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的女性主义理论建构——评《“近女性”与“流”的艺术哲学实践》
本文关键词:独辟蹊径的女性主义理论建构——评《“近女性”与“流”的艺术哲学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后女性主义 哲学实践 女性群体 理论建构 社会实践 独辟蹊径 理论探索 女性主义运动 创新概念 形成过程
【摘要】:正在女性主义的历史上,对"女性"这一范畴的每一次重新阐释,往往都会触发理论的突破。这也是我读到王虹《"近女性"与"流"的艺术哲学实践》(民族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一书,觉得耳目一新之余,更认为她提出的"近女性"概念大有理论潜力可挖的原因。"理论"是人类在实践中,借助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知识。一种新的理论的形成过程,得力于实践的源泉、动力。女性主义运动是在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促发中呈阶段性推进的,新的处境、新的诉求,自然也会要求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在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从18世纪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女权运动是随着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 后女性主义 哲学实践 女性群体 理论建构 社会实践 独辟蹊径 理论探索 女性主义运动 创新概念 形成过程
【分类号】:J0-02;C913.68
【正文快照】: 在女性主义的历史上,对“女性”这一范畴的每一次重新阐释,往往都会触发理论的突破。这也是我读到王虹《“近女性”与“流”的艺术哲学实践》(民族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一书,觉得耳目一新之余,更认为她提出的“近女性”概念大有理论潜力可挖的原因。“理论”是人类在实践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超青;;在历史转折处艰难重现——试论新时期女性剧作的女性意识[J];戏剧文学;2006年09期
2 汪平秀;;《岭南逸史》中女性群体刍议[J];嘉应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王正胜;;从女权主义到后女性主义:百年美国女性戏剧[J];戏剧文学;2009年08期
4 张爱芳;;女性独立靠的是什么——评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J];商品与质量;2010年S9期
5 张丽;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钟金花;;论女性的生存境遇——解读文本《玫瑰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01期
7 丁联;;从性别角度探讨礼的起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09期
8 王晓艳;;姓名的悲剧——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女性悲剧[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11期
9 詹萍;;女性在词史上扮演角色的演变[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高静;;从“小资情调”到“女性意识”[J];职大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梦婕;;文化翻译学建构新探——基于文化语义学的翻译学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小洋;申继亮;;中学生个人认识论问卷的编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盛明科;;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瓶颈与本土化战略的建构[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新时期江西社会各女性群体生存发展成才现状及趋势[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苗长虹;魏也华;;经济地理学理论建构的发展与论争[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丹芬;;从心理学人格模型看中医人格、气质学说[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张树国;;论《左传》的性质及其对古代散文研究理论建构的意义[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吴慧攀;石岩;;运动员参赛心理风险的理论建构[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9 张光芒;;文化理论建构与民族认同问题[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10 王红椿;刘鸣;张积家;;记忆中的错误联接:影响因素和理论建构[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文新 通讯员 郭旭;山城有了“女性酒店”[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2 姚音;成功女性群体将开始分化[N];上海证券报;2007年
3 乔邦利;歌剧美学:实践中的理论建构[N];音乐周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谢柳;女性市场您关注了吗?[N];中国保险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赵敏;推出“中国第一款女性车” 华普意在一石三鸟?[N];机电商报;2006年
6 于露;雅虎推出女性网站Shine吸引女性眼球[N];电子资讯时报;2008年
7 许沁;怕晒懒动乱减肥 30岁以上女性普遍缺钙[N];大众卫生报;2005年
8 邓小兰 十口;我的收入我做主[N];中国财经报;2006年
9 漏丹;宜家中国的女性面孔[N];经济观察报;2006年
10 崔欣爽 本报记者 丁秀伟;上海白领女性向往家庭温暖[N];中国妇女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都岚岚;后回潮时代的美国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D];清华大学;2009年
2 白鹭;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分层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桦桢;第二次浪潮之后[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高战荣;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秀成;和谐教育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明;文学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践[D];兰州大学;2006年
7 尚可;中外绘画融合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8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杨东;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孙爱云;《周易》对中医学理论建构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连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女性主义理论批判[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2 余婧华;广告与女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谷萍;《岁月之梯》女性主义角度解读[D];山东大学;2006年
4 王秀花;论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5 旷芳;女性主义、后女性主义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冕冕;山东“特定”女性群体民歌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7 黄文祥;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回眸[D];苏州大学;2004年
8 王晓波;权力与妥协——《佛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符号学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赵辉;女性自我牺牲情结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焉雯雯;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42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04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