波;;媒体时代的文学现状——近期文学热点话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2 罗岗;;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以文学教育为线索的考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3 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3)[C];2005年

4 霍俊明;;“大河”文学“重读”的空间与可能[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5 姜媛;;电视节目叙事的文学性植入与文学精神的消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杨义;;学科的尴尬与学者的自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7 荣跃明;;当代文学的“文化转向”[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8 王成军;;书信与书信文学之理论问题[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10 赵山林;;试论戏曲传播中的文学与音乐关系[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政文;更好地发挥文学的基础性作用[N];文艺报;2010年

2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孟繁华;文学该怎样进入公共论域[N];深圳特区报;2010年

3 深圳商报记者 王光明;打工文学要继续拓宽疆域[N];深圳商报;2010年

4 方晓达 黄伟 吴永奎;深圳宝安给力“打工文学”[N];南方日报;2010年

5 绿茶;纵览书单 发现文学[N];文艺报;2011年

6 范玉刚;对人的全面深刻理解是评价文学的重要尺度[N];学习时报;2011年

7 黎保荣 肇庆学院文学院;文学之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郑周明;微博需要文学在场[N];文学报;2011年

9 张林初;文学性与商业性并举[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10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学排行榜还有多少参考价值?[N];深圳特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国栋;《景德传灯录》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南哲镇;唐代讽谕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吴塔娜;《青史演义》文献史科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5 黄耀红;演变与反思: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7 尹雪华;先秦两汉史传作品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平仁;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丽洁;《妙法莲华经》的一乘思想及其文学特征[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高峰;捍卫文学性—内部研究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春燕;文学性与话语偏离[D];浙江大学;2006年

3 廖丽蕾;虚构与真实的文学法律学维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孟祥春;当代语境下大众文学的书写与消费[D];西北大学;2010年

5 霍胜侠;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薛向娟;《墨子》文学性探微[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7 杜志峰;[D];浙江大学;2004年

8 黄丽娜;文学形式与文学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胡平平;从文学到文学性:图像社会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高志明;《史记》的文学语言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13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013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6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