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20世纪中国美学文艺学的形式概念

发布时间:2017-10-16 10:29

  本文关键词:20世纪中国美学文艺学的形式概念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美学 形式概念 形式本体论 梁宗岱 李泽厚 林风眠 朱光潜 宗白华 审美主义 叔本华


【摘要】:20世纪中国美学文艺学的形式观念经历了一个由追求形式自律到形式的逐渐政治化,再到形式本体论的再度兴起的曲折历程,审美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矛盾、角力是这首跌宕起伏的交响组曲的两个主导音型。中国现代形式概念传统的形成,得益于三个方向的合力:嫁接中西,自创富于解释力的形式概念或理论构架(王国维、朱光潜、李泽厚);探本求源,在跨文化比较的视界中准确凸显中西美学艺术的形式精神(梁宗岱、林风眠、宗白华);在深受西方影响的创作领域打出"民族形式"的旗号,引进西方艺术形式的同时不忘发掘民族传统,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新诗形式大讨论和油画中国化的艺术实践等)。中国现代形式论一方面受到德国学统(康德、狄尔泰、叔本华、尼采、斯宾格勒、克罗齐)尤其是康德的决定性影响,另一方面也保存了传统的某些特质。中国学人对先验形式的误解、疏离、改造所表现出的矛盾与彷徨的心态表明:先验形式是否可能、如何可能仍旧是一个有待解答的重大而真切的思想课题。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中国美学;形式概念;形式本体论;梁宗岱;李泽厚;林风眠;朱光潜;宗白华;审美主义;叔本华;
【分类号】:I01
【正文快照】: 形式是20世纪中国美学文艺学传统形成的一美,90年代的形式本体论,又数度把形式推向学个重要构件,也是理解20世纪中国美学文艺学传术思潮的风口浪尖,虽然其动机、背景、内涵与统的一条独特而重要的线索。本文不仅仅满足于成就很不相同。倘若不刻意规避理智喜好插人无展示各种形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周良平;;“比”“兴”与意象创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蒯群;;简论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管才君;;论小说叙事话语节奏的生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1期

6 郝娜;;试论朱光潜的“欣赏的创造的批评”的批评理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7 王一方;;朱光潜美学理论三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8 万信琼;;人本主义与草根立场——论陈凯歌的《赵氏孤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9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J];安徽文学论文集;2005年00期

10 王娜;成亚林;;从朱光潜喜剧美学观解读刘伶的生命游戏规则[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郭顺利;;岭南祠堂的审美特点探析[A];海南地域建筑文化(博鳌)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胡健;;梁启超美育思想新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小田;;“一日史”的意义——论历史要素谱系与整体史[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7 吴素娥;;从《养气》篇看刘勰文学创作的“自然之道”[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8 小田;;“一日史”的意义——论历史要素谱系与整体史[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戴向东;中日传统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建刚;回眸现代中国美学巨匠[J];读书;2000年05期

2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体论阐释[J];社会科学;2001年11期

3 王美津;中国美学与民族艺术学术讨论会综述[J];思想战线;2001年02期

4 邢建昌;20世纪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J];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1期

5 罗筠筠;《中国美学与民族艺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1年03期

6 杨春时;21世纪中国美学:抵抗“散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7 黄忠顺;评李旭《中国美学主干思想》[J];河北学刊;2001年04期

8 高松年;叙事嬗变与观念侵入——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动力[J];文艺评论;2001年01期

9 王德胜;百年中国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思考[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史鸿文;审美之“无”:中国美学和艺术的“本无论”精神[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胡家祥;;中国美学的“理”观念述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5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学术问题[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6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薛富兴;;中国美学深化的三个问题[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张荣翼;;中国美学在他者“话语权势”中的错位[A];东方丛刊(1996年第2辑 总第十六辑)[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建平;中国美学三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郝欣;中国美学面临现代转型 迎来新一轮研究热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祝东力 章启群 王锦民;中国美学的省思[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王学海;中国美学原点的反思和建设[N];文艺报;2005年

5 ;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中国美学如何走上“美的历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著名美学家 叶朗;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10 本报见习记者 马寅秋 万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N];团结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2 宋潇婧;中国美学精髓[D];安徽大学;2007年

3 郑海瑛;中国美学现代性转换个案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闫峰;古雅在中国美学上的位置[D];暨南大学;2012年

5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6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闫金平;中国美学“神”范畴的人类文化学释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8 丁雪枫;中国古典审美之“韵”[D];青岛大学;2013年

9 文琬莹;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D];中南大学;2007年

10 黄怡鹏;“文”的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042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042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3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