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空白》
发布时间:2017-10-12 03:43
本文关键词:《论文学空白》
【摘要】:“空白”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绘画、书法、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中得到了广泛而巧妙的运用。从文学层面来说,古往今来的文学家都高度重视“空白”在创作中的作用,而且空白一直是中西文论的重要研究范畴。空白的运用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暗示性、启发性,从而赋予欣赏者自由想象和再创造的权利。 本文主要梳理文学空白的理论渊源,探讨文学空白的形成、运用以及意义,希望可以通过深入地探讨这一范畴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对文学空白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认知和观照。本文第一章着重从文学层面追溯空白的理论渊源,从中国古代的老庄哲学,到现代西方的英伽登、伊瑟尔的“空白”理论,理清空白的理论内涵,从而分析与“未定性”、“否定”、“张力”、“空缺”等相关概念的联系。接着具体阐述文学空白的表现形式,主要从构造性空白和意象性空白两方面展开。第二章探讨文学空白的形成,具体从创作主体的文化底蕴、巧妙设置、运用和接受主体的参与、再创造等方面论述。第三章主要阐述文学空白的运用和意义,对文学空白在说教文学、连载小说、意识流小说等多种文学作品类型中不同程度的运用情况及与之对应的不同审美效果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作品、读者、作者、文学理论等角度总结文学空白的意义。 文学空白充分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大大拓展了作品本身的容量,传达出用有形符号无法包容的意蕴,从而调动起主体的审美联想为审美想象创造了广阔而自由的天地。 本文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及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等。
【关键词】:文学空白 本文 作者 读者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9
- 第一章 文学空白的理论探源及表现形式9-26
- 第一节 文学空白的理论探源10-14
- 第二节 与相关概念的联系14-17
- 第三节 文学空白的表现形式17-26
- 第二章 文学空白的形成26-33
- 第一节 创作主体的运用27-30
- 第二节 接受主体的参与30-33
- 第三章 文学空白的运用和意义33-45
- 第一节 文学空白的运用33-40
- 第二节 文学空白的意义40-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9
- 人名索引49-51
- 主题索引51-53
- 后记53-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姜德明;;津门书话[J];读书;1981年09期
2 金元浦;论文学的空白与未定性的功能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01期
3 张唯嘉;颠覆“完整”,张扬“空缺”——格里耶“空缺论”初探[J];国外文学;2001年02期
4 李克和,张唯嘉;中西“空白”之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1期
5 汪正龙;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及其意义[J];文学评论;2005年05期
6 汪正龙;文学语言的空白结构和意义生成[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02期
7 张俊山;论晦涩:现代诗表征刍议[J];中州学刊;1988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静;伊瑟尔本文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16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016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